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華鬧市中一座古剎,歷經數百年風雨變幻,僅剩下一座白塔,注視著蘭州古城。古剎名為白衣寺,古塔自然就是白衣寺塔了。
白衣寺塔是古城蘭州為數不多的古塔。要說塔自然要從寺院說起,說起這座寺院的來歷,人們依據寺院內曾發現的一通石碑《補修白衣寺塔記》推算,這座古寺當建于明初。《補修白衣寺塔記》是記述清咸豐十年(1860)人們補修白衣寺塔時所立的石碑。石碑記載說:“白衣寺為前明肅藩王所建,相傳乃王妃之功德,至今四百余年,數則重修。”可見白衣寺應始建于明初。
寺院因寺內大殿繪有白衣大士像而得名白衣寺。想來寺院應有它自己的名字,可惜年代久遠已無處可尋了。
白衣寺內最顯眼的建筑就是白衣寺塔,其本名叫多子塔,名字來自于《毛詩·螽斯》:“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塔為八角十三層實心磚塔,由塔基、須彌座覆缽塔身、樓閣式塔、塔剎等五部分組成,總高25.70米。塔基為須彌座。須彌座分為兩面三刀層,雕刻著大小二十八塊寓意吉祥如意、多子多福的磚浮雕畫。在須彌座之上喇嘛塔樣式的覆缽式塔身,覆缽高6米,頂徑5.1米,最大徑5.85米,最小徑4.8米,底徑5.6米,正南向開一券頂式佛龕,龕高2.5米,寬1.2米,深1.5米,龕內原造像三尊,可惜今天已經不存在了。佛龕門廓鑲砌仿木結構的門柱、額坊等門柱上寫著正楷對聯“玉柱玲瓏通帝座,金城保障永皇圖”。龕窟屋面上鑲嵌石匾一塊,鐫刻陰文草書“聳瞻震旦”,落款為“太華道人崇禎辛未孟夏之吉”。 “太華道人”是末代肅王朱識鋐的別號,此匾為崇禎四年(1631)是見證多子塔歷史的實物。
末代肅王崇信道教,雖最終沒能逃脫被處死的結局,但也給蘭州留下了不少很有價值的文物。
白衣寺塔究竟建于何時?如今已無從知曉,不過一部分人認為,白衣寺塔建于明崇禎末年。可是也有人認為,白衣寺塔應當和寺院一起興建,而在明末時,進行過大規模的整修。不管怎樣說,這座多子塔至今依舊是座令人贊嘆不已的古建筑。
上世紀80年代,人們從白衣寺塔頂起出的明代文物,為我們見證了塔剎封頂時的瞬間。白衣寺塔的塔剎比較簡單,由藍色仰蓮組成剎基,其上為金黃色混圓,混圓上托住了一個綠色寶瓶狀的剎身。再上則是葫蘆狀剎頂。仰蓮、混圓、剎身、剎頂都是中間空著的,它們被從塔身上穿出的一個木桿牢牢固定住。
塔剎是崇禎年間的某一天封閉的,依據發現簪銘上的字,人們認為應該是八月十日。這天塔剎封頂,虔誠的信徒們異常興奮,肅王和王妃們捐贈不少金銀首飾珍珠瑪瑙以甕函的形式放入塔剎。這便是今天人們津津樂道的白衣寺塔的珍寶了。
此時大明王朝已風雨飄搖,在蘭州的肅王和他的妃子們只能通過虔誠之心,來為大明王朝祈禱,希望皇圖永固。可惜的是,塔建成沒多久,末代肅王也自身難保。1643年李自成部將賀錦攻破蘭州,起義軍殺入肅王府,王府大亂,王妃、仆從四處逃散,逃到北城上的王妃顏氏、趙氏二人觸佛云樓內肅王詩碑而死。末代肅王朱識鋐在護衛張鼎的背負之下,從水洞中逃出,在靖遠他什堡被賀錦部屬所獲,后被送到西安,被李自成處死。而張鼎因為救主忠心,被釋放回家。也有人說,賀錦攻破蘭州以后,朱識鋐藏到總兵官營內被郡人告發,后被殺于營中。
除多子塔外,白衣寺內還保存著一座大殿,這就是白衣寺大殿。這座大殿人們也叫做白衣菩薩殿,因為大殿內曾懸掛一幅白衣大士觀世音菩薩畫像而得名。人們考證,這座大殿的修建時間應該比較早,究竟早到什么時候,人們依據咸豐十年的《補修白衣寺塔記》推斷,白衣寺大殿應該修建明英宗天順四年(1460)前后。當然,這也僅僅是推斷年代,尚待人們進一步考證。
不僅石碑記載為人們的推斷提供了依據,大殿的結構也表現了這一點,這是一座明代大木結構小式做法,整個大殿面闊四楹三間,進深達14.1米,大殿筒瓦覆頂,屋頂上是燒制的脊獸,其中有寶瓶三座,脊獸兩座。大殿明柱廊檐,安著十二扇隔扇門,廊檐兩側是海棠心欄墻。所有一切都展現著它久遠的年代和與眾不同的來歷。
