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女子使用的首飾很多,用在頭上裝飾頭發(fā)的發(fā)飾尤為紛紜多變,包括有簪、釵、冠、鈿、梳等,材質(zhì)、造型都很繁麗。在唐時,這些發(fā)飾更為精致。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一些鳳凰與花卉類造型的佳作。
看這些金銀、寶石雕鏤的鳳凰舒展著翅膀,牡丹等花朵綻開蕊瓣,戴簪在女子高高的發(fā)髻上,光華璀璨,寓意幸福美滿,形成獨(dú)特的藝術(shù)美境界,更襯得女子風(fēng)儀的不凡。鳳凰,是中華文化中的百鳥之王,美麗,高貴,吉祥,常用來象征女性,自然也就常用作女子發(fā)飾的造型。要想深入了解,還得上溯它的起源。
鳳凰的形象是綜合了多種鳥最美的部分,喙如雞,頜如燕,翅如鴛鴦,又有如孔雀或雉雞一般的長長的尾翎。漢代許慎《說文》說:“鳳,神鳥也。天老曰:‘鳳之象也,鴻前麐后,蛇頸魚尾,鸛顙鴛思,龍文虎背,燕頷雞喙,五色備舉。’”在湖北石家河文化遺址中出土的一件新石器時代的鳳形佩,就是拖曳著長長的尾翎,尾部上有圓弧形的花紋,近似于孔雀翎。這是石家河文化的代表器,現(xiàn)存國家博物館。它與商代婦好墓出土的一件鳳凰玉佩較為相似。而商代甲骨文上的多個鳳字,也就是孔雀之形,尾翎很長,有的鳳字連尾翎上的圓斑都畫得很清楚(圖1)。袁珂《中國神話傳說》一書有述及。商代三星堆出土有孔雀,高7.2厘米,寬11.6厘米,下部殘缺,口中有銅絲環(huán),似乎銜著什么東西;頭有羽冠,尾翎上有圓孔,是一只孔雀,更是鳳凰。是掛在青銅神樹上作裝飾的。漢代,河北定縣出土的一件錯金銀瑞獸流云紋銅管上也有漂亮的鳳凰紋,作孔雀開屏之狀。但也有尾如雉一般的鳳,如周代青銅器上多見。
總之,鳳凰就是鳥雀之形的綜合。千百年來人們不斷變化出不同的造型,但仍都可以說是鳳凰,滿足了人們愛美、求吉祥的心愿。
這些鳳凰或者說鳥雀的造型,自然影響著發(fā)飾藝術(shù)。在商代河南婦好墓內(nèi)就出土有一些裝飾鳥紋的發(fā)飾,和《詩經(jīng)》說的“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有關(guān),也可以說有鳳凰的影子。如鳥形骨笄,笄首為長喙、圓眼的鳥形,鳥冠類似雞冠,還有短翅、短尾。而陜西長安灃河西周遺址出土的骨笄,笄首也有高冠長尾的鳳凰、鳥雛等為裝飾。
婦好墓還出土有一件玉梳,梳背上有兩只鳥兒相對,形似鸚鵡,但羽冠又似鳳。美國明尼蘇達(dá)美術(shù)館也藏有我國的商代玉梳,梳背刻著對鳥紋。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一件商代玉雕人,頭上則戴著圓冠,相對立著兩只小鳥。陜西銅川戰(zhàn)國秦墓出有一支銀釵,釵梁上刻著鳥紋。山東萊蕪西上崮的春秋晚期墓也曾出土有一柄雙鳳象牙篦子,篦子上端的柄制作成兩只鳳凰之形,左右相對,以榫卯連接。都是這類飾物。又按文獻(xiàn)記載,至少從秦漢開始,就以鳳凰為發(fā)飾之形了。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釵子》追溯說:“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
