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考古發現及存世實物看,戰國后期燕國鑄造使用的圓形方孔錢有“一化”、“明化”和“明四”錢三個品種。“一化”錢是出土數量最多的戰國燕國鑄造的圓形方孔錢,正面穿左右分列“一”、“化”二字,故稱“一化”錢。面文“一化”兩字,舊時的解釋眾說紛紜,有釋為一刀、一夕、一化等,目前大多數人認可解釋為“一化”比較適當。錢正面可分為有外廓和無外廓兩種版別。錢背大多數為光背,見有一種鉛鑄者在背面上有一“吉”字。“一化”錢一般直徑1.8—1.95厘米,厚薄不一,所以重約1.1—2.6克,一般重為1.4—1.5克,個別有重達3克的(圖1)。“明化”錢正面穿左右分列“明”、“化”二字,故名。錢背平素。“明化”錢直徑2.5—2.7厘米,重約2.7—4.5克,均重3.5克(圖2),出土較多。“明四”錢面文“明彡”,前人曾釋“彡”非“四”,乃刀柄紋,以示此錢作刀貨用,價值四刀,或謂值四枚“明化”、“一化”錢。眾說未一,以待再考。該錢背平素,邊緣有范線溢銅,鑄造較為粗糙。直徑較大,一般在2.8厘米以上,重約4.2—4.6克,均重3.4克,與“明化”錢大小輕重相當。此錢存世較罕,僅見著錄,未聞有出土發現,說明是一種鑄量少、行用時間短的貨幣(圖3)。
燕國長期鑄造流通使用刀幣,刀幣是由一種稱作“削”的手工業用具演變而來。燕國鑄造的刀幣種類多,數量大,流通廣,著稱于世。為何戰國后期燕國會鑄造使用圓形方孔錢呢?學者認為主要是受秦國半兩錢實用性的影響。弱小的燕國以強秦作為學習的榜樣,仿效秦半兩錢鑄造發行了形制更為先進的圓形方孔錢,這是不難理解的。從燕國鑄造的圓形方孔錢出土地域看,多出土于燕國的東北部地區,即今天的遼寧、吉林和河北省東北部,以及內蒙古與遼寧、河北交界的東南部地區,最遠達朝鮮北部,這些區域大體是戰國晚期燕國的遼東部分。因此關于燕國圓形方孔錢的鑄行年代,目前學術界影響較大的看法是:公元前226年秦軍攻占燕國都城薊城,燕王喜退守遼東以后鑄造的。公元前222年,秦滅燕后停止鑄造。
著名錢幣學家朱活先生認為,燕國鑄造的三種圓形方孔錢,鑄行時間是有先后的。“明四”、“明化”和“一化”錢的大小、重量有差別是由于鑄行時間早晚形成的。先鑄“明四”錢,行用時間很短便鑄行減重的“明化”錢,再進一步減重鑄行“一化”錢。“一化”錢出現有外廓,并且常與漢初半兩、五銖錢等一起出土,說明該錢鑄造時間最晚、鑄造數量最多。所以后世“明化”、“一化”錢較多,而“明四”錢非常罕見。“明四”錢是燕鑄方孔錢中外徑和重量最大者,也是燕國鑄幣中最為罕見的品種,被列為古錢幣珍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