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要遵循農村教育規律和尊重廣大農民群眾意愿,確保農村尤其是山區農村孩子能就近“上好學”,其中之一是不要再盲目撤并鄉鎮初中學校集中到縣城來辦。在“人口相對集中的村寨設置村小學或教學點,人口稀少、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的地方應保留或設置教學點”。這也有利于農村教師樹立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理念,并發揮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功能。
農村教育綜合改革要實現培養人與培養新型農民的統一,有賴于農村教師發展,發揮農村教師“一專多能”的主體性、自覺性與創造性。農村教師在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要有意識地培養新型農民。農村教師是新農村建設的一種先進生產力,對新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建設具有促進功能。
在面向我國新農村建設的農村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中,農村教師要有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理念、為新農村建設培養新型農民和傳播科學文化,相應要強化農村教師的編制、待遇、考核等方面的保障機制,以充分發揮農村教師對新農村建設的促進功能。
強化新農村建設服務理念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國新時期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任務。農村教育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其中以農村義務教育為主體的普通中小學基礎教育是重中之重。發展農村教育,辦好農村學校,教好農村學生,是培養新型農民、促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改革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面貌、解決“三農”問題的基礎工程;是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將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重要途徑;是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使廣大農民子女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實現教育公平、體現社會公正和社會主義和諧教育的本質要求。沒有新農民就沒有新農村,沒有農村教育就沒有新農民,新農村建設需要農村教育,農村教育改革要適應新農村建設的新形勢與新需求。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在新農村建設中,新型農民是農村生產力發展和人力資源開發的主體,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和“三農”問題的解決。當前,我國農村義務教育已進入了全面普及和鞏固提高的新階段,在農村特別是農村經濟發達地區,要加快發展高中階段教育。只有這樣,才能提升農村中小學教育對培養新型農民的基礎性作用。
發展農村教育、培養新型農民,旨在提高農民整體素質,促進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使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有關資料顯示,我國現有農村勞動力近5億人,平均受教育年限7.5年,比全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少2年;全國現有文盲5465萬多人,其中超過90%在農村;農村勞動力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專文化程度占11.9%、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僅占0.6%;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只有9.1%,接受過農業職業教育的不足5%;農村灌溉水的利用率和化肥的利用率都不到40%。現今大多數農村勞動力仍屬于體力型和傳統經驗型農民,還沒有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術。農民的科學文化及職業技能水平偏低而導致生產成本增加,制約了農村生產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可見,新農村建設迫切需要培養“以農為本”的有文化、懂技術的新型農民,急需開展農民文化技術教育。
農村教師之于農村,是農村中小學教育活動的直接實施者和農村科學文化知識的組織力量。為此,農村教師首先要確立有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理念,并將其付諸于實踐。農村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科學文化基礎知識教育的同時,要進行一定的農村文化科學技術教育來培養新型農民,充分發揮農村教師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應有功能。
近年來,我國一些地區進行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把鄉鎮初中學校都集中到縣城來辦。這種所謂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布局調整,在教育綜合改革中是缺失統籌兼顧的,是盲目撤并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的錯誤做法,不適合我國農村尤其是廣大山區農村教育的實際情況,違背了農村教育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客觀規律,同當前我國要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原則上每個鄉鎮都應設置初中”的政策精神也不相符,且易引發農村社會矛盾。進而要看到,我國實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是平均發展,事實上,農村和城鎮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具有差異性的。這從我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政策高度來認識,就是“在縣域內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縣域內學校之間差距明顯縮小”。