而《后漢書·輿服志下》則載太皇太后、皇太后的入廟服要配的發(fā)飾:“簪以瑇瑁為擿,長一尺,端為華勝,上為鳳皇爵,以翡翠為毛羽。下有白珠。”顯然是指鳳凰站立在花朵、綴著珍珠上的造型,是“左右一橫簪之”,即成對使用。皇后的發(fā)飾也是這樣:“步搖以黃金為山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雀)九華(花)。”(《北堂書鈔》作“八爵九華”)陳祥道注解說:“漢之步搖,以金為鳳,下有邸(底),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 漢代《釋名·釋首飾》說“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也。”《西京雜記》也記載東漢美人趙飛燕姐妹使用黃金步搖。
甘肅武威旱灘坡出土有一件漢代金雀步搖(圖2),就類似這些記載:金質(zhì)的花葉,伸出細(xì)枝,綴著花朵或花蕾,中間枝上有一只鳥雀,口銜著垂掛的圓形金葉,花下也有金葉垂掛,行則動搖。孫機(jī)在《中國圣火》中指出,古代步搖類飾物還受到西域文化步搖冠的影響,用搖葉之類搖曳而下。魏晉六朝時有這類步搖冠出土,但多是北方鮮卑族所用。這類步搖,在三國魏晉時也用到。內(nèi)蒙古科左后旗毛力吐出土有金鳳鳥冠飾。吉林集安的禹山墓區(qū)出土有魏晉時的鳳首形金牌飾,配以搖葉等。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圖3)畫有仕女頭上的簪釵之類,成對地佩在額上,底部有山題,即底座,再連綴著彎曲細(xì)枝,枝頭彎曲如小鳥雀之形,枝上還粘著羽毛。仕女畫家黃均等指出,這應(yīng)該是三國魏晉時的金爵(雀)釵,曹植《美女篇》就有“頭上金爵釵”之句。但也繼承了漢代皇太后、皇后的頭飾的做法。
尤其可貴的是,我們還能在唐代燕妃墓壁畫(圖4燕妃墓壁畫局部)中看見這類爵釵。壁畫中所繪的舞姬穿紅色大袖襦和間色裙,演奏樂器的樂女穿半袖襦裙。頭上都梳著鬟形發(fā)髻,發(fā)飾有金色的底座,有小花葉,鑲嵌珠璣,粘著羽毛,還有飛鳥垂掛而下。發(fā)飾與《女史箴圖》、曹植詩中的金爵(雀)釵是類似的。再看《舊唐書》記載,魏晉、唐代的傳統(tǒng)樂舞:清商樂,衣飾是大袖襦,漆鬟髻(漆畫的環(huán)狀發(fā)髻),金銅雜花,狀如雀釵,與她們的衣著打扮基本吻合。可見她們演的正是清商樂,可以據(jù)而考訂清商樂的舞容。
晉代王嘉《拾遺記·晉時事》載:“(石崇)使翔風(fēng)調(diào)玉以付工人,為倒龍之佩,縈金為鳳冠之釵,言刻玉為倒龍之勢,鑄金釵象鳳皇之冠。”著名的大富豪石崇,讓寵姬翔風(fēng)使用玉龍佩,還有鳳凰形金釵,用金絲縈繞而成。鳳釵綴在冠上,即形成鳳冠。這和唐代女詩人楊榮華《新妝詩》之句說的一樣:“鳳釵金作縷,鸞鏡玉為臺。”唐代,鳳凰釵、鳳釵之名屢見于詩詠。如于濆《古宴曲》有鳳凰釵之名:“十戶手胼胝,鳳凰釵一只。”西安曹家堡唐墓中就曾出土一件金質(zhì)鳳釵,可惜已經(jīng)殘損。
