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勺湖是古城淮安的一個小湖泊,因湖面彎曲如勺而得名。乾隆時期,淮安士人阮學浩于此建勺湖草堂,講學課士,因科舉中榜率高而馳名,是江淮地區最好的書塾。惜乾隆三十九年(1774),黃河老壩口決口,勺湖遭滅頂之災。后屢經修復,至清代中后期,勺湖又成為名勝重地,一些文人雅士時常于此聚會,故留下了一些雅集圖卷,現江蘇省淮安市博物館收藏的《勺湖款春圖冊》就是其中之一。
《勺湖款春圖冊》,縱33厘米,橫27 厘米,包背裝,紙本,現存43頁,是清光緒十六年(1890)五月朔的一天,淮陰詩人吳溫叟和揚州畫家梁公約攜友人吳紹溪、周孝楷、周棣等泛舟湖上,為此而創作的詩詞和畫圖。此冊是歷經戰亂的劫余之物,能完好地保存到今天,實屬不易。其中收錄了52位來自蘇、皖、浙、滬、冀、贛六省清末民初文人雅士的墨跡。
勺湖款春圖的緣起
關于勺湖款春圖的緣起,冊內有記有序。其記為吳溫叟于同年七月所書寫,詳細記述了圖冊的緣起和經過(圖3)。吳溫叟(1869—1920),名涑,號季實,字溫叟,江蘇淮陰縣大興莊人。清末南京國學研究會成員,淮陰崇實書院掌院,民國時出任議員,有《抑抑堂文集》傳世。由其記可知,此次雅集發生于庚寅(1890)五月,揚州畫家梁飲真作客淮上。淮陰詩人吳溫叟招集友人和子弟陪其游覽勺湖。是時,畫家梁飲真為勺湖景色所吸引,流連忘返。抵寓后即作款春圖,第二天又重返前游。端午后,梁飲真又在吳氏所居之淮陰大興莊,作勺湖款春第二圖。時吳氏深為梁飲真的執著所感動,故將此圖裝池而存之。
其序為旅居淮安的查富棣所書寫。查富棣,安徽涇縣人氏,光緒壬午(1882)科舉人,江蘇候選知縣,敷文書院山長。查氏自幼隨其父、叔客居清河縣(今淮安市清河區)。其序記述了勺湖款春圖之由來(圖4),由序中可知,此圖是為吳溫叟所作。
勺湖款春圖的圖和題
冊內原有圖二幅,現僅存一,是幅山水畫,即勺湖款春第一圖(圖2)。上已述及,此圖是揚州畫家梁飲真所作,即游湖抵寓后挑燈所寫,名勺湖款春圖。而另一幅已遺失,即梁氏端午后在大興莊所作,名勺湖款春第二圖。從贈詩來看,此第二圖也可能一度由梁氏所收藏,是梁氏向友人征詩時所展示之圖,故梁氏所征集的友人詩句中多次提到此圖。許多人看到此圖后才題寫詩詞。征詩后梁氏有可能沒有交還,也可能在征詩和后來的流傳過程中遺失,故勺湖款春圖冊中少此一幅。從胡朝梁題詩“圖中之人都在無”和萬方沛補隸“座中人物已星散”來講,此第二圖有可能是幅類似《西園雅集圖》和《杏園雅集圖》的人物畫,把參與雅集各個人物的行為舉止都描繪清楚。因此,第二圖較第一圖尺寸要大,有可能是幅長卷,在創作時也要多費工夫,故此圖是梁氏在大興莊所作,不是頃刻之間就能完成的作品。但無論山水圖還是人物畫都是梁氏之作品,充分反映了其才思敏捷的個性。梁飲真(1864—1927),原名菼,字慕韓、公約,為清末南京國學研究會成員,江蘇江都(揚州)人氏。少時博覽群書,顯才氣,擅詩詞和駢體文。清末為揚州冶春后社重要成員,后漸鐘情于畫,民國時參與創辦南京美術學校,自任國畫教師,是我國著名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其畫風清俊疏朗,飄逸恬靜,有陳道復、李復堂之風韻。尤以畫芍藥、菊花入神,有“梁芍藥”之美譽。
