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音原稱弦管,又稱“南管”、“南樂”、“南曲”,是中國古老的的樂種之一,既有器樂曲又有聲樂曲,是一個保存較完整的音樂體系,主要樂器繼承漢唐遺制。福建泉州南音的音樂由“指”、“譜”、“曲”三部分組成,既有聲樂的演唱又有器樂的演奏,現存“指”、“譜”、“曲”兩千多首,包括南音琵琶、洞簫等傳統樂器演奏的“大譜”、“套曲”和演唱者執拍板而歌的“散曲”。
南音歷來以口傳心授和手抄曲簿的形式傳承,所以我們除了要對南音的演奏藝術進行保護傳承外,還應重視對南音古曲本的保護,因為這類古曲本是不可再生的。現泉州市博物館藏有4本清南音藝人手抄曲本實為難得,現將這4本清《南音藝人手抄曲本》介紹如下:
1、清《南音藝人手抄曲本》之一
封面、封底為布制,正文為紙制,紙微發黃,用白線縫訂。單面記曲,背面空白。曲詞自右向左豎寫,共135頁,每頁都有紅色豎行格,分上、下兩欄,但曲詞并未分欄填寫,欄寬13.3、欄高13.3厘米。每隔一頁在框欄外右下角處都有豎寫“德美”的紅色款識,每頁字數不一,字大小不一,依字跡判斷非同一個人所抄。
內容為散曲形式,共收錄88段曲詞,包括“山坡里洋”、“短相思”、“逐北流”等散曲。每段由標題和正文構成,標題含曲牌名、本段題目和“調”。曲詞用閩南語記寫,有不少土造字模仿方言口音,用泉州方言“文讀”很順口,曲詞右邊標有句號表示停頓。前面5段只有單純的標題和曲詞,沒有工乂譜字,也沒有寮拍記號,第6至14段除題目和曲詞外,還有“六、工、乂、思、一、下”等譜字,曲詞右邊用小字標有“○、‵、×、∠”等寮拍記號,第15至88段有標題、曲詞及寮拍記號,但無工乂譜字。橫23.3、縱21.1、厚1.6厘米。
2、清《南音藝人手抄曲本》之二
紙制,有修復。共126頁,前92頁與后34頁紙質不同,每頁都有1—3個不等的“黃牡丹印”印款。曲詞自右向左豎寫,有豎行格,無框欄,目錄部分每頁有8排等距豎行,正文部分每頁有12排等距豎行,字跡工整清秀。
該曲本由封面、插圖、目錄、正文四部分組成,共收錄曲譜21套。首頁記載“南京黃記牡丹字金丹住在州頂街癸丑年見置”,第二頁繪有四幅彩色插圖,分別為“金井梧桐”、“赴賞花燈”、“一紙相思”、“照見”,這四幅彩圖大小相同,都是長10.0、寬9.0厘米。曲詞含有“六、工、乂、思、一、土、下”等譜字及“○、‵、×、∠”等寮拍記號。橫17.8、縱17.0、厚1.0厘米。
3、清《南音藝人手抄曲本》之三
紙制,紙質松脆且已發黃,保存不完整,封面、封底及部分正文缺失。現共存138頁,原本用于縫訂的白線已失,整本書呈零散狀態,頁頁散開。詞譜自右向左聯合豎排,每豎行字數不一、字大小不一,每頁都有紅色豎行格及框欄,框欄分上、下兩欄,欄高14.2、寬14.2厘米,呈正方形,欄外四周飾有0.3厘米寬的草葉紋一圈。單面記曲,背面空白。每隔一頁在框欄外面的右下角處都有豎寫“捷春PT”的紅色款識,依字跡判斷該曲本非同一個人所抄寫,有的字跡清秀工整,有的字跡潦草,并有行書、有草書、有行草等不同字體。
內容為散曲,共收錄97段曲詞。每段由標題和曲詞構成,標題含有曲牌名、題目和“調”,曲詞含有“六、工、乂、思、一”等譜字符號,還含有南琶指法符號“‵、○、∣、+”等,表示南琶演奏指法及工乂譜字的時值節奏,每豎行的右邊有“○、‵、×、∠”等寮拍記號。橫20.4、縱20.6、厚1.0厘米。
4、清《南音藝人手抄曲本》之四
紙制,袖珍本。保存不完整,封面、目錄及部分正文缺失,現共存150頁,其中內文142頁、空白8頁。曲本用白線縫訂,每頁均為單面記字,背面空白。曲詞自右向左豎排,無豎行格,無框欄,每豎行的字數不一、字大小不一。從字跡上看,并非同一個人所抄寫。
內容為散曲形式,共收入50段曲詞,包括“昭君出塞”、“陳三五娘”等名曲片段。每段由標題和正文構成,標題含有曲牌名、題目和“調”,當曲牌重復曲詞改變時標明“又”,代表曲牌名一樣。該曲本只有曲詞和“○、‵、×、∠”等寮拍記號,沒有工乂譜,屬唱曲之詞。曲詞用閩南語記寫,有不少土造字模仿方言口音,用泉州方言“文讀”很順口。橫9.0、縱12.0、厚1.7厘米。
這4本清南音藝人手抄曲本均保存較好,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是泉州南音歷史研究的重要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