唐代鳳釵之形象多見于壁畫、石槨線刻畫的女子頭上,大致可分二式。一式是鳳凰體積較大,有舒展、刻畫細(xì)致的翅膀與尾翎,口不銜珠滴、花結(jié)之類。另一式是鳳凰體積較小,翅、尾顯得寫意一些,口銜珠滴、花結(jié)之類,若女子行動起來,會姍姍搖動,也有步搖的特點。
如西安的章懷太子李賢墓石槨線刻侍女圖,有一位頭髻上簪著鳳凰釵,鳳凰揚(yáng)翅,翹尾幾占滿頭頂,下部配有一枝靈芝形步搖。另外有一位,也是簪戴類似的鳳凰釵與步搖。
山西萬榮的薛儆墓石槨線刻畫中也有女子,高髻上簪一枚類似的鳳凰釵(圖5)。
長安縣韋泂墓壁畫(圖6)中,西壁的一位侍女頭上則有一件鳳形銜珠釵,體積較小,屬于第二式。敦煌莫高窟第一三〇窟壁畫《都督夫人禮佛圖》中的女供養(yǎng)人“十三娘”,發(fā)髻上插兩支鳳釵,鳳凰口中也都銜著珠滴流蘇。
遼、金代,都有近似第二式的金鳳釵的實物。如陜西臨潼的金代窖藏出土的一件金鳳釵(圖7),用金片錘鍱為鳳身,鳳尾長卷,以掐絲法制作祥云繚繞于鳳身旁邊。鳳凰口中還銜著綬帶、花結(jié)(也是金制,不能垂下)。這類鳳釵直到明代、近代還有。
另一種形式的鳳釵,是在釵頭用金銀、玉作片狀花葉一瓣或二瓣,鏤空雕刻花紋。西安市惠家村唐墓出土有鎏金銀鳳釵,釵頭的花葉上雕出鳳凰紋,抖翅欲飛,棲息在花樹上,十分美觀。
類似的玉鳳釵,是在西安興慶宮遺址出土的,一片淺白綠色玉雕花葉上淺刻著一只展翅鳳鳥,立在花枝之旁,原來應(yīng)該是連綴在長釵柄上的。
五代時吳越國康陵(墓主人是吳越國王錢元瓘的王后馬氏)出土有類似的玉雕(圖8),白玉片上鏤空刻著一只長尾展翅的鳳凰,口銜著綬帶,身下繞著卷枝花紋,一角可以插在鎏金牛首形飾件之中。學(xué)者認(rèn)為是步搖之類飾件(見《五代吳越國康陵》一書)。
把鳳凰釵裝飾在冠上就形成鳳凰之冠,即鳳冠,至少晉代石崇時就有出現(xiàn),深得女子們青睞,也是身份尊貴者的標(biāo)志。如唐代懿德太子李重潤墓中石槨線刻畫中的女子,穿大袖袍制的禮服,當(dāng)是宮中女官,頭上所戴可以說就是鳳冠,冠上鑲嵌著珍珠、珠花鈿,左右簪一對體積較小的鳳釵,口銜玉佩、垂珠。
在敦煌藝術(shù)中也有女子配戴鳳冠。如敦煌石窟中出土的一幅帛畫《地藏菩薩畫像》(現(xiàn)藏美國弗利爾美術(shù)館)(圖9),上畫地藏王菩薩,下畫有持香爐、穿大袖襦的女供養(yǎng)人,題有:“故大朝大于闐金玉國天公主李氏供養(yǎng)”。學(xué)者王國維認(rèn)為這是五代時于闐國王李圣天家族的公主嫁為敦煌統(tǒng)治家族曹氏婦者。畫中,這位公主頭戴金光閃閃的頭冠,頭冠上有一只碩大的鳳凰,立在花型底座上,展翅、彎翹著長尾,點綴著綠松石;頭冠兩旁各插釵,垂掛下長串的小花葉組成的流蘇。在敦煌61窟壁畫中的女供養(yǎng)人于闐公主(圖10),頭上的鳳凰冠幾乎和她一模一樣,也是鳳凰站在花臺上,兩邊有釵,垂下流蘇,鑲滿綠松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唐代女陶俑(圖11),高51厘米,女子穿著半袖、窄袖襦,綠花長裙,翹頭履,坐在筌蹄上,頭上則戴一件高冠,上有鳳凰展開翅膀。只是鳳凰的形象比較樸素,沒加彩繪,也不曾有步搖流蘇襯托。但稱為鳳凰冠似也是可以的。
這種只用一只大鳳凰的鳳冠自是從李顯墓、薛儆墓的侍仕女頭上的第一式的大型鳳釵發(fā)展而來,實在是很壯觀。
