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醫學基礎化學的傳統教學模式,將建構主義理論引入到基礎化學的教學實踐中,構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模式,此教學模式對提高醫學基礎化學的課堂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醫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能力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建構主義 基礎化學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b)-0070-02
醫學基礎化學是醫學高等院校開設的一門基礎課,主要向醫學生傳授化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學習生物化學、生理學、藥理學、病理學及預防醫學等后續課程奠定必要的化學基礎。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對人才培養模式做出了重大改革,醫學基礎化學的課時被大大壓縮,而教學內容并未減少,要求沒有降低,這勢必給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帶來很大的難度。因此,為適應現代醫學教育的教學要求,將建構主義等理論應用于改革醫學基礎化學的教學模式,對于醫學高等院校高素質創新型醫學人才目標的培養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1 建構主義理論和建構主義教學模式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理論是瑞士學者皮亞杰于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建構主義關于知識和學習的觀點在國內外教育領域有著重要的影響,被廣泛地應用于各學科的教學實踐中[1]。建構主義認為知識具有情境性,建構主義理論的學習觀是以學生為中心,認為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生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在其生活背景下借助于教師或利用各種學習資源,通過自己原有知識經驗,主動對知識做出合理的解釋。完全不同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沒有被充分地調動和激發出來的被動學習的教學主義理論(Instructionism)[2~4]。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是知識的主動意義建構者,他們在一定的情境中通過與教師和同學協作,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新的知識。教師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5]。筆者將建構主義理論應用于改革教學模式,構建了適用于醫學高等院校的醫學基礎化學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將“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四大要素貫穿于課堂教學過程,學生為主體,主動探索、發現和意義建構(即基礎化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教師起主導、幫助和促進的作用,中心是學生學習的過程。
學生在課前組建協作學習小組,教師在課前提供給學生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際應用或醫學相關的問題、資料或案例。課堂上教師通過演示實驗、小故事、科學史實、新聞報道、實物、圖片、模型和影音資料等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學生通過獨立探索、小組協作與會話對所學知識進行問題探討、導出結論、發生遷移、反思評價,最后,各小組對學習情境提供的現象或問題給出開放性解釋或答案,進而完成意義建構的目的。
2 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醫學基礎化學教學模式的構建
2.1 學生課前建立協作學習小組
建構主義的學習過程是以團隊方式展開的,逐步由表及里、由淺入深、互助互動、合理利用資源并分享經驗。因此,教師應該根據學生性別分配合理,學生學習能力分配合理、學生性格分配合理等原則,將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以班級為單位每8~10名學生為一個學習小組,形成協助學習的團隊。在開展協作學習前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培訓,令學生明確協作學習的學習目的、學習意義和學習方式。
2.2 教師針對教學目標創設學習情境
教師要熟知教學大綱,針對醫學基礎化學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根據所學知識的主題,創設密切聯系主題并盡可能生動、具體的學習情境。
“情境”是指與某一事件相關的整個情景、背景或環境。學習者要學習的知識將實際應用于什么情境中,學習者就應該置身于什么樣的情境中來學習這些知識。實踐證明,能使學生充滿濃厚興趣的學習情境的設計,不僅能為課堂教學開創一個良好的開端,而且可以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情境學習是一種在知識實際應用的真實情境中來呈現知識的學習過程,可以將教學內容和情境融為一體。創設合理的學習情境有利于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
對于醫學基礎化學這門課程,教師在創設學習情境時,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極為靈活多樣。可以將實驗演示、化學問題、小故事、科學史實、新聞報道、實物、模型、圖片和影音資料等靈活選擇、合理運用。
例如,第七章:原電池。可以通過講述趣味故事“格林夫人的煩惱”來創設學習情境。
美麗的格林夫人開朗、樂觀。當她開懷大笑時,會露出兩顆精致的牙齒。一顆是象征著富有的金牙;另一顆是一次意外事故留下的不銹鋼牙。令人不解的是自從那次事故以后,格林夫人就經常頭疼、心情煩躁。她拜訪了當時的很多名醫,但都束手無策。后來,一次偶然的機會,她遇見了一位化學家,這位化學家很快解除了她的煩惱。格林夫人究竟患了什么“怪病”,而化學家又是用什么方法解除了格林夫人的煩惱的呢?
