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康市博物館珍藏文伯子的書法四條屏(圖1—1、1—2),紙本,隸書,每條縱170厘米,橫31厘米。分別書《三公山碑》、《武榮碑》、《西狹碑》。其書法被稱為“民國北碑宗師”。文伯子(1879—1926),字成郁,四川酉陽州秀山縣人。擅詞章,精書法,前清以孝廉方正幕食四方,負才喜游。民國二年(1913)宦游秦中,與上官不合,遂棄官在陜南漢中設館授教,有生徒數百人,而陜南文化乃大為之一變。著有《書法輯要》。
還藏有一本民國時期出版的《書法秘訣》,版式裝潢精美,現拿出來以饗藏友。此書尺寸為:長29.2厘米,寬18厘米,厚1.2厘米。四眼雙絲線繩裝訂,封面為三合一夾青防潮紙,正文用又白又細的上等白宣紙。雙色套印。94個半葉,其中紅印有16個半葉。紙質勻潔,墨色清潤,印刷異常皓朗,用墨恰到好處。裝訂配頁為每兩單頁背兩張同樣尺寸的細厚土黃連史紙相夾作護頁。序跋用1號宋體字,為紅墨,每半葉豎排10行,每行23字。正文用3號宋體字,為黑墨,每半葉豎排12行,每行30字,版框高18.3厘米,寬12.5厘米,粗黑口,單框,無魚尾,只有二條單細橫線,上印書名(4號宋體字),下印頁碼數。用銅活字排好版后,打出清樣,再行影印。所以文字筆畫均勻、清晰、無墨污。正文前面吳稚暉、葉爾愷、陳樹人、鄭沅、楊天驥等名家的親筆題詞為銅版制版印出,各名家落款下的私章,都是朱泥現鈐。從這一點可看出這本書的印數不多,彌足珍貴(圖2—圖6)。
據史料記載:吳敬恒(1866—1953),江蘇無錫人,字稚暉,同盟會員,參加《蘇報》。《蘇報》被封后,赴法國任里昂中法大學校長,后歸國從政,仍不廢藝事,工書法,尤擅小篆,古勁有致,神態秀發。曾寓滬賣字為生。葉爾愷(1864—1937),字悌君,又字伯高、柏皋,浙江杭州府仁和縣(今杭州市)人,光緒十八年(1892)壬辰科第二甲第四十三名賜進士出身,選翰林院庶吉士。清末曾主甘肅云南學政。民國后,遷居上海,家居學佛,書法家。北洋政府聘葉爾愷修《清史》,不赴任。鄭沅(1866—1943),湖南長沙人,字叔進,號習叟,光緒二十年(1894)甲午恩科探花,以翰林侍講入值南齋,1903年出任四川學政,辛亥后曾為總統府秘書,袁世凱稱帝乃以疾力辭,袁克定百計挽之不起,客上海愛儷園。精鑒賞,擅書法,工籀、篆、章草,洗盡館閣體習氣。楊天驥(1880—1958),號千里,江蘇吳江同里鎮人。家學淵源,精習楷法。又工治印。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入上海南洋公學,曾從師吳昌碩治印。先后參與編輯《民呼》、《民吁》、《民立》等。民國初年,任教育、司法、外交等部參事、秘書等職。民國二十年后,任國民政府監察院委員、代秘書長。民國二十五年(1936),脫離政界,沉湎書畫金石。抗日戰爭期間,在香港參加抗日活動。陳樹人(1884—1948),廣東番禺人,早年加入同盟會,歷任廣州民政廳長、代理省主席、國民政府秘書長等。1945年脫離政界,專心繪畫,亦擅書,逸宕出塵,寫字如畫竹,別具一格,與高劍父同門。
相傳《書法秘訣》是清早期梁讞所著,后傳到文伯子之手,文伯子又編有《書法輯要》,由文伯子的學生杜錫五校訂為一冊出版。從史料中知道,梁讞是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舉人,安徽亳州(今亳縣)人,官四川巴東知縣。書學李邕,潤澤而骨內停勻,與梁同書、梁國治有“三梁”之稱,又與孔繼涑稱“南梁北孔”。曾著《評書帖》、《論書筆記》等。文伯子是四川秀山人,秀山與巴東很近。怎么傳到文伯子手中,是否是梁讞所著,都無法考證。杜錫五在序中只提到,文伯子在漢中執教書藝十三年,書法名震陜南。其師文伯子于民國十五年(1926)“反蜀以此書授余”,未提其師獲得此書的情況。杜錫五只是在付印的《書法秘訣》開頭題寫“清人原著,琴鶴軒主校定”(圖7)。《書法秘訣》對董其昌推崇備至,且多董氏觀點。《書法輯要》是一種摘錄性的著作,它標志著文伯子藝術取向。輯要的最后一節是文伯子自己的文章,名曰:《書法之變遷》。
從書后附錄的《文伯子事略》(其弟文成邠作)中還知道,文伯子生于光緒己卯年(1879),卒于民國十五年(1926),文伯子去世后,他的學生杜錫五將此書“影印”時,當時江南書界名流朱古微、譚祖安、曾農髯、沈淇泉、馬相伯、章太炎、于右任、胡展堂、吳稚暉、蔡孑民、張溥泉、吳待秋、謝無量等題跋者四十余人,足見書界對此書的重視,也可見當時習書練字為時尚(圖8)。上個世紀80年代,西安書法家劉自櫝感嘆地說:“清末民初,陜西的書法藝術是由南向北排列的。陜南以漢中為中心,出現了王世鏜、文成郁(即文伯子)和陳曉耘三位名家。王世鏜以章草著稱,陳曉耘以行書見長,文成郁則大力提倡漢魏風骨,他們終身致力于書法藝術,修養高,造詣深,聲望大”。“虎虎有生氣,囂囂遠俗塵;何須諱摹仿,特性自成新。”這是蔡元培先生〔(1868—1940),教育家。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人。清光緒進士,翰林院編修。191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為《秀山文伯子先生遺墨》所作的題識。《遺墨》一書不見出版,可能被其弟子杜錫五帶往臺灣了。文伯子在漢中十三年,主要以傳授書藝為業,設館課徒,身體力行。前后有生徒數百人,并造就了杜錫五、高道天、魏俊初、王匡九、李重甫等一大批很有影響的書法家,成為民國時期陜南書風的主流。
此書在最后版權一頁上印有出版時間,為民國二十三年十二月,印刷者為“無錫錫成印刷公司”。歷史記載,明代弘治、嘉靖中,無錫華燧、安國先后創行銅活字版。從此可知無錫印刷業歷史悠久。無錫錫成印刷公司印出這等精美、珍貴的《書法秘訣》,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