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歷前期以小平錢為主,后期以折銀的大錢為主,有壹分和五厘兩種,主要在貴州和云南鑄造,前期在貴州鑄造的較大,后期在云南鑄造的較小,稱為“小壹分”。下面重點談談滇鑄永歷壹分的版式。
古錢幣收藏者都知道,永歷通寶根據“永”字、“歷”字的不同寫法分為不同的版別。“永”字有“點水永”和“二水永”之別,在滇鑄永歷壹分中,永字只有“點水永”一種;“歷”字寫法則以小壹分著稱,有“雙禾一日”、“雙木一日”、“雙木一目”、“雙禾一目”四種寫法。在云南省錢幣學會編的《云南貨幣簡史》137頁上說:“……四枚錢除歷字不同外,錢幣的大小輕重、銅質色澤、總體風格都是一樣的……。”但從部分錢幣實物來看,它們不光是歷字不同,其他也有明顯不同,從中也可看出鑄造的時間。下面分別介紹。
雙禾一日的永歷壹分,直徑3.75厘米,厚1.5毫米,重11.52克。字為大字,長橫永,橫長1厘米;“通”字起筆較長,不出頭;“曆”字雙禾連在一起;“寳”字上面點粗短,爾的左鉤與王的第三提相連;背面“壹”的最后一橫長,“分”為開口,刀與八相連。
雙木一日的永歷壹分,直徑3.5厘米,厚毫米,重10.4克。長橫永,通字起筆短,不出頭;“辶”的寫法與其他的小壹分有明顯的區別,兩點下為橫折折撇,筆畫是直的,因此,即使不看“歷”的寫法,只要看“通”的“辶”就能判斷是不是“雙木一日”的;“寳”字爾的左鉤與王的第二橫、第三提相連;背面“壹”最后一橫較長,“分”為開口分,刀與八的撇相連。
雙木一目的永歷壹分,版式較多,永字有長橫和短橫之別,我把它分成4種版式:
1.正面長橫永,“通”起筆較短,出頭;“寳”字“點”粗短,爾的左邊鉤與王第二橫、第三提連在一起;背面短橫壹,開口分,撇禿頭,刀與八相連,直徑3.63厘米,厚1.5毫米,重9.65克。
2.正面短橫永,與后面兩種短橫永的寫法又不一樣,下面水的右邊一橫沒有上面的橫長;通字起筆與“辶”的第一點連在一起,出頭;短點寳,爾左鉤與王第三提相連;背面為短橫壹,開口分,刀與八相連,禿頭撇。直徑3.63厘米,厚1.5毫米,重9.46克。
3.正面短橫永,“通”起筆短,為一點,“寳”字爾左邊鉤與王的第三提連在一起;背面為短橫壹,閉口分,刀與八相連。直徑3.66厘米,厚1.9毫米,重11.04克。
4.正面短橫永,“通”字起筆短,不出頭,“辶”兩點極小,“寳”字爾左邊鉤與王的第二橫、第三提相連;背面為短橫壹,開口分,刀與八的撇相連,筆鋒犀利。直徑3.65厘米,厚1.5毫米,重9.9克。
雙禾一目的永歷壹分,數量應該是四種中最多的,永為長橫,也可以細分為4種版式:
1.正面長橫永,“通”字起筆較長、直,出頭;“歷”字雙禾分開,“寳”字點較長,爾的左鉤與王的第三提相連;背面為短橫壹,開口分,分與八不相連。直徑3.63厘米,厚1.7毫米,重11.09克。
2.正面長橫永,“通”字起筆短,出頭;“歷”字雙禾不相連;“寳”字點短,禿頭,爾的左鉤與王的第三提相連。背面為短橫壹,開口分,刀與八相連,撇禿頭,捺圓潤。直徑3.64厘米,厚1.6毫米,重9.42克。
3.正面長橫永,“通”字起筆較長,出頭;“歷”字雙禾分開;“寳”字點長,爾的左邊點明顯,與王的第三提相連。背面為短橫壹,開口分,刀與撇相連。直徑3.67厘米,厚1.6毫米,重9.17克。
4.正面長橫永,但與其他三種又不相同,右邊與下面的短橫一樣長,而前面三種都是下面的短橫比上面的長。“通”字起筆不出頭;“歷”字雙禾相連,這又是與上面三種明顯不同的;“寳”字斜頭,爾的左點與王的第三提相連。背面為短橫壹,開口分,刀與八不相連。直徑3.58厘米,厚1.5毫米,重10克。這一枚與上面所有壹分還有一個明顯不同的是它的材質為紅銅,這是我僅見的一枚紅銅永歷小壹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