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高校的擴招,大學生就業形勢變得日趨嚴峻,就業競爭給大學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壓力。本文就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常見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并進一步提出解決對策,以提升大學生的就業適應能力,克服其心理上的壓力,能夠順利就業。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心理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b)-0251-02
我國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之后,大學畢業生的數量一直持續增長,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699萬人,比2012年增加19萬,經濟增速的放緩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導致一些行業就業需求下降。加上畢業生總量的增加,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間的結構性矛盾問題長期存在,因而造成了大學生就業壓力增大,十八大把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提到了所有就業群體的首位。就業競爭給大學畢業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壓力,大學生的就業價值取向也有一些變化。因此,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問題是影響大學生順利就業與將來工作與生活質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1 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具體表現
1.1 焦慮感強烈
就業壓力對大學生造成影響的情緒之一是焦慮。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一些大學生對自身的前途產生危機感、迷茫感,甚至是恐懼感。感到無所適從、不知所措,因而在擇業的過程中,由于心理壓力過大產生了“焦慮癥”。常常感到情緒低落,煩躁不安,沮喪抑郁。
1.2 擇業期望值高
一些大學生擇業期望值很高,仍把在大城市、大公司、待遇高的工作崗位最為自己選擇的目標,把待遇是否優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寬敞等作為選擇標準,而對職業的發展前景和自身的職業興趣、能力因素不作考慮,因而極易選擇到并不適合自己的職業。因而不愿承擔艱苦的工作,不愿到經濟欠發達地區和基層學校去工作,往往會給用人單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虛夸”的不良印象。當現實與理想的差異較大時,就容易導致擇業行為出現偏差。甚至暫時沒有找到工作時,就會產生失落感。
調查顯示,2013年在校大學生中分別有15.0%、5.1%和1.7%會在求職時優先考慮北京、上海、廣州三個城市。北京作為首都,各種類型的大型企業、金融機構、科研單位總部的聚集地,職業發展的廣闊機遇,更加公平的就業規則,以及志趣相投的人脈圈對求職者仍然具有強勁的吸引力。
1.3 自卑與自負
自卑與自負是大學生較為常見心理障礙。一些大學生在就業中自卑與自負常存在相互交織的現象,兩者有時會相互轉化。自卑的大學生不敢正視現實,對自己的長處估計不夠,懷疑自己的能力,不善于發現適合自己的職業崗位,在對自己的抱怨、貶低中失去了求職的勇氣,喪失就業機會。有的大學生自認為自己是名牌大學學生,自己理所當然地應該能夠得到一個理想的職業,給自己設定了過高的就業期望值,結果同樣是不能順利就業,陷入自卑的泥淖。
2 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第一,當前社會人才供求結構發生了變化,隨著我國就業制度的發展與改革,市場競爭已成為現在畢業生擇業的主要手段,也給了畢業生擇業更大的自主權和更廣闊的空間,形成有利于畢業生公平、公正、自主地去就業的局面。現代社會人才機制的運行,導致擴招劇增的大學畢業生與就業崗位嚴重失調。近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的激增、經濟發展對不同專業人才的需求差異、區域性經濟發展不平衡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的就業,從而影響到大學生的就業心理,使一些學生心態失衡,產生焦慮、急躁和抑郁心理。
第二,高等教育改革還相對滯后,高等教育在專業設置、教學內容、培養模式等方面的改革還在一定程度上滯后于社會的發展,這是普遍存在的問題。一些學校根據現有師資條件設置相關專業,很難跟上市場變化對人才提出的要求。一些缺乏特色的專業,使培養出來的學生競爭優勢不強。另外一些學校缺乏“雙師型”師資,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方面經驗比較匱乏,這也是導致大學生就業比較難的重要原因。
第三,家庭因素和大學生自身因素的影響,家庭因素家庭的職業定位、社會背景等因素,促使部分大學生在就業時產生了一定的依賴心理。傳統價值觀念的改變,導致學生擇業時急功近利,虛榮心理嚴重,缺乏職業責任意識、忽視職業的深層價值。從大學生自身來看,大學生正處在心理成熟的過渡時期,由于家庭和社會對大學生這一群體的期望值較高,導致大學生在自我定位上不能客觀地認識自我,容易出現偏差,個人預期較高,出現不顧自身實際情況,盲目擇業的行為。大學生心理還不夠成熟,心理承受能力還不強,情緒容易產生較大的波動,這些因素都使得大學生產生就業心理問題。
3 解決大學生就業心理壓力的對策
第一,認清形勢、明確自身定位,面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從自身也應調整就業心態,采取積極的態度面對現實以及在現實面前為自己準確定位。正確看待就業形勢,調整就業預期。從大學生自身來說,應該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理念。大學生要在專業教學、生產實習的各個環節中,積極了解本行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取得的輝煌成就以及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增強學生投身本專業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大學生在應聘時,要正確面對挫折,放低姿態,應做好先踏實工作,然后逐漸展現自身能力,用工作業績證明實力的思想準備。
第二,要改革教育模式結構,增強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學校要制訂就業指導課程,將其作為一門公共必修課程納入教學計劃,把社會需求和擇業觀在學生邁入社會前,及時注入到學生的意識里。要增強與企業的合作,把本校應屆畢業學生與企業招聘方向相結合,把就業趨勢與每年招生計劃和設立專業相結合,擴大高校畢業生就業實習基地的范圍和數量,切實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第三,加強社會實踐活動,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建設,促進校企深度合作,增強辦學活力。同時以就業為導向,推進職業教育與培訓同步發展,與經濟聯動發展,構建職業技能培訓平臺。以行業為依托,整合資源,增強職業教育的辦學活力。引企入校,廠內設校,根據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要求,整合校企資源,營造真實的職業氛圍,建成集教學、培訓、職業技能鑒定、技術服務四位一體的區域共享型生產性校內外實訓基地。根據學生頂崗實習的需要,建立校企雙方參與管理的長效運行機制,創新校企一體化實踐教學管理制度,提高大學生的實踐技能。
第四,加強就業指導工作,制定科學合理的職業規劃,要將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貫穿于大學教育的整個過程。根據大學各年級的不同的特點確定就業指導工作的重點,在大學一年級時要側重大學生對職業認知與自我規劃能力的培養;在大學二年級時側重自我各種能力的培養,掌握好扎實的專業知識,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在大學三年級時要側重教導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確定自己未來的職業目標,培養社會實踐能力、交際能力和組織能力;四年級則側重幫助學生掌握好面試的一些具體技巧,克服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難。
第五,做好就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積極做好大學生就業心理指導工作。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幫助大學生了解自身的個性心理特點,了解不同職業對大學生個性心理的要求。要通過個性化、專門化的心理輔導,調整好畢業生的焦慮情緒,對那些低學歷層次、家庭經濟困難和女大學生等重點人群要特別關注。從而幫助學生糾正認知上的偏差,改變不他們的良心態,消除心理問題,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
參考文獻
[1]周玉林,朱娜.新時期大學生求職擇業心理問題及調適[J].蘭州學刊,2010(1).
[2]蓋世洲.不良心理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研究[J].北京:中國大學生就業,2009(15).
[3]陳宇紅.大學生就業壓力、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J].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9(2).
[4]劉春雷,李敏.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引發的社會不和諧因素[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