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的人才培養體系中,中等職業教育作為關鍵的一部分,其承擔著我國現代化建設培養技術人才的重任,在我國高等教育中占據著半壁江山,是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的有力支撐,其迅速發展,極大的提升我國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并對我國嚴峻的就業壓力起到關鍵的緩解作用,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職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日趨重要。社會發展和經濟科技對職教的教學不斷地提出新的要求。如何能正確認識各類人才培養的不同規律和多種形式,改變我們曾習慣教學的方法,通過多元手段,循循善誘,讓這些學生樹立信心、學有所成,使他們成為社會人才結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這才是中等職業教育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關鍵詞:中職學生 教育 困惑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b)-0067-02
近年來職業學校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前幾年相比有降低的趨勢,學生求學的精神、態度、熱情也不如以前。對于中職生的教育問題,大多數家長往往無能為力,學校方便也顯得辦法不多?!皩嵲谔y教了”這是大多數中職教師的共識。現階段,我國中職教育存在著一系列問題,下面我們將著重進行探究與關注。
1 中職生教育問題上的困惑
1.1 成長就業心態扭曲,信念缺失
開誠布公,在初中教育階段,很大一部分中職生都是學習的失敗者,并且進入中職校園后,也帶著失敗者的心態。在傳統教學思想“學而優則仕”觀念的影響下,很多中職學生都在家長或老師的呵斥和嘮叨中生活。在心理上有著很大的報復,家庭對其并不抱有希望。而考試成績也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最大的阻礙,對就業與成功看法與心態也日趨扭曲。另外,過去的中職學生,一畢業就有正式工作,而且中職學生往往在單位中更加勤奮,所以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由此一來,進入中職學校成為廣大中學生,尤其是出身農村的學生發展自己的又一機會和平臺。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很多用人單位對員工的標準時本科學歷,中職學生并不能從一開始就進入“好單位”,被迫選擇成為企業工人,并且很多與未培訓的農民工待遇相同,這很大程度上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進而對學校的選擇上顧慮重重,這使中職學校的競爭力與影響力迅速下降。是中職學生及學生家長對中職教育的認同感降低。此外,我國社會上對中職學生還有一定偏見,由于職業教學在我國并未充分發展,被視為二、三等學校。一部分學生感覺,選擇中職學校就會低人一等,在心理上存在顧慮與陰影,這也就很難提升其學習的熱情,學習更像是在“混日子”對自己不嚴格要求,甚至出現自卑、自閉的現象。
1.2 問題學生為學校管理帶來困擾
很大一部分中職生并沒有強烈的學習欲望,對學校的規章制度很反感,并厭倦日常學習生活,由于年齡小,沒有獨自生活的能力,被家長強制送入中職學校。這類學生在行為上表現出來的不良習慣有很多,例如:打架斗毆、早戀、吸煙酗酒、不服管教等。而中職教育中,教師在教育這樣的學生時往往是從尊重學生的角度出發,不能辱罵、毆打學生的,少用懲罰、批評,以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是事實并非如此,他們一旦知道了老師的好脾氣,就開始變本加厲。本來就不太安分的學生開始越來越狂妄了,本來還比較安靜的學生也收到影響。在此類問題的處理上,中職教育管理肩負重任,如履薄冰,稍有疏忽就會有學生狀況發生。
1.3 課堂教學效率低、壓力大
由于社會上對職業教育存在一定偏見,所以中職教育的生源問題一直難以解決。而正因為此,一般的職教元宵在招生上往往“零拒絕”。根據教育部對中職學生的調查證明,中職生在入校時學習成績基本處于及格水平之下,其中很大一部分沒有超過50分,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不高,大多數學生并未掌握有效正確的學習辦法、學習習慣?,F階段,我國中職教學中,學生“不想聽”,教師“教不會”的現象比較普遍,教師在教學與管理上都有很大壓力,維持正常課堂秩序有很大難度。很多學生上課經常有學生睡覺,有時候是趴倒一大片。但其實睡覺的學生并不是課堂表現最差的,還有一部分不睡覺的學生在下面打鬧,嚴重影響了課堂效果。
2 中職生教育的相關策略分析
學生教育過程中的困難是對教育制度的挑戰,更是對教育工作者教育能力的挑戰。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中職教育都是其接受學校教學,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最佳時期,也是一趟“末班車”。如果學生錯過這一良好時機,可能造成其終生遺憾,由此一來,中職學生的教學時具有深遠意義的,其責任重大。正所謂:“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對中職生教學難的問題進行解析,應該應用正確的教育理念,科學的教學手段。
2.1 堅定學生的職業信心
