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興紫砂自唐宋被開發利用以來,當前無疑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新老從業人員都各自使出看家本領,在泥料、款式和裝飾風格上做文章,以推高自己作品的價格。
泥料對于紫砂件的重要性,這幾年越來越被看重。
一來,在泡茶養壺過程中,只有上乘泥料才會有優異的后期轉化可能,而更重要的是,隨著人們健康保健意識的提升,“對身體有益”的成分越來越被人所重視。有人為了追求視覺效果,在泥料中添加了化工原料。身為原料專家,夏洪林介紹,因為紫砂壺的燒成溫度上千攝氏度,添加進去的化工原料也會結晶,從原理上講,不至于對人體有直接的危害,但他本人希望他的每把茶壺用純天然的優質泥料。
夏洪林17歲入行,算來已逾30年的從業經驗。對于紫砂,他首先吃的“蘿卜干飯”,就是泥料。多年辛苦的煉泥工作,讓天賦秉異的夏洪林成為了屈指可數的泥料專家,而這方面知識的豐富積累,讓他對紫砂優質原料的稀缺和寶貴有了比常人更深刻的認識,并引導他收藏了各類稀缺的品種。
好泥做好壺。他通常都把最優質的泥料用來做他的“洪林壺”,除非有特殊的需要。比如,他的工作室創作人員闞國珍,去年四季度參加工藝師職稱考試,為了讓考試作品有更好的表現,他拿出了壓箱底的好泥。“否則才舍不得呢,”夏洪林解釋,“因為真正的好泥還是很稀罕的。”
除了生計,還能考慮自己的作為對整個紫砂業界的影響,接觸過夏洪林的人,都多少會被他的這種情懷感動。他感恩于上天對宜興人的眷顧,留了這么好的資源給宜興人,身為這塊土地上的一分子,他覺得他有這份責任。因此,即便是他工作室其他創作人員的作品,在泥料上他也不含糊。久而久之,他的泥料在市場上贏得了很好的口碑。他的有些客戶,也買宜興其他名家的作品,用過之后,他們甚至會要求那些名家用夏洪林的泥料來制作他們看中的款式。于是,有時候他的客戶開口問他要泥料,有時候那些名家直接跑來找他要泥料。對此,夏洪林很是為難。畢竟有些名家也是他所敬重的,而有些品種的泥料他自己也是有限的。
再說款式。宜興紫砂壺的款式可以說多如牛毛。其多樣性非其他泥料可比。夏洪林的作品,有些是傳統款,有些是創新款。對于傳統款,他喜歡用當下的眼光來審視。他認為,人的審美觀都受到其所在時代和具體環境、生活經歷的影響。因而并不是所有流傳至今的款式,都無可挑剔。既然看到了可以改進的地方,那就大膽去嘗試。于是,他慢慢積累了一批他得意的“改進版”傳統款,比如漢君壺,前人有前人的樣子,但夏洪林的漢君壺,有別樣的韻味,陽剛、端莊、正氣凜然,幾乎折服所有得以一見的人。
無論傳統款式還是創新的式樣,夏洪林都對“方便使用”非常在乎。這“方便使用”至少包括兩點。第一,是否方便茶葉投放和倒茶葉渣。有些款式模樣好看,別有一番滋味,但那些口很小,不方便使用的,夏洪林寧可放棄。第二,茶壺泡茶,一般用滾燙的開水,手端茶壺倒茶湯,如果手把與壺身之間的搭配,讓人端著不舒服,就會出現意外,影響喝茶人賞心悅目的感覺。這點,夏洪林也非常注意,在作品出來后,往往都要親自反復體驗,看看是否還有改進的余地。
至于裝飾,夏洪林一再堅持只可以錦上添花,不能畫蛇添足。歷史上,有人在茶壺裝飾上,使用過上釉、涂景泰藍、上金粉的手法。對此他持反對的態度。在他看來,紫砂的價值主要有兩點,一是泥料分子結構的特殊性,有“會呼吸”的說法,對茶味有一定的“修飾”作用,茶葉和茶湯久置壺中不變味。二是玩茶壺的樂趣之一,在于使用過程中,茶壺表面會慢慢產生“包漿”,這“歲月的痕跡”最為文人所看重。如果質地優良的泥料的表面,被裝飾成亮晶晶、光閃閃的效果,那豈不是徹底把紫砂的優點給拋棄了。夏洪林解釋,古人有些手法,是不得已為之,可能有損壞,可能泥料不到位,所以想出“遮丑”的辦法來。本來優異的質地,為啥棄而不用呢?實在可惜。2010年世博會前夕,夏洪林曾有過一個賺錢的好機會:做一大批涂了金粉的紫砂壺。雖然利益近在眼前,為了尊重紫砂的品質,為了“用為上”,他拒絕了這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