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會休息、會自學、會鍛體”的教學背景下,開發利用課程資源,對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創造性地實施新課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目前,隨著新課改的實施,不少學校和教師正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方面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實踐。
利用學生的親身體驗
化學是研究源于生活、發展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科學,它所研究的內容與人們日常生活、醫療保健、環境保護、經濟活動等方面都有著密切關系。《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明確要求使學生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下學習化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學生的親自體驗。例如,同學們對于寒冷與酷熱氣候變化都有一定的身體體驗。在《分子運動》相關學習時應充分利用學生們的這種體驗,在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增加一些與學生親自體驗有關的問題,如“為什么感覺寒冷時臉會干燥?為什么感覺炎熱時全身會泛紅流汗?”“為什么感覺寒冷時身體會蜷縮,而炎熱時要敞開懷、扇扇子?”“為什么冬天會將汽車部件、自來水管等凍裂?”等具體現實的問題,使教材中比較抽象難以理解的分子運動變得生動形象。
利用學生的社會生活信息
不同學生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社會背景,也就使他們各自擁有不同的社會生活信息。教師要善于把學生已經掌握的和能夠發現的信息作為課程資源,以使教學內容更為豐富,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學生。例如,在學習“空氣”一節時,請生活在農村的同學回憶家中是如何貯藏糧食的,他們普遍提及了糧食在貯藏前要曬干,貯藏地要求溫度比較低等。在此基礎上,引導同學們進行相關的分析。另外引導他們發散思維,想出水果保鮮的方法。在學生學習“實物中的有機物”一節前,筆者了解到有同學去過新疆,親自體驗到新疆水果與內地水果味道的不同。于是筆者就請他根據已有的知識談談對這味道不同的理解。像這樣,資源來自學生,通過理論又回到學生之中,一方面是學生對自己生活經驗的認可,一方面也促使學生理解了所學的知識。
利用學生個性化的思維方法
學生是獨特的個體,他們在思考同一個問題的時候,通常具有不同的思維方法,而且可能是千差萬別,教師應尊重和珍惜每個學生充滿個性的思維方法,并善于把這些思維方法作為一種課程資源加以利用。例如,在學習“化學方程式”的有關內容的時候,教師在引導學生發現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原則和依據后,并不強求學生程式化的記憶模式。而是發動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創造性地去發現和記憶有關方程式的學習內容。結果,有的學生依據書本知識,按部就班地掌握了完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也有學生通過參考書、網絡等,了解其它各種各樣的好辦法。還有學生發明了自己的辦法。然后通過交流和課堂強化練習,使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得到張揚、生長、發展,學習效果良好。
使用現代媒體信息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使用,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已經是多種多樣,同時,使用計算機、互聯網等已經成了學生最喜愛的學習形式和習慣。正確引導學生科學使用現代信息學習技術,培養學生科學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的習慣和方法,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比如,不少老師嘗試精心制作自己的教學博客、微博,博客里面有老師自己的教學課件、有精心編制的習題練習、有專業知識的摘抄匯集、有自己的和學生的交流平臺等。教師指導學生利用好自己的教學博客,既對自身的專業教學開辟了新的途徑,更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新的平臺和空間,使學生對該學科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又如,課堂教學中對互聯網知識的引用和學習,可以組織學生上專門的上機學習課。教師精心組織好學習主題、學習內容,指導學生學會使用自主學習引擎,學會自主學習的信息互動和交流,學會對教材學習的內容進行批判和反思,學會自主學習成果的張揚和發展等。這樣,改變了傳統的“化學課堂”,為學生學習化學也注入了更多的內涵和動力。
重視學生課程資源的開發,可以使學生不唯書、不唯上,同時在學生經驗基礎上開發的課程,更能促使學生理解,在理解的過程中產生課程意識。在課堂資源開發中,學生可以增強對世界的整體性認識,同時豐富社會經驗,獲得實踐能力,使個性得到健全的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工業園區斜塘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