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13年3月22日俄羅斯中國旅游年開幕前,兩國元首互換國禮。紅布拉開,習近平主席所贈國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沈繡《普京總統肖像》出現在眼前。“太傳奇了,太美,太不可思議了!”俄總統普京端詳著眼前這幅作品,贊不絕口。沈繡是以沈壽命名的刺繡流派,它是在傳統蘇繡基礎上運用光、色等對繡品進行創新的一種刺繡。沈繡的發展與沈壽有著密切聯系,不僅繼承古代刺繡藝術中的針法,也發展出了自己獨特的針法和刺繡技藝,因此沈繡的工藝特點的許多研究都是以沈壽的繡品為對象展開的。
沈壽(1874—1921)初名云芝,字雪君,號雪宧,蘇州人。從小學繡,16歲時已頗有繡名。1903年清末著名學者俞樾在其繡品上題下“針神”二字。1904年沈壽繡了佛像等八幅作品,進獻清廷為慈禧太后祝壽,慈禧極為滿意,賜“壽”字,遂易名為“沈壽”。同年,沈壽遠赴日本,學習和研究日本的刺繡和繪畫藝術,回國后被任命為清宮繡工科總教習,自創“仿真繡”,在中國近代刺繡史上開拓了一代新風。
沈壽的刺繡藝術風格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她從藝開始到去日本之前(1881—1905),這期間作品為典型的蘇繡風格,代表作有《八仙上壽圖》、《羅漢圖》等,針法有套針、擻和針、斜纏針、滾針等。第二階段(1905—1921)開創仿真繡,代表作品有《耶穌像》、《意大利皇后像》、《維納斯像》等。仿真繡運用明暗光線,而不拘泥于傳統形式與針法,運用屢針、虛實針、施針等,在實踐中探求仿真藝術效果,所繡人物惟妙惟肖。
沈壽生前繡有大量作品,但留傳下來的并不多,已明確作者的不超過30件。蘇州博物館收藏沈壽繡《生肖條屏》四幅,由蘇州顧云樓后人顧公碩捐獻,條屏繡于光緒二十五年(1899),即余覺赴上海制造局潘道館教學,沈壽隨同前往期間。生肖條屏共有十二幅,除蘇州博物館所藏四幅外,其他已不知下落。
繡品《生肖條屏》以白色硬緞為底,繡制的虎、兔、龍、豬等形象體態稚拙而討人喜愛,線腳整齊,設色淡雅樸素,有明顯的民間裝飾意味。而形式上則采用文人書畫作品常用的卷軸方式,便于懸掛欣賞。繡稿出自民間刺繡工場畫工楊旋九之手,而題款當為余覺的手筆,先題書,而后再繡。在繡品《兔》中,同樣繡有一只白兔,在具體處理上,沈壽并未只用白色,甚至純白色的繡線用得很少,白中摻雜有赭紅色,通過色彩層次的變化來表現兔子的輪廓外形。這說明沈壽在繼承傳統蘇繡的同時,也在嘗試進行一些變革,其開創“仿真繡”的想法并不是考察日本后才有的,在其藝術創作前期就進行了這方面的嘗試,東游日本只是堅定沈壽藝術創新的想法,仿真繡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有長期準備的。由這四幅作品的分析可看出沈壽的刺繡道路開始向專業欣賞性畫繡方向轉變。
《虎》:繡虎一只行走于草叢之中,有“沈氏”圓形圖章。題字:“漢劉昆為宏農太守三年,仁風大行,虎皆負子渡河。帝聞而異之,詔問,昆對曰:偶然耳。左右皆笑其質訥,帝嘆曰:此乃長者之言也,命書諸策。”在針法上用擻和針、斜纏針、平套針、齊針、滾針等,以深赫、黑、灰綠、淺紅、朱紅等線施色。
《兔》:繡黑白兩兔疾馳于草叢中,繡“天香閣”方形章。題字:“兔者,明月之精。”《洞冥記》:‘北極潰陽之山,有兔能飛,毛色如漆和丹,食之長生’。《毛穎傳》,穎中山人也,其先佐禹有功,因封于卯地,設為十二辰,《抱樸子》,“山中卯,自稱丈人者,兔也,故兔屬卯。”在針法上用擻和針、施毛針、斜纏針、滾針、接針等,灰綠等色線施色。
《龍》:繡一龍于云霧中蜿蜒而上,繡“龍韜”方形圖章一枚。題字:“龍噓氣成云,云固弗靈于龍也,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元間,薄日月,伏光景,感震電,神變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靈,怪矣哉。”在針法上用擻和針、斜纏針、鋪針、刻鱗針、滾針、齊針等,以秋香黃、紫灰、藍、灰色線施色。
《豬》:繡三只豬嬉戲于籬笆邊,題字:“豕稱黑面郎,又名長喙將軍,豕屬水,在卦屬坎,為豕,坎性趨下,豕俯首,喜低洼,故為水畜,詩曰:有豕白蹢,蒸涉波矣;禮云,“豕曰,剛鬣言,豕肥則毛鬣,剛大也。古文亥字作豕,亥為干支,今人以歲在亥為屬豕,殆以此歟。”最左邊題:“己亥秋日,制此十二幀于天香閣沈氏手記”。在針法上用擻和針、滾針等,以深灰、紅蓮、秋香等色線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