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廣東,政局動蕩,軍閥混戰不斷,政權更迭頻繁。金融領域也是亂象叢生,大到國家銀行,小到商號店鋪,不同主體發行的紙幣層出不窮。廣東地方軍政當局為應付龐大的軍政開銷,把設立地方銀行作為生財斂財的手段,發行了大量的鈔票,成立于1920年8月的廣東省銀行和稍后成立的省立廣東省銀行,正是這一時期背景下的產物。二者雖然名稱相似,但本質截然不同,有意思的是,它們發行的紙幣又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幸存于世的省立廣東省兌換券,為二者的關系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實物注腳。
廣東省銀行和省立廣東省銀行
1916年8月,舊桂系軍閥陸榮廷借護國戰爭之機進駐廣東,次年北洋政府委陸為兩廣巡閱使,陸之部下陳炳焜、譚浩明分別為廣東、廣西督軍,自此兩廣遂為桂系所統治。
1920年8月,桂系組建廣東省銀行,采用官商合辦的方式,資本總額500萬元,官四商六,行長譚海秋,發行了一元和五十元兩種“海秋券”[因券面鈐行長“(譚)海秋”印章,故名]。由于該行存在時間很短,“海秋券”僅僅發行了229642元。
1920年10月,粵軍將舊桂系軍閥逐出廣州,該行行長譚海秋攜款外逃遂至停業。12月,廣東省政府決定將廣東省銀行收歸官辦,退還商股300萬元,改名為省立廣東省銀行,程天斗任行長。規定嗣后有關銀行一切兌換券、賬據等,均用省立廣東銀行名義。該行最初計劃發行額為300萬元,后因政變迭起,軍政費用浩大,導致發行額與日俱增,1923年達5100萬元之巨,隨之而來幣值劇跌,擠兌之事時有發生。
1923年,葉恭綽出任廣東省財政廳長,應商民維持紙幣之請求,于9月17日設立省行整理紙幣委員會,并公布整理省行紙幣辦法總綱,但未實施,后又發行廣東省有息流通券、造幣余利憑券、廣東整理紙幣定期有息證券,但認購者寥寥無幾,省立廣東省銀行紙幣跌至一成余。1924年,當局又設法整理,要求商民持票到指定地點加蓋“維持省幣聯合會,民國十三年八月開始印驗”印戳,規定紙幣一經蓋章其面額50%歸還持有者,余下50%暫時存放維持省幣聯合會,但此法很快停止,流通在外的3000余萬紙幣最終無法兌現,成為廢紙,商民損失慘重,省立廣東省銀行再也無法維持下去,只得關門停業,退出歷史舞臺。
廣東省銀行兌換券有一元、五元、十元、五十元、一百元五種面值,由美國鈔票公司承印。據1936年出版的《廣東紙幣史》記載,一元券印制220萬元,五元券和十元券各印制500萬元,五十元券和一百元券各印制1000萬元,總計印刷3220萬元。由于廣東省銀行的短命,除了極少量作為海秋券發行外,其余的大都由省立廣東省銀行蓋戳發行。
同一圖案,角色有異
目前存世的廣東省銀行兌換券,主要有民國二年版(1913年版)和民國七年版(1918年版)兩大類版別,五種面值。相同面額的紙幣圖案相同,但由于發行背景和發行主體有異,印章與簽名不同,形成了復雜多樣、名目繁多的各類小的券種,它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據目前發表的資料來看,實際上早在1913年,美國鈔票公司已經設計出“廣東省銀行兌換券”,并成功試印出樣票呈送廣東有關部門。1914年8月,中國銀行在美國鈔票公司印制的1913年版的廣東省銀行兌換券五元、十元券上,加蓋“中國銀行”、“毫洋”等字樣以示區分,作為毫洋券發行使用。
而1918年版的廣東省銀號兌換券,被舊桂系成立的廣東省銀行和粵省軍政府的省立廣東省銀行所沿用,在時局的變遷中也充當了不同的角色,1920年8月,“海秋券”問世,成為廣東省銀行發行的兌換券。10月29日,粵桂戰爭中桂軍失利,被逐出廣州,廣東省銀行遂被粵軍接管,省立廣東省銀行走上前臺,在廣東省銀行兌換券上加蓋“省立”兩字,作為省立廣東省銀行兌換券發行。1921年6月,在第二次粵桂戰爭中,粵軍在部分省立廣東省銀行兌換券上,又加蓋“桂省發行,兩廣通用,丁糧厘稅,均準完納”字樣,作為其討伐舊桂系軍閥、籌措軍費的工具。1924年,在整理省立廣東省銀行紙幣的浪潮中,該券又加蓋“維持省幣聯合會,民國十三年八月開始印驗”字樣,成為特殊時期政府力圖挽救金融的工具。
省立廣東省銀行一元券
票幅145×75毫米,正面以藍色為主色調,票面抬頭為“廣東省銀行兌換券”,上方加蓋紅色“省立”二字,下方圓形開光內是廣州六榕寺花塔圖案,左右花符內印有面值“一元”,花符兩肩各有紅色冠字“F”和票號“424171”。
