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認為他玩物喪志,但他堅持自己的愛好,自得其樂,為將軍書法所癡迷,甚至立志要把廈門翔安打造成海峽兩岸將軍書法的交流基地。他,就是“80后”藏家陳國輝。
1983年出生的陳國輝,從小就在與漆線雕打交道的過程中耳濡目染,接受藝術的熏陶。事業步入正軌之后,他卻變成了一個天天與將軍書法對視的藏家,且在短短兩三年的時間里,藏品數量便高達千余幅,令諸多老藏家都自嘆不如,并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新生代藏家的成長,與父輩截然不同的眼光和品味,在陳國輝的華麗轉身中得到很好的顯現。
和很多男孩子一樣,陳國輝從小就有一個軍人夢。遇到軍事方面的書籍,一捧起來就會愛不釋手;說起軍事話題,總是滔滔不絕,是個十足的軍事發燒友。幸運的是,陳國輝后來如愿考入福建警官學校,雖然不是入伍,但總算是用另外一種方式圓了他的軍人夢。“有限的警校生涯,帶給我無限的人生財富,這也是促成我離開學校后,癡迷收藏將軍書法作品的主因。”陳國輝說,“我喜歡軍人做事嚴謹的品質,從不拖泥帶水,就是這種雷厲風行的作風,讓我很崇拜軍人,時至今日我還在向往和懷念部隊的生活。而我從自己收藏的將軍書法和題詞中,能找回當年的軍旅情結。”很多時候,陳國輝總是在一個人靜靜地欣賞這些出自將軍之手的作品,細細品味其中的一筆一劃,在領略將軍書法風韻的同時,更深切感受著力透紙背的民族風骨和策馬催征的壯志豪情,仿佛看到了將軍們為民族為國家在戰場上壯懷激烈。
千余件海峽兩岸將軍們的書法作品如今已經成為陳國輝生活的一部分,更使得將軍文化在廈門得到了傳承和延續。作為將軍書法收藏圈的后起之秀,陳國輝擁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稟賦。為何在三四年的光景竟能夠將如此多的藏品收入囊中?陳國輝對此給出的答案是“機緣”與“人緣”。他最初收藏的部分將軍書法,是從藏友龍輝手里一次性轉讓過來的。龍輝的這些藏品,也是耗費了數十年之功,亦是他的心愛之物,平日從不輕易示人。這批藏品的作者,囊括了開國將軍王誠漢上將、開國將軍史進前少將、狼牙山五戰士之一的葛振林、中共中央委員、總后勤部政委周克玉上將、國防大學政委劉亞洲上將、成都軍區政委萬海峰上將、臺灣二級上將許歷農上將等,可謂海峽兩岸將星閃耀。將軍們激揚文字、揮毫潑墨,真草隸篆,各領風騷。更為難得的是,大部分書作保留了原配的信封和函件,里面還有將軍的簽名個人照和手書履歷,可謂來歷清晰,傳承有序。陳國輝在2010年的時候見到了這批藏品,大為震驚,并觸動了他心底的軍旅情結。經過陳國輝的努力爭取,加之龍輝對于這位年輕藏家的厚愛和期許,這批藏品最終移交到了陳國輝手中。“這就是機緣,收藏將軍書法也是講究緣分,該是你的跑不了,不該是你的拼命去追也沒有用。不早不晚,剛剛好它就在那里。”陳國輝在解釋“機緣”時如此坦言。而“人緣”也為他的收藏創造了很多機會,很多藏友都愿意為他提供幫助,只要發現了好東西,就會在第一時間通知他。“機緣”與“人緣”的雙重結合,使得陳國輝如今的收藏蔚為大觀。
以陳國輝為代表的年輕一代藏家,普遍接受過良好的藝術教育,有著非常獨立的判斷和思考,以及完全屬于自己的審美觀點,而這使得他們從一開始就有著強烈的個人收藏風格。從陳國輝的藏品來看,將軍書法家因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往往能在努力修煉書法藝術的同時,在軍人素養上再下功夫,加上他們本身書法造詣深厚,個性顯露無遺,充分展現出他們的藝術功力,強烈地體現出他們的家國情懷。可以說將軍書法是在長期的軍旅生涯中練就的,真正具有文化內涵、功力深厚的作品,在市面上很難見到。陳國輝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獨特收藏道路。
在與陳國輝的聊天中,記者感受最多的是他對兩岸將軍書法的那種熱愛,以及那種真誠。與他同齡的藏家中,很少有這樣的收藏趣味,所以他說在收藏上自己是有一些寂寞的。不過,現在的陳國輝已經在廈門先后開了兩間古玩店,墻壁上就掛滿了將軍的書法作品。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將藝術與生活融合在一起,可以多些朋友過來坐坐,共賞將軍書法藝術,從中體驗到更多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