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大彬(1573—1648),明萬歷至清順治年間人,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時朋的兒子。他對紫砂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設計與銘刻,都極具研究,確立了至今仍為紫砂業沿襲的用泥片和鑲接那種憑空成型的高難度技術體系。他精選紫砂泥調配成各種泥色,用以制壺,形成古樸雄渾的風格。他的早期作品多模仿供春大壺,后根據文人飲茶習尚改制小壺,并落款制作年月,被推崇為壺藝正宗。時大彬壺藝在明末就享有盛譽,多見于文人記述。明許次紓《茶疏》:“往時供春茶壺,近日時彬所制,大為時人寶惜”。時大彬培養了李仲芳、徐友泉等一批徒弟。承上啟下,發展了紫砂藝術。
時大彬一生作品雖多,但流傳存世者極少。至清乾隆年間,時大彬的作品已被視為稀世珍寶了。時大彬距今300余年,據后人簡要統計,其存世作品,包括見于著述的不過數十件而已。其中五器為近些年考古發掘所獲,皆處于明人墓葬。其余均為傳世品,壺式多樣:有園壺、六方壺、三足壺、開光方壺、提梁壺、僧帽壺、印包壺、菱花壺、等等;分別藏于北京、上海、南京、無錫、揚州、香港等地各公私機構及藏家之手。
筆者珍藏有幾例在江蘇出土的時大彬款紫砂壺殘器:
殘壺(圖1—1),高13.9厘米,口徑9.8厘米,底徑9.4厘米。這件紫砂殘壺,泥呈粟紅色,素面,無飾。壺身燒制時出現了飛釉小斑點,手感適意。壺身作平底、圈足、鼓腹狀,顯得十分平穩。肩上口沿綴短頸一圈。圈足平底上刻有楷書“時大彬制”(圖1—2)。時大彬早先往往請人代筆署款。在結交許多文人雅士以后,時大彬便揣摩名家書體,發憤苦學。功夫不負有心人,時大彬終于寫得一手好字。他削竹為刃,以竹代筆,在壺藝作品上署名。其書法深得許多名士的贊賞。以至于后來把大彬書法作為辨別作品真偽的標準之一。
殘壺(圖2—1),高9.1厘米,口徑7.5,底徑6.6厘米,壺底印款“時大彬制”(圖2—2),與前款不同的地方是,“彬”字雙木有鉤,反而“制”字刀無鉤。此殘壺體形較小,是時大彬晚年的代表作品。
殘壺底(圖3),底徑11.1厘米,底款“庚子秋日時大彬制”篆書書體,極罕見。庚子為萬歷二十八年,即公元1600年,從此壺底判斷,此壺體型較大,應是時大彬早期的作品。按時大彬可考出生年份是1573年,可以推算做此壺時,時大彬已滿27歲了,正值步入壯年。
殘壺底(圖4),底徑8.6厘米,底款“壬午中秋時大彬制”楷書體。壬午為崇十五年,即公元1642年,離明代亡國只有兩年。推算做此壺時,時大彬已有69歲,已近古稀之年,此時的時大彬制壺名氣正如日中天,在當時能得到一把時大彬親手制作的壺難度可想而知。不知此壺的主人生前是何等的愛惜。今得此殘片,也屬不易。
時大彬在紫砂壺藝的制作工藝、泥料配制、造型設計、識款題銘上都有變革創新,并形成了他獨特的質古樸雅的藝術風格。總之,時大彬是壺藝史上一位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