此圖是以真山真水入畫,上寫勺湖之上,荷葉點點,蘆葦叢生。一葉扁舟,正在空曠的湖面上行駛。船上有一人似在劃船,又似在向客人介紹著湖上景色。畫面左下角,是蜿蜒逶迤的古城墻,把勺湖的位置和環境表現得相當準確。而右下角樹木掩映下的屋宇,即是江淮地區的著名書塾勺湖草堂,即雍正乾隆年間,淮安教育家阮學浩課士讀書之處。那高聳的方形建筑,有可能是勺湖草堂的春風亭,是勺湖草堂的士子們賞心悅目之所。整個畫面給人以蕭瑟寂寥之感,是勺湖遭黃河決口后修復后的實況,尚沒有達到繁華的舊貌。從畫法上講,此圖是一幅筆簡意繁的水墨寫意畫,圖中雖沒有寫水,卻給人水勢浩瀚之感。船中雖沒有寫游人,卻使人感到游客滿船,正在船內飲酒賦詩,表現了吳溫叟梁飲真等友人泛舟湖上,把這次雅集聚會表現得相當清楚。
此圖的題名為流寓淮安的路岯所書(圖1)。路岯,字山夫,曾任建德縣令,辭官后隱居淮上,購屋辟園,和邊壽民葦間書屋相近。其平生儒雅好學,擅擘窠書,收藏古圖畫碑版。所題“勺湖款春圖”五個隸書大字,結體寬博,氣勢雄健,雖波挑不揚,含而不發,但不僵不硬,氣定神足,具有方正樸茂,沉郁秀潤之美。落款為“溫叟六兄屬,山夫路岯”。下鈐“路岯印”朱文方印。
勺湖款春圖的題詩
冊內題詩有五律、七律、長詩、詞曲多種,形式多樣,蔚為大觀,琳瑯滿目,約有五十位作者為此題寫了詩詞。有的還不止一次題寫,可謂眾志成城,從者云集,是江淮地區詩歌興盛的標志。從地域上講,這些作者分布蘇、皖、冀、滬、浙、贛六省市,其中大多數為淮揚人士。從時間上講,從光緒庚寅(1890)至民國癸卯(1943),前后五十三年,其中大多數是光緒中后期的題詩。有的題詩是在民國年間,似在回憶昔日的繁華,但這時吳溫叟和梁飲真都已作古多年,推測此冊已為吳溫叟之侄吳其稑所收藏,其時他也由游湖時的翩翩少年,成為一位七十五歲的老翁。其歷時之久,分布之廣,在同類的文人雅集圖中并不多見,是江淮地區文人薈萃的標志。這些作者中,有的是國內聞名的文史專家,如閔真、吉城、宣哲、程兼善、王耕心、吉亮工等,都是清末民初的學者。其中的閔真,又名爾昌,字葆之,號黃山,晚號復翁,江蘇江都人,是袁世凱的幕僚和詩侶,著有《雷塘詞》、《雪海樓詩詞存》等,是清末民初的風云人物。其所題詩是用行書寫在一裝飾精美的花箋之上(圖5),書體遒媚勁健,瀟灑流暢,其詩友之情,勺湖之思,躍然紙上。其中的宣哲(1866—1942),字古愚,江蘇高郵人。一生擅山水,富收藏,精鑒別,曾與黃賓虹結為貞社,寫山水,秀雅絕倫。能詞,是揚州冶春后社的詩友,有《寸灰集》傳世,所題是一首《蓮陂塘》詞,意境綿綿,和勺湖相契(圖6)。其中吉亮工(1857—1916),字柱臣,一字住岑,別署莽書生,原籍高郵,旅居江都,光緒舉人,是清末民初揚州文化史的巨匠,最具八怪遺風。