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跨文化語用學的角度出發(fā),以東西方兩種文化的差異為著手點,提出了對禮貌問題的看法——禮貌原則是人們順利進行言語交際的基礎,在不同文化中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本文對比分析了中西方禮貌原則的差異,提出英語教師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也應引導學生注意和了解禮貌原則,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禮貌原則 文化差異 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b)-0075-02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寫照。任何生活在兩種不同文化中的人,都會感到不同文化的人說話方式會有很大的差別,要掌握兩種不同的語言,必須掌握兩種文化。只有跨越文化障礙,才能做到交際的得體與妥當。
禮貌作為人們交際活動的基本準則,是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成功交際的基本條件,是維系人際和諧的工具和手段,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而語言就是表達禮貌的重要手段。
1 禮貌原則概述
美國語言學家Grace1967年提出了“合作原則”。他把說話者和聽話者在會話中共同遵守的原則概括為量的準則、質的準則、關系準則和方式準則。合作原則是我們平時談話時通常都要遵守的語用規(guī)則。20世紀80年代,英國語言學家Leech在Grace“合作原則”的基礎上,從修辭學,語體學的角度出發(fā),在其《語用學原則》一書中提出來著名的“禮貌原則”,彌補了合作原則在解釋間接會話含義時的不足。Leech指出,禮貌原則完善了“會話含義”學說,解釋了合作原則中無法解釋的問題。因此,禮貌原則和合作原則是互為益補的關系,禮貌原則可以“援救”合作原則。
Leech將禮貌原則劃分出六類。(1)得體準則:減少表達有損他人的觀點。(2)慷慨準則:減少表達利己的觀點。(3)贊譽準則:減少表達對他人的貶損。(4)謙遜準則:減少對自己的表揚。(5)一致準則:減少自己與別人在觀點上的不一致。(6)同情準則:盡量減少雙方的反感,增加雙方的同情。
禮貌原則核心內容為:盡量使自己吃虧,而使別人獲利,以取得對方的好感,從而使交際順利進行,并使自己從中獲得更大的利益。在這六條準則中,得體原則是最根本的一條。因為得體原則用于指令,而指令是各種語言行為中最需要講究禮貌,也是最能體現(xiàn)禮貌的一種行為。禮貌地使用語言就意味著得體地使用語言。這六項準則互相作用的社會目標是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的禮讓。也就是說說話者說話時利他程度越高,多把好處給對方,話語就越有禮貌,禮貌程度就越高。禮貌原則告訴我們:為達到成功的交際,保持良好的社會關系,要盡量減少表達不禮貌的觀點。
2 中西方禮貌文化的差異
禮貌原則在跨文化交際中具有靈活性和多樣性。一方面,我們不可否認中西方禮貌原則在某種程度上存在極大的相似性;另一方面,漢英禮貌原則由于產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對于同樣的禮貌現(xiàn)象會存在不同的解釋和反映。因此在交流的過程中,了解交流雙方的文化顯得尤為重要。
中西方兩種文化有著不同的禮貌評判標準和實現(xiàn)方略。很多學生把中國的禮貌原則應用于英文中,就不一定符合西方文化的禮貌原則。比如,在漢文化中習慣用否定對待別人的恭維和稱贊,以示禮貌。例如,當你聽到“你的發(fā)言很精彩?!边@樣的表揚時,中國人一般不會直接地表示接受,而是采用否定回敬的形式,通常會說“不行,不行”。而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對恭維稱贊大多都采用一致原則,通常說“謝謝”,以免顯露出與恭維者的不一致。顯然我國學生受我國傳統(tǒng)美德的文化模式影響形成的這種否定已改變了其否定的真正含義。下面的會話模式更能確切的說明這一點。
外國人:Would you like to come over for dinner?
中國學生:Oh,no,no.You are too polite.