省立廣東省銀行五元券
票幅160×80毫米,正面以橘紅色為主色調,“廣東省銀行兌換券”上方加蓋黑色“省立”二字,下方圓形開光內是廣州鎮海樓圖案,左右花符內印有面值“五元”,藍黑色票號“940158”在行名兩側呈左右對稱。
省立廣東省銀行十元券
票幅172×87毫米,正面以藍綠色為主色調,紅色“省立”二字位于“廣東省銀行兌換券”兩側,中間是廣東咨議局大樓圖案,五色旗迎風飄揚。藍黑色票號“549803”在圖案兩肩左右對稱。花符內印有面值“十元”。
省立廣東省銀行五十元券
票幅184×94毫米,正面以褐色為主色調,“廣東省銀行兌換券”上方加蓋黑色“省立”二字,紅色票號“196643”在券名兩側左右對稱。中間開光內是樓房圖案,左右花符內印有面值“五十元”。
省立廣東省銀行一百元券
票幅186×96毫米,正面以黃綠色為主色調,“廣東省銀行兌換券”上方加蓋黑色“省立”二字,紅色票號“093113”在券名兩側左右對稱。中間開光內是西式樓房圖案,其左右花符內印有面值“一百元”。
五種票券,正面都有“中華民國七年印”和“憑券兌換通用銀元”字樣,行長程天斗的中英文簽名和出納主任容顯麟的英文簽名位于下方近邊框處,印制單位為“American Bank Note Co.NewYork”(美國鈔票公司,紐約),右側皆戳印一紫色騎縫章,一元券、十元券、五十元券、一百元券漫漶不清,五元券則解開謎團,印文依稀可辨為“發行紙幣印”。背面顏色各不相同,一元券以綠色為主,五元券以紫色為主,十元券以桔黃色為主,五十元券以土黃色為主,100元券以淺藍色為主,但設計上又有相似之處,都有英文行名“PROVINCIAL BANK OF KWANG TUNG PROVINCE”,用阿拉伯數字、漢字、英文三種方式標注面值,還有英文“CANTON”(廣州)、印刷時間“JAN.1ST1918”(1918年1月1日)等字樣,對于兌換券的含義,都用英文作了解釋:“PROMISES TO PAY THE BEARER ON DEMAND”(譯文:在持票人需要的時候承諾支付)。
省立廣東省銀行兌換券特點
1.具有濃郁的地域文化特征。版面圖案既有廣州傳統的地標性建筑,又有飽含異域風情的西式風格建筑,既反映了廣州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又折射出這座城市對西方現代文明的開放與包容。鎮海樓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樓高五層,因此廣州人稱它為“五層樓”。1929年,“五層樓”成為廣州市市立博物館,1950年至今為廣州博物館館址。幾百年來,它見證了廣州這座城市的光榮與屈辱,成為廣州人們心中恒久不變的精神支點與原點。六榕寺花塔高57米,11角形,外9層,內17層,是廣州有名的古代高層建筑,也是嶺南地區現存最高的宋代古塔。十元券上的廣東咨議局大樓建成于1909年,坐北向南,仿西方古羅馬式的議會大樓形式,主樓兩層,前圓后方,大廳屋頂為半球形,是清末新政的歷史見證。五十元和一百元券上的樓房也都具有典型的西洋風格,顯而易見是西風東漸在當時建筑上的反映。
2.鈔票紙張優良,印制精美,設計規范中又有變化。美國鈔票公司的印刷技術和工藝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據不完全統計,1905年到1949年間,中國就有五十多家銀行委托該公司印制鈔票,許多券種本身就有很強的藝術魅力,廣東省銀行兌換券是其中的佼佼者。總體來看,廣東省銀行兌換券版面采用傳統的對稱設計形式,正面中間開光內是圖案,左右對稱書寫面值和其他內容,顯得整齊劃一。
從不同的發行主體相繼沿用廣東省兌換券來看,一方面這反映了鈔票的精美設計獲得了不同軍政當局的認可,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時局動蕩的背景下,廣東軍政當局沒有充裕的時間設計新的紙幣樣式,為了解決龐大的財政支出,利用現成的版面,加蓋印章盡早地推向社會,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然而可嘆的是,對廣東社會而言,這種兌換券并沒有帶來金融的穩定和市場的繁榮,相反最終成為廣大百姓心中的夢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