

松樹、竹子和梅花,因為不懼嚴寒風吹雪打、堅貞剛毅挺拔,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通常被稱作“歲寒三友”。這一繪畫題材創作,大概始自南宋著名畫家趙孟堅之手。由于“歲寒三友”自身所蘊涵的品格、氣節,以及表現出來的高尚風范和頑強生命力等,素為世人贊賞,因而類似的藝術創作歷久不衰,尤其受到文人們的青睞追崇。現代著名畫家、社會活動家何香凝(1878—1972),畢生酷愛松、梅、蘭、竹、菊等植物的寓意內涵,而且十分喜繪《歲寒三友圖》。
何香凝原名諫、瑞諫,別號雙清樓主,籍貫廣東南??h,1878年6月27日出生于中國香港。1902年冬,何香凝與丈夫廖仲愷先生前往日本留學,1905年加入同盟會,在孫中山的領導下積極開展推翻滿清帝制的民主革命運動。后來,她擔任過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和婦女部部長。辭職后游走歐洲,主要以繪畫創作和展賣作品為生,在國際上積極傳揚華夏傳統藝術的精髓和影響力。1931年,日寇在沈陽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東北地區隨后淪陷。何香凝聞訊后很快返回祖國,在中華大地上堅持不懈地致力于抗日救亡和愛國民主運動。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何香凝曾任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以及中國美協主席等職。
出于早年民主革命運動的需要,何香凝在1908年就入東京女子美術學校,專門研習丹青。在此期間,她曾向端管子川、田中賴章等日本畫家學習山水、花鳥、走獸畫及東洋繪畫藝術。1920年以后,何香凝還向“嶺南畫派”高劍父等名家繼續研習丹青,在繪畫方面受益匪淺。何香凝山水、花鳥、走獸畫無所不能,尤其擅繪松樹、梅花和獅、虎等。經過60多年的長期藝術實踐,她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糅合了東洋與西方繪畫技法,同時還認真地汲取了“嶺南畫派”的藝術風格,從而形成了個性獨特的丹青風貌,個人畫名蜚聲海內外。何香凝筆下的山水畫,常常氣度不凡、清新秀美,熱情地謳歌了偉大祖國的錦繡河山;她通過對勇猛的獅、虎描繪,借物寄情,抒懷明志,往往亦成了自身高尚人格的生動寫照,因此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
縱觀何香凝的一生,無論工作多么繁重、社會活動再忙碌,她始終都未放下手中的畫筆。何香凝的繪畫創作超越了“小我”的世界,擺脫了昔日女性繪畫中常見的柔弱之氣,在相當程度上成了喚起民眾覺醒、支援抗敵斗爭的利器,這也是她支持民族統一與祖國建設、發展文化事業的一個重要方式。1989年2月27日,中國文化部從保護民族藝術遺產角度出發,頒布了《建國后已故著名書畫家作品限制出境的鑒定標準》,其中便將何香凝與徐悲鴻、傅抱石、潘天壽、董希文、王式廓,一同劃歸“作品一律不準出境者”的行列(注:此外還在1990年增補李可染1人,2001年增補林風眠、高劍父、黃賓虹3人,2013年增補吳冠中1人)。由此可見,何香凝的繪畫作品不僅藝術價值高,而且堪稱彌足珍貴、十分難得。