CuSO4溶液分別和NaOH溶液、BaCl2溶液反應,驗證游離態的銅離子與硫酸根離子的性質。CuSO4溶液與過量的氨水反應生成深藍色透明溶液,將深藍色透明溶液分別和NaOH溶液、BaCl2溶液反應,驗證銅離子與硫酸根離子的性質,發現硫酸根離子的存在形式與CuSO4溶液中相同,呈游離態,而銅不再以游離態形式存在,究竟以什么形式存在?
2.3 提供開放的信息環境與技術平臺
教師在確定某學習主題后,應提供給學生可以有效地獲取信息資源的信息環境與技術平臺。如圖書館、實驗室、現代教育技術(互聯網、多媒體軟件、計算機仿真模擬實驗、國際或國內的網絡課程平臺)等。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學習工具,對于培養醫學生獲取和篩選信息、分析和整合信息、掌握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筆者及其教研團隊在醫學基礎化學的教學研究過程中,進行了網絡課程建設。學習過程中,課堂教學、網上練習和網上論壇交叉融會。網絡課程教學平臺的教學信息可以補充、擴展課堂教學,網上練習可以鞏固、提高課堂教學,網上論壇中師生的探討、交流可以促進、深化課堂教學。無疑學生的學習質量對得到有效地提高。
加強教學設施和信息環境的建設,通過現代教育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為教和學提供一個動態而又開放的信息環境和技術平臺。這在建構主義教學模式里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
2.4 課前預習、組內協作學習和組際交流學習相結合
建構主義教學模式的課前預習,并非學生在課前瀏覽一遍教材。學生應在課前圍繞教師提供的問題、資料或案例,利用圖書館、實驗室或現代教育技術平臺等進行獨立的信息收集和篩選。協作學習小組成員一起探討學習的主題,各自介紹收集的信息,初步設計解決問題的途徑,并統計和記錄學習過程中的信息收集情況、小組成員的意見和思路、解決問題的擬定方案等。
組內協作學習則是在課堂上由教師指導并組織學生開展起來的。包括小組協商、會話和歸結等模式,由此可以進一步完善和深化主題知識的意義建構。學生是組內協作學習過程的中心,教師主要起指導、幫助和促進的作用。在協作學習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表現要認真觀察并及時做出評價。同時,組內學生也要對自己及其他成員進行準確評價,包括信息的收集情況、組內承擔的工作情況、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情況等。通過組內協作學習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領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團隊意識。
2.5 建立多元化的建構主義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是醫學基礎化學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以往的醫學基礎化學傳統教學模式多采用終結性評價。而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則重視對學生知識建構過程的評價,構建以形成性評價為主、終結性評價為輔多層次的發展性教學評價體系,重點放在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上,即學生的參與、理解、實踐、創新意識以及意義建構的能力等。
首先,評價方法多樣化。采用師評、自評、互評、網絡教學評價和檔案袋評價等相結合的多樣化的評價方法。
其次,評價指標多元化。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動機,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意義建構程度,組內協作學習和組際交流學習過程中的參與、貢獻、實踐、創新能力等都可以作為評價指標。
最后,評價手段靈活化。適宜的考試時機,閉卷與開卷相結合,適當的非考評價(如撰寫報告和論文)等多種評價形式和手段靈活運用。
形成性評價結果還能向教師反饋在課程改革過程中,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各方面的經驗和不足,從而可以及時對該教學模式進行完善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3 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醫學基礎化學教學模式的實踐效果
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教學模式,筆者及其教研團隊連續多年在醫學高等院校的基礎化學教學中進行了實踐,并對教學效果進行調研,結果約90%的學生較為支持這種教學模式。筆者還將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和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進行對比研究,發現前者在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語言的組織和表達能力、合作能力及意義建構能力等綜合素質方面都優于后者。
參考文獻
[1] 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二)[J].學科教育,1998,11(4):17-20.
[2] 柳云騏,李麗,楊國華.基于建構主義的化學課程體系改革與人才培養[J].化工高等教育,2006(4):45-48.
[3] 郭建鵬.如何準確理解建構主義教學思想[J].教育學報,2005,1(6):52-56.
[4] 薛國鳳.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實踐影響及效果分析[J].外國教育研究,2003,3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