歲月久遠,天災人禍不斷,僧去寺毀。人們先后在明萬歷、崇禎,清道光、咸豐年間對寺院進行過整修。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人們曾對寺院進行維修,不過這次維修非常艱難,從保留下的碑刻來看,善男信女雖眾多,但總的捐款并不多。可以說這次只是簡單維護。到了清同治年間,有位“江南游子”來寺院游覽,寫了一首詩,證明寺院的破敗。詩是這樣寫的:“大士白衣舊,空庭彩壁殘。萬家羅戰火,一塔插云寒。風動鈴聲遠,霞披龕影丹。梵門開八面,何濟眾生難。”
上世紀上半葉蘭州周邊發生過多次大地震,但這座塔安然無恙。1939年蘭州東關發生火藥庫大爆炸,火藥庫周圍部分房屋被炸毀,這次爆炸中心點離白衣寺塔非常近,幸運的古塔依舊躲過一劫。可見當時工匠的高超技術。
以前蘭州有好幾座古塔,白塔山有白塔,西關十字附近有木塔,永昌路附近有金塔……人們說,蘭州的塔是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方位修建,從這幾座塔的方位,五行之說并非空穴來風。
白衣寺塔是繁華鬧市區內碩果僅存的古塔。從明代至今,這座古塔經歷很多次維修,才保存到現在。最大規模的維修發生在1986年到1987年間,在這次維修中,人們在塔剎發現一批明代珍寶。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后蘭州市發現種類較多且質量甚佳的一批珍貴文物。
時光返回到1987年3月中旬,此刻人們正在對塔剎進行加固,當人們打開頂部琉璃球時,發現明代佛經、鎏金佛,最為驚奇的是還有一個帶黑釉的壇子,打開壇子是一個個絲綢包裹,打開包裹后一批珍貴文物赫然出現在人們面前,大小寶石、珍珠、金銀首飾、銅鏡、藏文書寫的絲綢以及沒有墨跡的絲綢,讓考古工作者振奮不已。此外,還在塔剎蓮瓣內藏有白瓷供養人像,在頂端的佛龕中發現兩本佛經,其中一本有“明第六代孫蠢化王發心命工刊造”字樣。可以這樣說,白衣寺塔出土的珍寶有數十件之多,它們各具特色,工藝高超,是明代工藝的典型代表。這些文物見證了末代肅王生活,也見證了他們虔誠之心。
白瓷供養人像,為德化瓷人物像,釉面為純白色,色澤光潤明亮。整件雕塑由兩個人物構成,一大一小,一主一副。主像高13.7厘米,身穿典型的明代服飾,人物端坐在山石上,衣著瀟灑,神態自然從容,盡顯雍容華貴,而手執如意則似乎暗示著他內心的向往和追求。整個構圖自然放松,給人一種輕松自然的感覺。小人物則是長髯飄灑,笑容和藹可親,似乎帶著點職業習慣的微笑,雖然年紀比較大,但卻處于仆從的位置,手里還抱著一卷書。從一個側面烘托出了年輕主人的身份。
有人認為,這件塑像的主體人物就是末代肅王,應該是按照他的形象塑造的。這尊瓷像是如何從福建而來的?他們是崇禎皇帝賞賜給末代肅王的?還是肅王派人專門從福建定做的?亦或者,是商人長途販運而來的?這些都是個謎。無論如何,它是明代海上絲綢之路和陸地絲綢之路之間溝通的一個見證。
董其昌題寫的香包。這件香包出土時質地柔軟,底紋是五瓣梅,上有提系,內有香料。外形呈“凸”字形,上端的凸出部分長3.5厘米,寬4.5厘米。主體部分長7.5厘米,寬4.5厘米。屬明代織錦工藝。香包兩面繪有紋飾,一面繪有疏枝淡梅,另一面題寫的詩文是“憐君有豐節,不為歲寒摧”。款為“玄宰”,筆法秀潤柔動,飄逸自然。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今上海松江人。其思想陳腐,為人霸道,引發當地民眾憤怒,爆發“民抄董宦”事件。但其人通禪理、精于鑒藏、曾建四源堂,為晚明比較杰出的書法家,有《畫禪室隨筆》、《容臺文集》、《畫旨》等作品。董其昌書畫作品多見,但題寫香包上卻寥寥,故而尺幅雖小卻更顯其價值。