何香凝畢生常以“歲寒三友”自勉,所作立意深邃,胸懷高遠,筆墨嫻熟老道,揮灑率真自然,人品與畫品俱高。如今在廣東深圳何香凝美術館內,就典藏有她與經亨頤、陳樹人、于右任等3位民國名人合作完成的兩幅《歲寒三友圖》(亦名《松·竹·梅》,下同),由于這些畫作還見證了時代風云的滄桑變幻,因此常為人們津津樂道。2012年8月江蘇省美術館舉辦《何香凝藝術精品展》,我在公開展出的這兩幅畫作前仔細品賞良久,不禁為之深深地慨嘆。
原來在1928年初,第一次下野的蔣介石由浙江返回民國首都南京復職,決定召開國民黨二屆四次中央執監委員會議。何香凝因此也從上海來到南京。當時,中國的形勢發生了不小變化:轟轟烈烈的北伐戰爭尚在不斷地向北方推進,期間還經歷了1927年“四·一二”事變,從“寧漢分裂”再到“寧漢合流”,國民黨內部矛盾重重,各種力量之間的斗爭頗為激烈。其中,何香凝、陳樹人在當時作為國民黨內的左派人士,自身處境也并不好。在南京逗留期間,何香凝與“孫中山葬事籌備委員會”委員于右任以及陳樹人、經亨頤等先生,一起視察了正在建設中的紫金山總理陵園(今稱“中山陵園”),同時遙祭靈柩暫厝于北平(今北京)碧云寺的孫中山先生。從東郊歸來之后,她與陳樹人、經亨頤、于右任共同創作了一幅《歲寒三友圖》(紙本設色,縱137厘米、橫34厘米)。其中3位合作者的藝術人生可圈可點,同樣令人贊佩。
陳樹人(1884—1948)為廣東番禹人,原名政、韻等,號葭外漁子、安定老人,后以字“樹人”行世。他自幼嗜好丹青,學藝初師嶺南畫壇大家居廉,后赴東瀛留學,相繼畢業于日本京都美術學校等校。陳樹人擅長山水、花鳥,亦作人物畫,所作融貫中西,畫風清逸秀雅、空靈恬淡。其代表作《嶺南春色》曾在1931年比利時百年博覽會上被評為最優等獎,為祖國爭得了榮譽。因在繪畫方面成就顯著,他與同為嶺南畫派創始人的高劍父、高奇峰,并譽為現代畫壇“二高一陳”。陳樹人也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早年參加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從事民主革命運動,后來曾任國民政府中央僑委會委員長、國民黨中央海外部長等職。1948年10月病故。
經亨頤(1877—1938)為浙江上虞人,其字子淵,號石禪、頤淵,乃現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書畫篆刻家、同盟會早期成員之一,也是在1938年初與廖承志結婚的經普椿父親,與何香凝有親家之誼。經亨頤從日本留學歸來后,曾任浙江兩級師范學校及第一師范學校校長等,北伐戰爭爆發后代理過中山大學校長,后來又曾任北京高等師范教育長、國家教育委員會委員長等職。1938年9月病故。經亨頤長于詩、書、畫、印,在繪畫方面尤善梅、蘭、竹、菊等題材創作。1928年12月,他在上海參與組織成立了“寒之友社”,與陳樹人、王一亭、于右任、何香凝等名士,經常在一起開展雅集活動。
民國著名政治家、書法大家于右任(1879—1964)為陜西三原人,原名伯循,字誘人,晚號太平老人,后以字“誘人”的諧音“右任”行世。他早年加入同盟會,后來曾任國民政府審計院長、監察院長等要職。1949年以后移居臺灣,1964年11月病故。于右任學書初從唐楷入手,又得元人趙孟頫等名家的書風影響,再攻魏碑等,行草藝術則融合了隸、篆體筆意,可謂自成一家、獨樹一幟。因為首創“標準草書”,于右任還被譽為“現代草圣”。