按中國的文化來衡量這里的“no”,顯然是作為最初的反應,為了避免顯得迫不及待地接受人家的邀請。如果很快地接受,是一種有失面子的事情,通常要經過幾次邀請之后,再接受邀請并表示感謝較為妥當。因此,習慣上的這種否定實際上是在拖延答復表示禮貌。相反,英美國家的人在這樣的場合如果想接受邀請,會馬上直接地表示感謝。
又如,在你幫助了一位英國人之后,他道謝說“Thank you very much.”在中文中別人向自己道謝時我們總說“這是我應該做的。”但是如果你將中文直接翻譯成“It’s my duty to do so.”就不恰當了。“Thank you”表示感謝,這在雙方的理解上都沒有問題,但是回答卻不是在英語語境中適當的回答,對方想聽到的是類似于“It’s my pleasure.”的回答。對于對方來說,“It’s my duty to do so.”的回答顯然是不符合關聯(lián)原則的,所以會給人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對于我們來說這句話是一種謙遜的表達,但在對方來說就可能造成一種誤解,以為你是不情愿幫助他的,如此一來就違背了禮貌原則。
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漢文化重視謙遜準則,而西方文化則突出得體準則。謙遜準則要求人們盡量減少對自己的表揚,盡量貶低自己。西方文化則認為欣然接受對方的贊揚可以避免損害對方的面子,因而是禮貌的。由此可見,文化不同,表達方式和理解事物的方面自然會存在不少差異。我們必須將禮貌原則應用于外語教學,在教學中積極輸入文化背景知識和中外禮貌原則之差異,增強學生使用禮貌原則的意識,促進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3 禮貌原則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我們可以看到,在跨文化交際中產生失誤的根源主要是交際雙方沒有獲得文化認同。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認同是相互的,人類需要這種相互的文化認同,以便超越文化交流的重重障礙。在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跨文化交際當中,我們必須注意禮貌原則的文化習俗性,處理好禮貌原則中各項準則與交際距離之間的關系,努力達成不同文化間的認同,這樣才能維護和保持一定的交際距離,以達到所期望的交際效果,這在外語教學領域意義重大。
3.1 授課教師要轉變觀念
在我國目前的教學體系中,外語教學大多只在課堂上進行,教師起著主導作用。如果教師只把重點放在語法和詞匯教學上,學生就不可能學會語言的實際運用,也無法獲得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因此,授課教師必須要轉變自己的觀念,切實認識到文化沖突的危害性和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同時,教師還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文化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把握英語文化知識教育的量與度,以及教學的具體步驟和方法,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3.2 改進現(xiàn)有的教學方法
一直以來,大學的英語教學側重點都放在語言知識的傳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我們必須改進教學方法,在質和量兩個方面對課堂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還可以舉辦一些與跨文化內容相關的專題講座,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yǎng)出具有較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進教學方法時,一定要使新的內容與學生所學的語言知識緊密聯(lián)系,并與語言交際實踐緊密結合。
3.3 推行情景教學
所謂情景教學,是置學生于真實語境中學習語言,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時堅持用英語組織教學,誘導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教師要以自然,形象的表演,靠身體語言,包括多變的手勢,豐富的表情,抑揚頓挫的語調去設計語言環(huán)境,使學生如身臨其境,能在愉快的氣氛中獲取知識并積極參與語言實踐活動,最后教與學都能和諧的達到預期效果。課堂教學本身就是一個特殊的情景,教師應特別注意在這一特殊情景中使用禮貌語言的特殊性,讓學生在禮貌的環(huán)境中學語言,用語言。教師在課堂上做到表達準確全面,語言使用得體、有禮貌。另外,堅決不要使用有傷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語言。在進行適當批評時,要注意分寸和表達方式。
3.4 引導學生廣泛接觸西方文化材料
在大學里,英語教學的課時非常有限,但學生在課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時間,因此,不能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來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廣泛閱讀西方文學作品,報刊雜志和時事評論等材料,從中吸取文化知識,增加文化素養(yǎng),拓寬西方文化視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3.5 重視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非語言交際也是一種重要的交際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語境中使用非語言行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過程,他們不是真正的語言單位,但在生活和交際中有時候卻能表達出比語言更強烈的含義,一些特定的非語言行為往往代表著特定的含義,在跨文化交際中必須加以重視。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語言文化內涵差異非常大。例如,中國人信奉“沉默是金”,認為沉默里含有豐富的信息,甚至“此時無聲勝有聲”,而英語國家的人對此頗感不舒服。西方人交談時,聽著一般都會長時間注視對方的眼神,以示聽者的認真和對說話者的尊重,但是在中國人看來,這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因為中國人不習慣于對方長時間盯著自己看。大學英語教師應該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達到更好交流的目的。
4 結語
外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yǎng)既有語言能力又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禮貌用語與運用交際策略能力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外語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注意和了解不同文化間的禮貌原則的差異。在教學中積極輸入文化背景知識,增強學生使用禮貌原則的意識。
參考文獻
[1]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3]賈玉春.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4]Spiro.文化與人性[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