金鏍絲嵌白玉魚籃觀音簪。這是一枚重達37克的簪子,大體分為簪首與簪把兩部分。主體是一枚用白玉雕刻的提籃觀音像。在沒有現代加工手段的古代,雕刻這樣一枚觀音像耗費人工巨大。觀音右手提籃,肩膀披巾帛,似乎踏著波濤而來。觀音周圍是金絲鏍成的三層束腰蓮花座,其上點綴著珍珠紫水晶。簪莛為銀質,與金蓮連為一體。有銘文“崇禎五年,肅王妃熊氏施”。這個簪子做工精細,雕法細膩傳神,當為皇家大內工匠的作品。
鏤空金蓮玉雕送子觀音銀簪。簪子重點為玉雕觀音,面容瑩潤慈祥,周圍用鏤空金葉鑲邊,加以固定。觀音下為呈蓮花狀的寶座,蓮葉上還有印壓出葉脈暗紋,葉片間則綴飾以寶石、珍珠,展現了大明皇室的雍容華貴氣派,也展示了明代雕飾的精湛工藝。
最有價值的是,簪把上刻有“崇禎五年八月初十日肅王妃熊氏施,伴讀姚進兼裝”銘文。這句銘文,不僅證明了簪子的身份,而且證實明肅王的確有個妃子姓熊。
此簪子見證一段晚明傳奇。長期以來,景泰的永泰城一帶流傳著一段熊娘娘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崇禎年間的一天,肅王(應為末代肅王朱識鋐)做了一個夢,他夢見一只鳳凰在王府上空盤旋三圈后,向北飛去。肅王的術士說,夢的意思是王妃要在北方尋找。于是肅王派出太監護衛,拿著一面寶鏡一路向北尋找王妃。他們通過龍沙古道,來到景泰的永泰城。永泰城也叫龜城,這里是明代甘肅新邊的一座要塞,城內駐扎著千余人馬,設有參將、游擊等武將。此時永泰城剛修好不久,正是人丁興旺之時。
“永泰城的官員得知消息后,決定在城內的隍廟里唱三天大戲,吸引周圍的女子前來,以便王府人員挑選。唱戲這天,永泰城內,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王府的人拿著寶鏡四處查探,結果大失所望。寶鏡中沒有顯示哪位姑娘是未來的王妃。這下,可把王府的人難住了,按照術士對夢境的推算,應該就在這一帶啊!到了第三天,王府的太監發現一位滿臉瘡疤的女子躲在柱子背后看戲。他無意中拿出寶鏡一看,大吃一驚,發現一只鳳凰盤旋在柱子上。太監認為,這位滿臉瘡疤的女子就是他們要找的王妃。可是,滿臉瘡疤的女子怎么能當王妃呢?肅王府的人左右為難。只好冒著危險將這位姑娘請上車,準備返回蘭州交差。此時,永泰城內外一片嘩然,人們都說,這樣的姑娘怎么可以成為王妃娘娘呢?
車隊走到半路上,轎車中的熊姑娘說,她渾身發燒要到路邊的水池中洗一下,誰知這一洗,臉上的瘡疤,身上的皮痂全部脫落了。這似乎有點鳳凰涅槃的意思。熊姑娘大變樣了,變成聰明美麗知書達禮的姑娘。這個地方至今還在,當地鄉親們稱為美麗嘴子。而距離永泰城不遠地方還有熊娘娘的墓。
民間故事中虛構的成分居多,真實的內容少。熊娘娘的故事中究竟哪些是真的呢?明末肅王真的有一位姓熊的妃子嗎?長期以來,人們對末代肅王妃子鮮有記述,即便有也是寥寥數語,提及姓名的有王妃顏氏、顧氏、趙氏等人,卻沒有熊氏的記載。
這時,人們才發現末代肅王妃有熊氏,而且很可能是正妃。可見民間傳說中的故事并非人們虛構。后來,熊娘娘家鄉的人聽說熊娘娘在蘭州遇難后,永泰城的鄉親們堆土為墓,以為紀念。一段晚明傳奇就這樣上演了。
人們認為金城八景之一的“古剎晨鐘”,是指蘭州城內寺院眾多,清晨鐘聲響起,將古城籠罩在悠揚的鐘聲之中。但也有人認為,古剎晨鐘專門指白塔寺內的鐘聲。因為這里處在城內,聲音能傳到城中的各個不同角落。
如今,白衣寺塔已經成為蘭州市博物館所在地。館內藏文物12000余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近40件,上至新石器時代,下至明、清時代都有典型器物,展現了蘭州發展的歷史脈絡。這些白衣寺塔的珍寶,和那些文物一樣,默默地反映著這座古城的一個個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