對于中職生的教育,首先應該講社會的需求作為教育問題的切入點,將日益扭曲的就業、成功心態給予糾正。對社會進行呼吁,呼吁在公務員或者其他熱門考試應該適當的放寬條件,對中職生給予一定政策上支持,使中職生與大學生有處于統一平臺競爭的可能,為中職生提供一個難得的展示自我的平臺與通道。此外,對企業一線工作的中職生,在工作內容與工資水平上應該進行調整,使其享受應得的工資與待遇。俗話說:“人往高處走”,無論怎樣的學生都有自尊心、上進心。其成才的關鍵在于擺正心態。時代呼喚技能人才很多大學生在大學畢業后選擇“回爐”上職業學校,這種表現是教學多元化理念的表現欲回歸,此外更是對職業教育的一種肯定,應該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選擇中職院校,并非無路可走,只要付出努力完全能夠贏回尊嚴與成功。
要培養中職生良好的心態,培養起良好的職業信心。從中職生入學開始,教師就應該對學生展開心靈的對話,與學生零距離基礎,為其點亮就業的明燈。教師在日常教學生活中,應該主動接近學生,到學生中間去,與學生展開心靈的交流,用暖心的話語敲開學生的心扉。對學生心理上的困惑,教師應該更加耐心,扮演一個傾聽者,幫助學生化解心中的困惑,幫助其驅散心中陰影。白領固然很瀟灑,但是藍領依然很可愛?,F今越來越多的中職生憑借其一技之長,在社會中如魚得水,為自己賺取了財富的同時,更加贏得了社會對中職生的尊重。中職生一樣能夠成為人才,用心學號職業技能,中職生一樣有良好的發展,應該用科學的就業觀、成才觀來糾正長期以來社會對中職生的偏見,是所有中職生都能有更健康的心理,迸發出年輕的活力;此外,看待中職生應該用欣賞的眼光,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與特長,使學生對生活更有信心,從而得到精神上的寄托,更為自己增添了一份積極的力量,使其憑借自己的能力開拓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2.2 對問題學生的教育應該理智
將中職學生學習中的問題進行細致探究,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包括學校的教學方法不合理和缺位的家庭教育。事實上,很多問題學生都在心理上存在問題,成長的過程中壓抑了很多的無奈與迷惘,心理十分脆弱,中職學生的心智尚未成熟,不能對情緒給予良好控制,內心的不滿通過不良行為的方式發泄出來。將優秀的學校培養成才并非難事,困難的是如何將問題學生培養成對社會有積極作用的人才,這是一種極高的教學境界。
首先,應從內心接受問題學生,應該將問題學生變現出的缺點客觀看待,這樣一來對問題學生的缺點也更加容易接納,中職教師應該用相對更寬容的態度,大度的胸襟包容問題學生。給包括問題學生在內的所有學生提供平等的機會,不放棄任何一個問題學生。
此外,對問題同學應該理智。對現階段教學過程中應用的教學理念進行反思,從而更新傳統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教師應該保持平靜的心態,對所有學生同樣抱有希望。課堂上映戒驕戒躁,不可急于求成,應該在循序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耐心,逐漸是學生摒棄從前不良的生活與學習習慣。從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出發,尊重學生的情感,不采用對學生有傷害的動作或話語。使問題學生深切的感受到學校、教師對其的尊重,應該將關愛與教學相結合,鋼中有柔,使學生明白學習的作用,與做人的道理,從而發自內心的改過。在此基礎上應該在更加注重細節的管理,關注這一時期學生情感與思想上的動態與發展趨向,對存在的隱情及時發現,及時糾正,將所有隱患化解在萌芽狀態,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引導,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2.3 突出職教特色實施有效教學
在中職教學中,應該轉變教學觀念,應該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中職生的教育問題,對中職學生給予正確認識,從職業教育的規律出發。職業教育應該從最大程度上適合學生發展,開發學生的內在能力。很多中職學生在文化課的學習上底子很薄,很大一部分是教學中的學困生,但是性格比較開朗,有很強的動手實踐能力,在抓野技術學習中有很大的優勢。
中職教育與基礎教育相比,最大的區別在于教學重心的轉移,即從基礎教學以學科知識體系為本位的教育特征轉變到職業教學以職業實踐能力為本位的教育特征。因此,實施課堂教學要走出傳統普通教育的誤區,中職教育不應為初中基礎教育“補課”。要突出職教特色以技能為本位,重視實踐操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書包變成工具箱,把教室變成車間”,創設學生動手機會,增強學生動手能力;要根據學生學習起點相對較低的現狀,全面分析教情學情,掌握學生的個性特點,備透學生,從實際出發把握“適度”原則,簡化課程內容,合理設計教學,優選教學方法,重視學法指導;要降低難度、減緩進度,穩步推進,實施有效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總之,作為中職學校,首先要練好“內功”,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改革教學方法,強化人性化管理,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技能水平。同時,在畢業生頂崗實習和安置方面,改變一味向南方沿海城市推薦學生的做法,讓職業教育充分服務于當地經濟建設,使地方經濟建設得到職業教育的回饋。從而爭取到地方企業及財政更大力度的支持。作為地方政府和企業管理部門,亦應深入中職院校,了解學校的現狀,幫助學校走出困境,塑造職業教育的良好形象。
參考文獻
[1]范國睿.學校管理的理論與務實[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黃義務.論高職學生的自律教育[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報,2004,3(4):82-83.
[3]張創新.現代管理學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