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窯幾乎是我國陶瓷史上最為有名的陶瓷品種而不是窯口,同時也是名瓷里不間斷燒造時間最長的,直到當代。直到今天,哥窯的窯口問題還未真正解決,可能由于哥窯的窯口及產地的復雜性,所以哥窯瓷不論各代同時期,還是由宋至今,都呈現十分復雜的類型或特征。由于大多數對哥窯的時代缺乏研究以致給收藏者帶來哥窯斷代的難題。本文根據考古成果及傳承哥瓷的研究整理,總結各朝哥窯瓷的特點,以供專家與收藏家參考和探討。
哥窯最早見于元人孔齊的《至正直記》,而見于對燒造地的文獻記載有兩處,一是龍泉窯說:明人郎瑛《七修類稿續稿》;二是杭州說:明人高濂《燕閑清賞箋》。在當代的考古中,分別在龍泉如溪口和杭州鳳凰山等考古地層,確定發現具有典型哥窯特征相似的瓷器,有的可以和一些館藏哥窯對應,但仍有北京與臺北故宮一些經典藏品對應不上,即便對兩岸故宮藏哥瓷的斷代和看法,民間有不一樣的聲音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從考古與傳世哥瓷的種種特點,研究歸納總結起來大致有四個明顯的時代特征,宋代、元代、明代、清代。宋元特點較為接近,有的幾近模糊,明清特點也比較接近,但也有模糊之處,因為明清哥窯多以景德鎮燒制為主,而且官民窯皆有,但官民特征有別,同樣道理,宋元特點接近,也是因為元代鳳凰山南宋窯原址續燒,而龍泉大部分窯也仍在續燒,按照陶瓷學的產地與胎釉原理,本來宋元與明清較為容易區別,但收藏界對宋元與明清仍有斷代混亂現象。這與任何時期哥窯的產地復雜有關,而胎土原料更為復雜,但從釉面特點來斷代并不十分復雜。下面分別總結介紹四朝哥瓷特點:(明代以后敘述稱“哥瓷”)
一、南宋哥窯的特點
宋代哥窯是哥瓷研究的難點,目前基本沒有發現考古出土品與兩岸故宮標為宋代哥窯完全相同的作品,但有相近的作品,也分別發現于杭州鳳凰山、老虎洞、龍泉窯等處,但品種復雜與元代哥窯特點分期存在事實上的一定難度,根據兩岸故宮傳世哥窯及文獻對燒造于杭州官窯的記載來看,宋代哥窯瓷屬官窯,而龍泉具有哥窯瓷特點的稱之為“龍泉仿官”,但也有宋修內司在龍泉瓷特點上仿制而來的說法。根據杭州老虎洞、鳳凰山等窯址發掘的類似哥窯標本來看,(見圖1)其特點有四:1.胎以黑、灰黑、灰等深色為主,沒有白色胎。2.釉子浮濁特點突出較明清混濁,但失透性比明清明顯,玉質特點突出,釉層普遍比明清厚,且氣泡也比明清大,釉面光澤呈酥光現象,光澤比明清暗。3.開片紋線柔弱、曲折、紋片小且裂縫大。4.胎體普遍比明清厚,器型也以小型化為主。
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有這方面胎釉的檢測分析。關于胎色的認識也存在偏差,如露胎處的外部顏色并不代表胎質內部的顏色。(如封面宋哥窯貫耳瓶),而從窯粘等破處可見,區別于外面的顏色,封面宋哥瓷圈足為土黃色,而墊餅粘破處可見胎內是深灰色,另外窯址出土的一些溫度不夠,而產生的殘次品的顏色并不正常,有的很淺,并不代表成品的顏色也是殘品表現的顏色(如圖1),這種現象在任何燒造的過程中是普遍現象。杭州老虎洞出土官窯標本中,符合傳世哥窯特點稍多,并有共性,但出土的哥窯特征瓷器皆歸類官窯,這與世傳“官哥不分”有一定道理,宋代燒造方法是墊餅與支釘共存。