所以,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要遵循農村教育規律和尊重廣大農民群眾意愿,確保農村尤其是山區農村孩子能就近“上好學”,其中之一是不要再盲目撤并鄉鎮初中學校集中到縣城來辦,相應的是在“人口相對集中的村寨要設置村小學或教學點,人口稀少、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的地方應保留或設置教學點”。這其中也有利于鄉鎮、村教師確立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理念,并發揮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功能。
為新農村建設培養新型農民
在我國新農村建設的語境中,新型農民有三個基本要義,即“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或者說,新型農民是指從事農業及其相應產業的具備較高的文化素質、科技素質和具有適應新時代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質的職業者。
早在2008年10月,時任國家總理溫家寶到廣西欽州視察工作時說,今年世界糧食出現了災荒,我們要大力發展糧食生產,他特別叮囑當地農民要“多種水稻、種好水稻”。其中,“種好水稻”對于農民來說有著新意蘊,就是要“有文化、懂技術”,這是對“新型農民”的新詮釋。
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基于我國現時的學校教育體制,農村中小學教育的培養人,依然集中反映在它的“雙重任務”上:一方面為國家培養勞動后備力量,另一方面為高一級學校培養合格的新生。進而,要審視農村中小學教育任務的特殊性,即目前在我國農村特別是中西部農村地區未能升學的初中和高中畢業生占相當比例,他們應當成為適合新農村建設所需要的中、初級人才,也就是有文化和有一定技術的新型農民。農村中小學校應著力為培養這一特殊的農村勞動后備力量鋪墊基礎,以充分發揮農村中小學教育服務新農村建設、培養新型農民的功能。相應要構建起農村中小學教育由主要立足于升學轉到面向升學與服務新農村建設并重的軌道上來,以實現培養人與培養新型農民的統一。
而要實現培養人與培養新型農民的統一,就有賴于農村教師的發展,發揮農村教師“一專多能”的主體性、自覺性與創造性。農村教師在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培養人中要有意識地培養新型農民,以表明農村教師是新農村建設的一種先進生產力,對新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建設具有促進功能。
農村中小學課程與教學改革直接影響著培養人與培養新型農民的問題。當前課程的多元取向導致農村中小學課程與教學改革陷入“兩難”困境,矛盾聚焦于“離農教育”,還是“務農教育”。對此,農村教師應堅持“務農教育”,把為新農村建設服務、培養新型農民作為課程與教學改革的重要取向,摒棄那種“離農教育”的錯誤觀念。
農村教師在課程目標取向、內容選擇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在達到國家規定義務教育的基本要求時,應緊密聯系新農村建設實際,從突出農村學校教育特色和發展現代農業職業教育來進行課程與教學改革。在農村中學適當增加和滲透農村種養等方面職業技術教育的課程內容,占總課程內容及學時的比例可為5%至10%;在農村中學開展“綠色證書”教育,并積極創造條件或利用職業學校的資源,開設以農村實用技術為主的課程,鼓勵學生在獲得畢業證書的同時獲得職業資格證書。這樣改革,讓農村教師為培養有文化和懂一定技術的新型農民發揮積極作用。
例如,貴州省長順縣的鄉鎮中學從初一開始開設《農村實用科技》課,主要內容包括種養植實用技術、家政、創業常識、小企業經營管理常識等。同時,采取初三分流,搞好職業教育,增強農村教育改革的吸引力,大力普及實用技術教育,讓那些升學無望的學生提前分流,對其進行培訓,使之掌握一至兩項科技致富的本領,把“農技培訓”和勞動力轉移培訓結合起來。開設的課程主要有計算機基礎、法律法規、職業道德、應用文寫作、農村實用科技、社交禮儀、普通話培訓等。沒有升入中專學校繼續學習的學生發放相應的技術等級證書和“綠色證書”。
同時,要看到近年來我國有部分大學畢業生矢志服務新農村,在新農村建設中就業和創業,他們是新農村建設的高級人才和新型農民的新生力量。農村教師為培養這一類新型農民,同樣要發揮基礎性的作用。
為新農村建設傳播科學文化
在新農村建設中,農村教師應當是傳播、創新科學文化的先進代表和主導力量。這是因為在農村特別是在那些經濟落后的村落中,農村教師是那里的文化精英,他們能將文化呈現給農民,也能使農民從文化的選擇、傳播中創新農村文化和鑄就新農村精神。
然而,在我國的相當部分農村地區,中小學校教育往往沒有與周邊的村莊和社區建立起有機的聯系,甚至很多當地農民并不認識這個學校的教師,而學校的教師也沒有主動與他們溝通和交流的愿望。長此以往,農村學校雖然是深入農村的國家機構,但是它并沒有真正“嵌入”到農村社區和農民生活之中,且逐漸變成懸浮在農村地區的一座文化孤島。如此狀況,農村教師難以盡到為新農村建設傳播科學文化的功能。
為此,要深化農村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確立大農村教育觀。把農村教育改革和發展置于整個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中,主動服務于新農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傳播科學文化的客觀需要,根據當地新農村建設的實際特點,并遵循農村教育自身發展規律去進行綜合改革,在改革中加大發揮農村學校的社會及文化功能。其中,應把農村中小學校建成既是普及農村義務教育的中心,又是為當地新農村建設傳播科學文化的中心,或稱為農村社區的科學文化中心。
