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話教學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一種新型教學理念與形態。在對話的理念和精神深刻地影響著教學活動的背景下,不少對話教學實踐卻沒有取得應有的教學效果。本文從對話教學實際現狀出發,分析其問題原因,進而提出對話教學在實踐中的具體實現條件。
關鍵詞:對話 對話教學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b)-0042-02
“對話”旨在將個人的主觀觀念擱置一旁,從而能對觀念本身進行認真的審視。正如帕克·帕爾默在著作《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中所言:“我從沒見過任何領域,我們取得的客觀知識不是從長期的、復雜的、現在還繼續的群體的對話中得出來的,沒有任何領域中的事實真相是由上而下傳遞的。”[1]在新課改背景下,所提倡的對話教學中的師生“對話”不僅僅在于知識,更在于情感、智慧和思想的碰撞以及精神世界的成長。對話使得教師在重視自己作為“人”的價值,更重視學生個體存在的意義。師生在“對話”中共同體驗生命的價值,進而影響其整個人生的發展。簡單來說,對話教學就是追求人性化和創造性的新式教學思維和理念。
1 實踐中,對話教學的實然狀況——“假對話”
環顧現實中的教學實踐活動,有諸多“假對話”的教學現象。如:(1)簡單的是非判斷型“對話”。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大多局限在一些判斷性淺顯的層面,諸如“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等問題。(2)缺乏深意的表象性“對話”。諸如教師問一些“此文作者是哪位,是哪里人?”這樣的表象性問題。課堂中的對話淺嘗輒止,沒有實現其深層的意義。(3)由師及生的單向度“對話”。這樣的對話僅僅停留在形式上,缺乏交互與交流。(4)預設過度的封閉型“對話”。教師完全按部就班,機械的執行預先設定的教學計劃,利用一個個問題將學生引進預設的“圈套”中,而無視教學活動中的變化現象與因素,使教學過程走向靜止和封閉,課堂毫無生氣,學生和教師的生命在模式化的課堂中一步步走向枯萎。(5)表演成分過重的“對話”。有些課堂上看上去熱鬧積極,但是卻沒有什么教學價值,實際效果也令人擔憂。[2]
這些“假對話”就是在教學中出現的低效甚至是無效對話,它嚴重違背了“對話教學”的精神,大大降低了教學質量和效率,違背了民主、平等的對話原則,封閉了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自身個性的途徑,從而形成兩個根本無法“對話”的群體。
2 對話教學在實踐中的實現
對話教學是師生之間針對特定話題展開溝通、達成共識的理解過程,其基本要素至少包括:對話的主體、對話方之間的關系、對話內容、對話目的、對話環境、對話的過程及方法等。本人將從學生觀,教師角色,師生關系,課程觀,教學目標和教學環境角度具體分析對話教學在教育實踐中的實現條件。
2.1 學生觀的重審:學生是對話的主體
在對話教學中,為了能夠更好的去構造學生觀,其重要的前提就是我們如何看學生,對學生的態度是怎樣的。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指出過,現在的教育模式只能是將學生的思維,行為,空間以及時間都封鎖起來,學生不能充分的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行動能力。為此,他曾強烈的呼吁要給孩子們一個空間,打破原有的教育模式,從而解放孩子們的創造力,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孩子們。在如今21世紀的今天,學生們仍然沒有得到“解放”。對話教學主張要把學生從被動的世界拯救出來,不僅不會扼殺個性,還要通過“對話”生成個性。
那么,學生是什么?首先,對話教學要求把學生看作是獨立存在的、具有個性的活生生的人。我們必須真正將學生視作具有獨立人格、思想感情、主觀能動性和認知潛能的活生生的人,將學生真正當“人”來看,在教育中賦予學生以“人”的涵義。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把學生作為完整的人來對待,注意還學生完整的生活世界,給予他們全面展現個性力量的時間和空間。其次,對話教學要求把學生看作是富有潛力的正在發展中的人。教師首先必須相信每一個學生蘊藏的巨大潛能,相信并熱愛每一位學生。然后,學生是正在處于成長中的人,教師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理解學生身上存在的缺點,允許學生犯錯誤,并努力幫助學生改正錯誤,從而不斷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最后,學生是具有獨立個性的人。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獨特體驗,實現學生自由個性、生命活力以及主體性、創造性的真正“解放”。
2.2 教師角色的再確認:教師是表演者也是傾聽者
在對話教學中,課堂是教師的,更是屬于學生的。如果說教師是表演者,那么學生就僅僅只是觀眾嗎?所以,對話教學更倡導教師以傾聽者的身份,與學生進行真實的“對話”。在我國當前的對話教學實踐現狀中,許多教師因為不愿敞開內心去傾聽學生,導致對話教學退變為“問答教學”,實為一種“假對話”。對話教學,要求教師學會換位思考,將心比心,以一種平等和寬容的心態面對學生,尊重和欣賞學生,傾心投入對話中,傾聽學生的聲音。教師傾聽是對話教學的應有之義,它并非是一種教學技術或方法,而是一種實踐智慧,教育智慧。
2.3 深度師生關系的構建:平等民主的“你——我關系”
對話教學通過師生之間真誠、平等的合作,通過教學交往活動,構建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深度師生關系。對話教學所需要和所追求的平等民主、真誠合作、理解關心等品質,為構建深度師生關系提供了平臺。只有這樣,師生才可能向對方敞開精神、無拘無束地進行交流。所以,我們要改變師生之間的主體——客體關系,還師生關系一個本真,即“你——我關系”。在“你—我”關系中,師生雙方都作為獨特的個體而交流,在相互對話與理解中接納對方。在對話教學中,我們追求和提倡的是民主和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建構——師生是平等的對話參與者。惟有解脫了絕對權威的籠罩,樹立起對師生主體間性關系的認識,對話才能在真正意義上進行。
2.4 課程觀的重構:開放性的課程設計與民主化的課程管理
對話教學,要求重新構建課程觀。開放性的課程設計與民主化的課程管理至關重要。封閉型的課程設計只允許師生對文本只能有一種解讀,拒絕其它的任何聲音,特別是不同的聲音。這樣,課程設計者的聲音或觀點將成為唯一正確的觀點,這不但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而且也限制了教師的解讀,導致課堂單調乏味,死氣沉沉,教學質量低,缺乏教育意義。開放性的課程設計不僅賦予課程以豐富性,而且帶來存在乃至此在的意義,倡導“以學生為中心,以解決問題為主”。
同時,開放性的課程設計離不開民主化的課程管理。課程管理民主化,即課程在制定、規劃、實施、評價過程中,上下互動,共同進行決策,以期取得最佳的行政執行效益所進行規范和約束的課程行為。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