二、元代哥窯瓷特點
從杭州鳳凰山等考古得知,元代延續了宋代官窯的燒造,因元代這類瓷器是否屬于官窯的性質不詳,包括龍泉溪口等地,具有哥瓷特點的瓷器仍在燒造,燒造方法也沿用了宋代的支釘與墊餅,原料也取于當地,但從修胎、紋飾、施釉技術來看,明顯不及宋代工整,其釉色綜合也不及宋代純正,但整體仍有宋官遺風,綜合老虎洞等最接近傳世哥窯的特點及傳世哥瓷來看,具有以下特征(見圖2):
1.修胎工整度不如宋代,體現在造型不夠嚴謹,修足不如宋代工整。
2.胎體顏色復雜,以深色為主,不如宋代胎色凝重,胎體略顯厚重,且薄厚不如宋代均勻。
3.釉色不如宋代純正,混濁重一些,顯然是提純精度不夠,釉面平滑度也不如宋代,光澤度比宋代差。
4.釉面粽眼、毛孔、縮釉現象比宋代突出,施釉不及宋代工整,但玉質感仍較明清哥瓷明顯,釉層也比明清厚,胎體也厚重。
5.器型比宋代有擴大趨勢,開片較宋代細小。
另外,元代具有哥窯瓷特點的產品也比宋代多,燒造地點也遠多于宋代。但存世量遠比明代少,而顯珍貴。
三、明代哥瓷特點
明代哥瓷數量遠多于前朝,但景德鎮官窯仿燒哥瓷較少,因明代杭州官窯址沒有明代地層產品,表明元代末已停燒。明代仿哥釉主要以景德鎮為主,其他地區如漳州、龍泉地區等地也有燒造,但典型性不及景德鎮。明代哥瓷特點以景德鎮產品為主,粗分兩大類,一類是明代歷朝燒造的官窯仿哥瓷,但多帶有年號官款,民窯燒造極多,僅次于清代,官窯以成化及晚期的萬歷朝仿制最多。明代官窯仿品與元代續燒性質不一樣,后者是原來產品的繼續,只是質量問題,前者是出于對名品的尊崇而進行仿制,窯址、胎土原料都不同,其特點更為鮮明,不是純粹的仿古、仿真,其造型、品類也完全體現明代特點,少有完全仿古品類。有的甚至帶有“醬色”口,其顏色與宋元差別更大。綜合有以下幾點(圖3):
1.明代官窯修胎較宋元薄,圈足也高,修胎較為規整。
2.釉層較宋元薄,釉質較宋元純凈,缺乏乳濁特點,缺乏宋元透明度高的特點,氣泡也小,但民窯釉質渾濁,釉層稍厚,施釉粗糙。
3.官窯仿品開片有細碎和粗大之分,有的紋片不明顯、模糊,有的有染色現象。
4.釉面平滑度比宋元高,光潔度比宋元高,玉質感較宋元差。
5.胎色以考古發現看,以白色為主,并多有窯紅現象,少量有深色胎,多為其他窯口所出。這是區別宋元最大特點之一。
四、清代哥瓷特點
清代哥瓷仍沿用景德鎮窯燒造,其他窯口也有燒造,但以景德鎮為主。清代早期仿哥瓷承接明代,但自清代,仿哥窯比明代更成熟,器型更有大件作品,也分官民窯兩類。官窯多有年款,制作器型更加規整,而且紋片更美觀。綜合清代特點如下(圖4):
1.官窯胎體潔白、厚重,民窯有的灰白、黃白、胎質較差,官窯修胎規整,民窯草率,圈足有窯紅現象。
2.釉色官窯較白,有的燒成青色,呈失透狀,玉質感遠不及宋元,釉質純凈超過明代,民窯則顯渾濁,釉層略比明代薄。
3.有的哥窯瓷器有染色現象,清早期官窯有金絲鐵線現象,民窯不明顯,有的口沿施醬釉,與明代一些產品相似。
4.清代哥釉瓷顏色以白為主,圈足粗厚,器型比明代大,并且大件多于明代。
上述對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哥釉瓷作一個基本分析與總結,不夠十分全面與系統,但基本闡述了四朝哥釉瓷的主要特點,僅供愛好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