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與世界的交流日益頻繁,漢族與外民族的語言文化接觸也更加密切,許多外來詞頻繁地出現在日常交談中,逐漸被人接受,并被廣泛使用。外來詞,亦叫借詞,是指從外族語言里借來的詞。外來詞是不同民族在交往過程中,把對方語言的詞語吸收到本族語言中的結果。同時,吸收外來詞匯也是增強語言活力,豐富語言表達能力的需要。外來詞是一種語言與異域文化交往時不可避免的普遍現象。由于中西兩種文化的相互影響和滲透,大量的漢語借詞進入英語,成為規范英語的一部分。同時,現代漢語不斷從英語中借詞,致使大量英語詞匯進入漢語。研究這些英漢互借的詞匯會給英語教學提供很大便利。
漢語中的英語借詞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科技突飛猛進,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為滿足交流的需要,大量獨具特色的新詞應運而生。外來詞,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而迅猛發展。英語是當今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隨著我國對外交往的日益頻繁,來自英語的外來詞日益增多,特別是在中國進行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中外文化多層次、多渠道的交流為詞語的借用提供了廣闊空間。中國成功加入WTO,也促使更多的英語外來詞,通過各種渠道涌入現代漢語,已成為漢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舉例如下:
日常生活方面 咖啡(coffee)、肯德基(Kentucky)、麥當勞(McDonald's)、熱狗(hot dog)等,這些詞都是大家熟知的與生活密切相關的。
文體方面 爵士樂(jazz music)、肥皂?。╯oap opera)、NBA(美國職業籃球聯賽)、保齡球(bowling)、高爾夫球(golf)等。
社會科技方面 白領階層(white collar)、藍領階層(blue collar)這些詞是隨著社會分工日益明確而向西方引進的。另外,傳真(fax)、試管嬰兒(test-tube baby)、克隆羊(clone sheep)等,都是近年隨著新的科學理論的創立和新技術的出現而產生的。
計算機技術與網絡方面 硬件 (hardware)、軟件 (soft ware)、數據庫(data bank)、遠程網(remote computer network)等。
從古至今,漢語從英語中吸收的詞匯不勝枚舉。但是,當代語言學家黃伯榮說過,現代漢語吸收外來詞,一般不是簡單地照搬,而是要從語言、語法、詞匯、甚至字形上進行一番改造,使它適應現代漢語結構系統,成為普通話詞匯的成員。概括而言,現代漢語吸收外來詞匯主要采取以下幾種形式:
音譯詞 大部分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商標等,和部分表示一般事物的非專有名詞,是通過擬聲音譯進入現代漢語的。例如:巧克力(chocolate)、基因(gene)、克?。╟lone)等。
意譯詞 即保留英語詞匯原有的結構形式,按照其字面意思用相應的漢字表達出來。這是外來詞匯進入現代漢語的主要方式之一。如電子郵件(E-mail)、網絡援助(Net Aid)、背景音樂(background music)等。
音譯加意譯 有些英語詞匯是以音譯與義譯結合的方式進入現代漢語的。例如:英特網(Internet)、諾貝爾獎(Nobel Prize)、伽馬射線(gamma ray)等。
音譯加附加語素 有一部分英語詞匯音譯后要附加一個語素,使之歸類。例如:艾滋?。ˋIDS)、拉力賽(rally)、丁克族(DINKS)等。
英語字母加漢字 有些英語詞匯進入漢語時仍保留著原詞的首字母或首字母縮寫。例如:T恤衫(T-shirt)、X光(X-ray)、PC機(personal computer)、CD隨身聽(disc man)等。
直接借用 即把用英語詞匯原封不動地移植到現代漢語中。這些詞匯主要是一些英語名稱的縮略形式。例如: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世界貿易組織)、DJ(disc jockey 音樂節目主持人)、NBA(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 美國職業籃球聯賽)等。也有少數英語單詞原封不動地進入現代漢語,如Internet、Windows、Word、Excel等專業用語。
英語中的漢語借詞
隨著我國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國際地位的提高,對世界影響的不斷擴大,必然會有更多的中國特有的“說法”譯成外語,從而使外語不斷受到漢語的影響。正如中南工業大學講師羅運芝所指出的:中國英語的語法比美國英語語法更趨靈活、自由。作為英語的一種變體,中國英語雖然還沒有被廣泛接受,但已呈現了不可阻擋的趨勢。
從漢語中借用的英語詞匯或短語,相當多地具有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時代特色。例如:laid off workers下崗工人,Two civilizations兩個文明,Four modernizations四個現代化,One China policy一個中國的政策, township enterprises鄉鎮企業,knowledge economy知識經濟,one country two system一國兩制等。還有部分詞匯具有歷史文化的特色:Confucianism儒家思想,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中草藥等。
詞匯互借是語言、文化需求的產物。從英漢詞匯互借的方式和內容上可反映出英漢詞匯互借對各自語言的影響,這種影響體現了語言的融合。人們可以從借詞中窺見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并通過詞語借用方式來發掘沉積在一個民族心理結構中的深層內蘊。作為新世紀的英語教師,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英漢語言的交流,利用母語來開展教學,使教學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作者單位:貴州省銅仁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