所題短歌二章(圖7),淺顯易懂,直白如話,但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在這些作者中,也有一些詩人,如胡朝梁、段朝端、徐嘉、劉龍慧、梁公約等,這些詩人都是吳溫叟的詩友,都是清末民初的著名詩人,在汪國垣《光宣以來詩壇旁記》中都有記述。其中的胡朝梁(1879—1921),字子方,一字梓方,號詩廬,江西鉛山人,早年肄業于震旦、復旦二校,精通英文,曾助林紓翻譯西方小說。曾游于陳三立門下,稱詩弟子。入民國,為徐又錚幕僚。晚年潛心學佛,著有《詩廬詩存》。所題是一首七言長詩(圖8),洋洋灑灑,激情四射,抒發了對此次雅集的傾慕。其中的段朝端(1844—1925),字笏林,號蔗叟,近代詩文家,江蘇淮安人氏。著有《椿花閣隨筆》、《椿花閣詩集》、《椿花閣文集》等。所題為七律三首(圖9),既贊美了勺湖,又懷念了故友。其中梁公約,即雅集的主賓梁飲真,所題是一首《水龍吟慢》詞(圖10)。字里行間,仍充滿著對勺湖的思戀和憂慮。
在這些作者中,也有一些地方名人,是地方上的學者、退職官吏和士紳。這些人都和勺湖有深厚的情感,故熱情洋溢,情感真摯。如吳炳仁、毛乃庸、聞溥、邱崧生、田步蟾等。其中的吳炳仁(1840—1921),字莼甫,安徽三界鎮人(今明光)。自幼在淮陰為漕運總督吳棠幕僚,以勞績保舉知府,分發江蘇。曾任大勝關稅務,后又任揚州知府。辛亥革命后,目睹袁氏竊國,便杜門不出。所題為五言長詩(圖11),詠湖話史,史料確鑿,可見對勺湖相當熟悉。其中的毛乃庸(1875—1931),近代文學家、史學家。字伯時,后字元征,別號劍客,江蘇淮安人。曾任江北師范教務長、江南高等學校教授等,著有《十國雜事詩》十卷、《檀香山島國志》十九卷、《勺湖志》十六卷等(圖12)。
勺湖款春圖的價值和意義
勺湖款春圖此冊有圖和題,有序有記,匯聚了五十二位作者的題詞和題詩。這些題詞和題詩,真、草、篆、隸,四體皆有,皆款印俱全,而且還有左筆書法,薈萃了江淮地區的書法藝術。如查富棣的勺湖款春圖序,溫和文雅,神清骨秀,宗法二王,具魏晉風度。吳溫叟的勺湖款春圖記,遒媚流暢,骨勁貌豐,胎息盛唐,古拙厚重。胡銘恩的摸魚子詞頁(圖14),結體瘦長,鋒芒盡斂,恬靜虛無,禪意濃郁。徐衡的題詩亦行亦草,風韻盎然,宗法晉唐,造詣深厚(圖17)。在楷書方面,如楊薌的摸魚子和金鏤曲詞頁(圖15),其書法秀美,圓潤流暢,筆勢舒展,參差有致。如潘名賡的勺湖款春圖詩頁(圖16),楷中有行,遒勁流暢,歐骨趙面,爽健雋秀。在草書方面,如路山夫的款春圖詩頁(圖18),其書法得力于碑版,渾厚凝重,靈動灑脫,氣韻高雅,意態從容。在隸書方面,如毛乃庸的詩頁(圖12),方正樸茂,雄渾剛健,一看就知是從漢碑而來,金石氣濃郁。成貽的勺湖款春圖詩頁(圖13),其書法方圓兼備,剛柔相濟,雍容典雅,恢宏如宮殿廟堂。此外,還有萬立鋐的篆書頁(圖19)等,真可謂流派紛呈,豐富多彩。這些作品都是古人遺留下的書法瑰寶,具有重要歷史和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