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花是我國有名的觀賞植物,梅花集高潔、秀雅、堅毅于一身,色、香、韻、姿俱佳。在隆冬嚴寒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深得詩人畫家的喜愛。他們種梅賞梅,或寄之以情,或繪之以畫?,F在,就請讀者跟隨我的筆觸,慢慢欣賞古代畫家所繪的“賞梅圖”吧。
明代戴進《踏雪尋梅圖》(圖1),絹本,立軸?,F流失于美國民間。戴進(1388—1462),字文進,號靜庵、玉泉山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為金銀首飾工匠,后改工書畫,以賣畫為生。宣德間以畫供奉內廷。擅畫山水、人物、花鳥、蟲草,為浙派開山鼻祖。
天寒地凍,白雪皚皚,水瘦山寒,樹木蕭索。畫面上一高士攜書童在雪天彳亍而行,顯然目標是右前方小橋邊綻放的梅花。整幅畫面給人以古樸、幽雅之美感,人物的高潔散淡氣質躍然紙上。
明代唐寅《觀梅圖》(圖2),紙本,立軸,淡設色,縱108.6厘米,橫34.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唐寅(1470—1523),字伯虎,他才氣橫溢,詩畫兼擅,與祝允明、文征明、徐禎卿并稱“江南四才子”;畫名更著,與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稱“吳門四家”。
圖畫中有一位高士袖手立于溪橋之上,身后的山崖邊,兩樹梅花含苞待放,與作者所題詩意十分吻合。全幅構圖汲取南宋院體風格,險中求勝,山石樹木的勾勒粗細得當,暈染多于皴擦,清健爽利的筆致和幽靜的背景營造突出了主體人物的高潔形象。人物的線描細勁流暢,造型清俊儒雅。有詩有畫,實屬難得的傳世佳作。
明代杜堇《梅下橫琴圖》(圖3),絹本,立軸,設色,縱207.9厘米,橫109.9厘米。上海博物館藏。杜堇,明代畫家,工詩文,擅繪畫。界畫樓臺,最嚴整有法。亦是人物白描能手,其人物畫大都表現古代傳說故事或逸聞趣事,并以山水及園林景致為襯景,有的還題詩作賦,顯示出濃郁的以文入畫的格調。
此圖表現的是士人在山坡平臺上撫琴賞梅的雅致場景。老梅虬曲如蒼龍盤空,紅梅綻開,遠處云霧中峰岫出沒;士人倚坐樹干,手撫琴弦,仰視梅花,旁有童子煮茶捧盞伺候,生動地表達了文人的高雅情趣。
明代盛茂燁《梅柳待臘圖》(圖4),立軸,絹本,水墨,設色,縱186厘米,橫98.5厘米。現流失于日本民間。盛茂燁,明代畫家。號念庵,一作研庵,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善山水,有煙林清曠之概,人物亦精工典雅。
此圖描繪的是冬至后的蕭瑟山居林園中,梅花正要開放,春天即將來臨的景象。近景柳林枝冠繁密如煙;中景梅干含穎而發;遠景山谷中云靄飄浮,彌向遠方。自題“岸客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詩情畫意,躍然紙上。全圖既得煙林清曠之概,又溢春之將至之氣。
清代蕭晨《踏雪尋梅圖》(圖5),立軸,紙本,淡設色,縱123厘米,橫58.5厘米。青島市博物館藏。蕭晨,字中素,號靈曦,江蘇揚州人。工詩,擅畫山水、人物。師法唐、宋人傳統筆法,細秀雅淡,設色妍麗,功力極深。
圖中山崖、斜坡、磯石、梅枝均披銀裝。整個背景用淡墨渲染,以呈白雪蒼茫的景象。梅樹屈拔而起,蒼勁挺健,梅花用鉛白細點,周圍留白,宛然雪中花朵。樹下佇立著持杖老翁,昂首觀梅,凝目幽思,具有“意在其中,情見于外”的魅力。老者身后立一童子,身背行李,似乎對梅花并無興趣,卻望著緩緩的流水而出神。這是一幅耐人尋味的佳作。不落歷代畫家所作“踏雪尋梅”的舊套。
清代陳枚《月下賞梅圖》(圖6),絹本,設色,縱37厘米,橫31.8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陳枚,生卒年不詳。字載東,號殿掄,晚號枝窩頭陀,婁縣(今上海市松江)人。其畫初學宋人,后折衷于明代畫家唐寅,并參以西洋畫法,能于寸紙尺縑,圖群山萬壑。
本圖描繪了宮廷仕女尋梅、賞花、吟詩、玩月的深閨享樂生活。左側頁為正月景,圖中繪一個侍女挑燈從另一個院落引著5位身著長裙的仕女緩步而來,院內屋檐下懸掛彩燈,窗外兩株古梅競相開放。月下燈前有4位仕女于亭廊中或立或坐,觀花聊談,作品色彩協調、錯落有致,古色古香、莊重典雅。其制作精巧、玲瓏剔透。其畫法嫻熟、景物生動,人物神態栩栩如生。
清代黃慎《捧梅圖》(圖7),紙本,立軸,縱124厘米,橫65厘米,遼寧省博物館藏。黃慎,字恭懋、躬懋,號癭瓢子。福建寧化人。擅畫人物,后從唐代書法家懷素真跡中受到啟迪,以狂草筆法入畫,變為粗筆寫意。
《捧梅圖》左上有題畫詩一首。圖中畫一老叟,手捧一枝梅。梅花綻放,清香淡雅,老叟邊賞邊嗅,喜悅而笑。此圖構思極為簡略,一人一梅而已。然人物衣褶勾染并施,兼方帶圓,面部須眉信筆寫出,細筆復線;梅花虬枝橫臥,古樸蒼勁。人、梅交融,極富古雅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