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教育與素質教育的磨合時期,教育的浮躁與務實并存。學校教學面臨著形式與內容的更新替換,走向多元化和民主化。美國學者杜威關于“學習即生活”的呼喚,西方對于“尊重兒童主體權利”的踐行,使社會文化如何影響學習的研究也日益進入我國基層教育界的視野。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筆者所在學校從社會文化中攜取了“國學經典”這一朵奇葩,作為感化和激勵靈魂的處方。回歸教育本位,實施經典誦讀,在經典的路上前行。
對經典誦讀的重新認識
經典中所傳承的人類文明,傳遞的生活經驗和智慧結晶,是中國文化的根基所在,與教育的本真追求一脈相承。一方面,學校需要這樣一種文化去影響學生的現在和未來;另一方面,要使經典學習契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遵循教育的發展規律,關注人的塑造。
經典誦讀,就是朗讀背誦一些經典國學,其形式可以簡單,也可以復雜。簡單的,不求甚解,只求感受過程,享受如同兒歌的樂趣,體會押韻、平仄的韻律美和語感美,這種比較適合低年級的學生。復雜的,教師根據學生的需要,對經典的內涵和精神予以適時、適度的指導和點撥,這種更適合高年級學生。總之,怎么誦讀,誦讀到什么程度,要考慮學生的群體差異和個體差異。
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和興趣愛好,是在選擇經典時要考慮的題中之義。經典國學厚重精深,也有輕松活潑、貼近生活的一面,其中的《弟子規》《三字經》《增廣賢文》等都可以作為小學生的選擇。這些經典不僅朗朗上口,而且包羅了諸多故事、生活經驗,易于為兒童接受乃至喜聞樂見。當然,也可以根據學生的語文程度和興趣要求,適當安排更深層次一些的國學教材,如《大學》《論語》等。
實施經典誦讀的操作策略
經典文化字字珠璣、句句凝練,不同于課文那樣淺顯通俗,那么,要怎么樣才能使國學經典得以在全校推行呢?對此,筆者所在學校采取了從培訓教師開始的策略,逐步推進到學生,層層深入到全校,做到教師先行、學生跟進、師生協同發展。到目前為止,學校教師基本上都接受過至少一次的經典培訓,繼而以點帶面、言傳身教、身體力行,帶動和組織學生學習。漸漸地,在校園里孕育了濃厚的經典氛圍,即使本來不感興趣的學生也被感染和同化,加入經典誦讀的大部隊中來。
經典誦讀作為一種輔助教學形式,必須妥善安排時間,既不能影響正常學習,又不可占用學生休息時間,這樣才能使經典誦讀不成為師生的負擔,而成為一種容易實施的常態形式。同時,小學生尚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對于他們來說,興趣所指,才是主動積極學習的所向。經典的吸引力,決定著他們愿意主動的去學習不是被動的接受安排。
為此,學校在“讀——背——唱——演”的實踐模式中,去掉經典課程嚴肅莊重的外衣,融入聲音、符號、色彩的特征,使經典變得更富有誘惑力。具體做法如下:一是讀經典。全校班級每天午讀15分鐘,讀的過程中講究一張一弛,松緊有度,安排在具體的課程表之中,人稱“天天讀”。二是背經典。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同時,背誦經典也應該是創新的,譬如說有意義的學習、形象聯想的學習等,而不是單純的、機械的、重復的死記硬背。背誦應避免硬性指標規定,學生背或不背,背多或背少,只能靠誘導啟發,而不是處分懲罰。總之,就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進度自主安排學習進程。三是唱經典。每天午讀時間,學校“金色童年”廣播站播放15分鐘的配樂古詩詞及感恩歌曲。在學生們習慣了通俗流行歌曲的時候,古詩詞的意境和它的文化深度,相信會給他們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也更容易抵達學生的心靈深處且使其銘記不忘。四是演經典。這是一個使學生挑戰自信、勇氣和創新能力的平臺。每周一的晨會,各班學生以“讀、唱、講、品、書、畫”的形式將國學經典搬上舞臺。教師鼓勵學生自編自創,鼓勵學生將每種演繹形式相互融合發展,既深化小演員們自身對于經典內涵的認識,又將經典以輕松愉快的形式輸入其他學生的感官通道。
經典誦讀實施的價值追求及效果
國學經典中凝聚了文學、藝術、道德、修養等方面的精華,學生與其親密接觸,便構成了影響學生成長的一種教育因素,成為孕育學生成長的土壤。學生的意識、道德、情感隨之得到不斷改造、不斷提高,語言文字能力也得到加強。在信息良莠不齊、真假莫辨的年代,大家正需要國學經典這樣一種文化來凈化心靈,塑造個性品質,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事實證明,經典誦讀完全是一種適合時宜的教育。經典中的做人之本、治學之道,經典中的真善美取向,正在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易普及又蘊涵人文價值。
關于誦讀經典之路,本校仍然在探索、發現和完善的路上。如何讓傳統文化持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積極發展,怎樣揚長避短地讓經典契合每個學生的需要、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仍是學校每個教師在實踐中需要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問題。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莞市大朗鎮宏育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