廣西統計局網站發布的一項研究表明,羅城縣要搞現代農業及特色產業,農民最缺的是科技文化,最盼的是服務,但由于基層農技推廣缺經費、缺人員、缺技術,影響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這種狀況在我國農村特別是“老少邊山窮”地區具有普遍性,極大地制約了新農村建設的推進。所以,應依托農村中小學校資源來建立鄉(鎮)、村農民文化技術學校,創造條件在村小學里建立村(社區)文化室,形成鄉、村兩級實用型、開放型的新農村農民文化科技培訓體系。相應在新農村建設中重構“三教統籌”和“農科教結合”,促進農村義務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協調發展,充分發揮農村中小學校人才、知識相對密集的資源優勢,教師要積極向農民傳播科學文化,有條件的教師應積極參與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更多地發揮農村教師對新農村建設的促進功能。
農村教師為新農村建設傳播科學文化,要突出在思想道德文化和農業科技文化的傳播上。
農村教師要向農民傳播思想道德文化。當前,根據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農村教師要多發揮正能量,向農民傳播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促進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農村教師通過向農民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提高農民群眾崇尚科學、反對迷信與接受先進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思想道德素質,以推進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值得一提的是,時下在我國不少地區的農民賭博成風,這折射出當地農村先進文化和法制文化的缺失。對此,農村教師應有義務配合當地政府、村委會教育農民群眾自覺抵制賭博習氣,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文化成為鄉村主流文化。
農村教師要向農民傳播農業科技文化。長期以來,我國在開展農民教育實踐中,向農民傳播農業科技文化有過許多有益探索,積累了成功的經驗。1949年新中國建立至今,從對廣大農民群眾開展文化掃盲,進而發展為文化掃盲與農業科普培訓相結合;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農村推行“一靠政策、二靠科學”“科教興農”的戰略,對農民開展農業推廣科技培訓與相繼推進的“星火計劃”“燎原計劃”和“豐收計劃”相結合,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農業主導產業“一村一品”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農村數字化文化信息服務建設等舉措,從中提高農民務農技能,增強農民科學種養水平和轉產轉崗就業能力,很大地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農民脫貧致富和農民增收,農村教師為新農村建設傳播科技文化的功能也顯現于其中。
例如,黑龍江省安達市實施農村教育改革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的新模式,所有的鄉鎮中心校都配有專職的成職(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副校長,所有的鄉鎮中心校都有自己的示范田,鄉鎮中心校和教師在農村職業教育中充分發揮了傳播農業科技文化的功能,讓農民得實惠。如青肯泡鄉中心校有100多畝示范田,既是學生的學農基地,也是鄉里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示范基地。在基地里推廣種植的是無公害糧食,僅這一項,農民郭友家40畝地就額外增收5000元至7000元。安源鄉的奶牛戶,每年都要在鄉、村兩級成職聯校里接受培訓,科學化的飼養管理,使安達“奶牛之鄉”的美譽聞名遐邇。
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山西省寧武縣余莊鄉硫磺溝小學教師李月娥,為了提高村民素質,在村小學辦起了農民文化技術夜校。她買了360多本圖書,請來了鄉里的科技員,給村民們講解科學種田的技術,向村民提供脫貧致富的信息。夜校成為傳播農業科技信息、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的中心。在她的引導下,硫磺溝的村民一個個成了當地致富的“小能人”。幾十年來,李月娥言傳身教,造福一方新農村。村民們都說:“李老師對娃兒們可好哩,教書教得也可好哩,俺們全村人都很信服她,俺們村致富離不開李老師。”
上述幾點關于要發揮農村教師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功能,相應需要強化農村教師的編制、待遇、職責以及政府主導、學校聯動等方面的保障機制。
教育部等部委計劃在2014年印發我國城鄉統一的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即將實施的這一新標準,盡管能解決多年來農村中小學教師編制標準低于城市和縣鎮的老大難問題,但還要看到對農村邊遠地區中小學(主要為村小學和教學點)教師編制實行傾斜政策亟待落實,并要加大對擠占、挪用、截留農村中小學教師編制問題進行治理的力度,以盤活教師編制存量用于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同時,依照我國《義務教育法》等法規保障并逐步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教師工資待遇,確保“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應當不低于當地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對長期在農村基層和艱苦邊遠地區工作的教師,實行工資傾斜政策”,且要落實好“設立專項資金,對在連片特困地區鄉、村學校和教學點工作的教師給予生活補助”的政策。
此外,建議把農村教師從事一定的服務新農村建設工作納入其工作職責及年度考核范圍。
參考文獻
[1]唐松林,羅仲,尤彭蘭.農村教師:新農村建設必須依靠的知識力量[N].光明日報,2006-07-19(7)
[2]趙志英.農村初中課程改革的思路——滲透職業教育的實踐與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3(3)
[3]凡勇昆,鄔志輝.論我國新農村建設與農村教育布局調整[J].教育研究,2013(7)
[4]郭萍.農村職教讓農民得實惠[N].人民日報,2012-02-10(18)
[5]王曉光,高耀彬,李月娥:真愛就是最好的教育[N].中國教育報,2006-0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