另一種鳳凰冠,如王建《宮詞》所說:“玉蟬金雀三層插,翠髻高叢綠鬢虛;舞處春風(fēng)吹落地,歸來別賜一頭梳。”是以各種細(xì)巧的鳥雀、蟲蝶形簪釵,以及珍貴的梳子等在冠子上裝點而成。唐代宗室女李倕(其高祖為唐高祖李淵)墓中,出土有一頂類似的鳳冠,以金質(zhì)打造冠底邊框與層層花葉、鳳凰尾翎、方勝、雙鴛鴦等花紋、飾件,再嵌以綠松石、琥珀、珍珠、螺鈿、白玉形花朵、紅寶石、瑪瑙、金粟(細(xì)金粒)等。有的金飾件還襯有翠鳥的翠藍(lán)羽毛,恰可和文獻(xiàn)記載以翡翠鳥羽為毛羽相印證。 (下轉(zhuǎn)頁)
(上接頁)頭冠上最顯眼的是處于正面的美麗的鳳凰尾翎紋,以金框出,層層疊疊,還用一顆顆細(xì)粒綠松石嵌入,表示出自然界的孔雀尾翎上的翠綠圓斑。冠上還有兩支金鳳釵,鳳釵的尾翎也是用綠松石鑲嵌圓斑。冠底邊框、鳳釵等處都有珠子垂下,也保存了步搖的特色。
鳳凰與花往往結(jié)合在一起,這是自然界有好鳥在花枝啁啾的體現(xiàn)。人們稱之為祥鳳穿花、鳳戲牡丹等。漢代皇后的“一爵九華”,武威出土的金雀步搖,就是把華勝與鳳凰結(jié)合的。唐代興慶宮、五代康陵的玉鳳釵,是花、鳳組合為花紋。唐代敦煌藝術(shù)畫中的鳳冠,李倕墓的鳳冠 ,是把各種花釵、步搖之類與鳳凰相組合。在傳為唐代吳道子繪畫的《送子天王圖》(圖12)中的佛母摩耶夫人頭上,也有類似的描繪,一只鳳凰于花鈿上展翅而起,最為醒目。
古代女子發(fā)飾有花鈿,是制作成花朵的形象,用簪、釵簪在發(fā)髻上(另一種鈿是花形薄片,粘貼在臉上)。顧野王《玉篇·金部》:“鈿,金花也。”漢晉時的鈿時有發(fā)現(xiàn)。唐代的團(tuán)花型花鈿,如同織錦圖案中的寶相花一般,花瓣層疊,融合了牡丹、菊花、蓮花的特征。有的把花鈿與鳳凰(雀)結(jié)合在一起,叫做鈿雀。唐代溫庭筠《菩薩蠻》詞有寫道:“寶函鈿雀金鸂鶒,沉香閣上吳山碧。”五代時文學(xué)家歐陽迥《西江月》說:“鈿雀穩(wěn)簪云髻綠,含羞時想佳期。”西安市韓森寨唐墓就出土有一件鈿雀,直徑七厘米的寶相花型花鈿,邊框上嵌著細(xì)小的金粟,枝葉、花朵上嵌著紅寶石、藍(lán)綠色綠松石,花鈿心站立一只金絲編織的鳳凰。香港夢蝶軒也藏有類似的一件花鈿(圖13),以珍珠鑲嵌花朵,展開雙翅的鳳凰嵌著金粟,出現(xiàn)在花鈿心。這兩樣都可以說是鈿雀。
遼代陳國公主墓出土的一件鎦金銀冠(圖14),是以銀絲結(jié)條編的十片銀片連接在一起,冠上綴二十朵圓形花鈿,還裝飾著兩只立體的鳳凰。
到了宋代,皇后所戴的鳳冠,有龍、鳳、花朵、仙人紋,綴滿珠翠,在宋代皇后畫像中能見到。這里選登一幅宋徽宗皇后圖像(圖15)給大家作參考。
鳳冠的使用歷史是久長的。元代,山西永樂宮壁畫中的地母畫像,頭上戴的也是類似的鳳冠。明代則出土有北京定陵的四頂皇后鳳冠,是龍、鳳與珠花組合滿冠(圖16)。明代《三才圖會》等書籍也有鳳冠圖像。
中華女子頭上的瑞祥的花中鳳凰,多么受人喜愛,洋溢一派華貴瑰麗之氣。它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值得我們?nèi)ダ^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