現就讓我們一起打開這幅《歲寒三友圖》畫作,細細品味一番:一株梅樹傲然挺立,枝梢花朵怒放,暗香浮動誘人;巍然而起的青松,在畫面中伸出遒曲的枝干;一根寒竹節節攀高,猶如玉樹臨風,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該圖的背景空白。于右任在該畫作的上方,用行楷書法恭恭敬敬地題詩落款:“紫金山上中山墓,掃墓來時歲已寒。萬物昭蘇雷啟蟄,畫圖留作后人看”、“松奇梅古竹瀟灑,經酒陳詩廖哭聲。潤色江山一支筆,無聊來寫此時情。十七年(1928)一月與頤淵、香凝、樹人同在新都(即民國首都南京)合作。于右任題?!碑嬅嬷辛碛小邦U淵寫竹”、“陳樹人寫松”、“香凝”款識,并有一枚“香凝書畫”陰文方印。
這幾位作者筆下的松、竹、梅,傲凌寒霜,堅貞不屈,既寓意著孫中山先生的高尚品質與人格魅力,給人以高山仰止之感,同時又隱隱地表達了在復雜的政治環境中,合作者各自的堅強意志與肺腑心聲。因而這幅具有凌寒堅毅、超然高潔等寓意的畫作,曾被譽稱“詩書畫三絕”,令人情思無限。
展現在讀者眼前的另一幅《歲寒三友圖》(紙本設色,縱143厘米、橫47.4厘米),則是何香凝與經亨頤、陳樹人、于右任在1936年合作完成的。其圖像構置與前者有所不同:風骨凌崢的梅干,昂揚向上左欹,一杈朝右高舉,幾朵淡雅的梅花,凌寒傲然綻放;蒼健老辣的青松,伸出了剛健的枝臂;稍作筆墨揮灑,幾束臨風竹子便進入了人們視野,彼此相對呼應,較好地起到了畫面的平衡作用。圖中筆墨蒼勁有力,濃淡枯濕兼備。梅樹枝干于水墨中略施赭色勾畫,竹子枝葉也摻糅了花青、淺赭色彩,使得整個畫面趨于協調和諧。該畫面的右上側,同樣存有于右任如同前幅畫作中的行草題詩兩首,隨后他又題云:“十七年(1928)一月作于南京,二十五年(1936)十一月又同作。右任?!碑嬅嬷辛碛小邦U淵畫松”、“樹人畫竹”、“香凝畫梅”款識等,并有一枚陰文“香凝書畫”方印。從中可見,于右任的書法手筆將行書、章草巧妙地結合起來,同樣較好地再現了個人的藝術風貌。
值得一提的是在1936年,亡我之心不死的日本帝國主義,策劃并配合偽蒙匪軍舉兵進犯綏遠地區,東北形勢愈加嚴峻。據當時文獻記載,何香凝因為“痛感國難日緊,感國家興亡匹婦有責之義”,遂在這年11月1日由上海來到南京,約集社會名流積極捐贈書畫,并于當月20日在首都中山北路上的華僑招待所,舉辦了9天書畫義賣展。在此期間,何香凝慷慨陳詞演講,借以喚起廣大民眾的覺醒、思索與共鳴,當時參觀者總數近十萬人,售賣所得均充作在綏遠地區抗擊日偽進犯的“前方將士扶傷救濟費用”。在所有180余件義賣作品中,尤以何香凝、經亨頤、陳樹人及于右任合作的《歲寒三友圖》“為最出色”。該題材一共創作了20件,何香凝、經亨頤、陳樹人分別繪制松、竹、梅,筆墨古樸凝重、洗練雅致,他們以畫寓節,抒情寫性,可謂大義凜然;而于右任縱情揮寫書法,以詩明志,也真誠地表達了個人心愿。盡管所作筆墨、意態各不相同,但皆神韻超邁、富有風骨魅力,“都有獨到之處”。由于這些畫作飽含了幾位合作者的真摯情懷,堪稱“尤為難得”,因而得到人們的青睞與爭購。而眼前的第二幅《歲寒三友圖》也是他們在當時創作的,既表達了四位名人對該題材的鐘愛程度,也鼓舞了廣大民眾的抗敵士氣。
其實,何香凝畢生還獨自繪制過一些《歲寒三友圖》,也表現過松與梅、松與竹等部分植物相組合的題材畫作。這些作品大多與“愛國、救國、興國”等理想精神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具有較強的歷史時代感,不啻再現了個人藝術的高超造詣,同時又表達了內心世界的高尚情懷。
1972年9月1日,何香凝因病在北京仙逝。根據其生前遺愿,她與丈夫廖仲愷先生同穴合葬于南京鐘山之陽、中山陵的西側,也實現了她畢生追求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偉大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