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濟社會的轉型擴大了職業教師隊伍,中等職業學校迫切需要高素質的新教師。學校在新教師培養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本文從新教師教學能力的現狀入手,分析新教師培養中存在的問題,探討培養新教師教學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中職學校新教師 教學能力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b)-0084-02
新教師培養是中等職業學校面臨的重要任務,是關系到學校發展的重要工程。教師的素質是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其中的教學能力是影響教學質量和效果的關鍵因素,是教師專業素質的真實體現。為此,研究中職新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問題成為學校管理者迫切而重要的使命。
1 新教師教學能力的現狀
新教師來自高校的應屆畢業生和企業的技術人員,他們專業理論知識或專業實踐能力較強,但大多沒有師范教育背景,也沒有教育教學理念及經驗。面對多變的教學環境和各種復雜的關系,實際教學能力較弱。
1.1 職前教育有欠缺,基本功底較薄弱
非師范類畢業的新教師,沒有經過職前教育的規范性的訓練,所以教學基本功較薄弱,對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等知識缺乏系統學習,教師禮儀不規范,語言表達、文字書寫相對而言不夠達標。寫出的教案是教材內容的翻版。
1.2 職教理念認識不清,教材處理欠妥當
新教師的知識結構與職業發展要求的知識結構不匹配,缺少必要的工作實踐能力和專業實踐技能。尤其是剛畢業的新教師,擁有的只是從書本到書本,沒有實踐經驗,不懂專業技術,缺乏現代教育技術的理念和方法,不知道用人單位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生需要掌握哪些專業知識,所以在教材的處理和使用上,把握不好重點和難點,只好把教材上的知識面面俱到的拿來,不會取舍,把“用教材”變成“教教材”。企業來的新教師沒有教育教學經驗,沒有學過系統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方法,懂技術但不懂教學,教學能力較低。
1.3 教學方法呆板單一,教學行為較低效
教學方法是維系教師的教和學生學的紐帶,經驗是知識構架的基礎。新教師的教學經歷和生活閱歷短,因此,教學方法與教學技能的變通能力較弱,顯得呆板單一。習慣用注入式、滿堂灌的方式傳授知識,忽視了主體的學生的能動性.不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不會靈活運用“情境教學法、問題引導法、設疑教學法”等教學方法,缺乏調控課堂氣氛和秩序的能力,不關注學生,只顧自己講課,缺少對教學效果的反饋,導致教學行為低效。
2 新教師教學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鑒于新教師教學能力的現狀,許多學校做了大量的工作,有成效,也存在不少問題。
2.1 針對性不強
沒有根據社會需求、學生需求來培養,只是沿用傳統的方法,如新老教師結對幫帶方式,沒有真正落實指導工作,培養內容較空洞,有些甚至脫離教學和學生的實際;有的培訓是只“培”不“訓”,單純的理論學習缺乏針對性,缺乏系統的培養機制和體系。
2.2 培養期較短
新教師的成長需要一個過程,教學能力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因為教師特別是專業課教師缺乏,一些新教師在入職后或一年實習期滿后就匆忙走上講臺和實訓室,因工作量較大,忙于課堂教學及其他活動,很難花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和方法,或更新專業知識和技能,或聽名師導師的課,不能進行有效教學反思,培養效果不理想。
2.3 對技能訓練重視不夠
剛畢業的新教師原本就缺乏實踐經驗和動手操作能力,因為新教師需要培養的方面較多,往往輕視了教師技能的訓練,很多學校就是象征性地走馬觀花式地參觀實訓基地和實訓室。有的專業因為沒有相關的設備或原有的設備陳舊或不足,導致新教師實踐技能培訓受影響,這部分新教師培養就成了“無米之炊”,實訓課對學生的指導也就“紙上談兵”了。
2.4 自主培養滯后
新教師培養的自主性不強,“被”培養的情況較多,有些拖沓和渙散;教師教育教學的積極性不高,認為學生水平較差,自己怎么努力都不會有成果,產生挫傷感,自主學習和自我培養的意識淡薄。
3 提高新教師教學能力的策略
教學能力是指教師在具體教學實踐中表現的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多種能力的綜合體,包括教學設計、教學組織和實施、教學管理、技術操作、教學評價、心理疏導和社會交往等能力。新教師的培養期至少是兩年的有計劃、有系統的持續的培養和訓練;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促使新教師在知識、技能、心理等方面發展與成熟,達到合格教師的教學能力水平。針對新教師教學能力現狀和培養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對策。
3.1 提高認識,開發新教師培養的內在驅動力
新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是新教師角色轉變、職業體驗、增強教師責任感的重要環節,是教師專業發展的要求,是職教課程改革的需要;是新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是學校正常教學的保障;教學能力是新教師從教的基本要求,是教師完成教育教學的必備條件,也是職業準入的關鍵指標;因此,通過集中和專題培訓,提高新教師對教學能力培養的認識,挖掘主觀能動性,快速提升職業素質和專業素養。
3.2 構建完整的新教師教學能力培養體系
圍繞教學能力的基本要素,把培養內容側重在教學設計能力、教學組織與實施能力、教學管理能力、教學評價能力、教學反思能力和實踐技能等方面;培養的方式方法很多,結對子、配指導教師、聽課、觀摩優質課、座談、研討、評課、課堂教學錄像、模擬教學、每月一次匯報課、寫教學反思、與學生和老教師交流、參加教研和科研活動、撰寫論文、下企業參觀學習、頂崗實習、在職進修等。將內容和形式有效地結合起來,構建完整的培養體系,是培養新教師教學能力的最佳途徑和策略。
3.3 優化校本培訓和校企合作,有效提升新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實踐技能
加強入職培訓,研究專業的教學特點,遵循“引進來,送出去”的原則,讓教師接受各級各類的學習和實訓;充分利用校本培訓最直接、易操作、效率高的優勢,側重新教師的“聽”(聽課、聽講座)、“說”(說課、評課、演講)、“讀”(讀書)、“寫”(寫教學設計、寫讀書筆記、寫教學反思、寫論文)、“研”(教研、科研)、“練”(提煉、實踐、動手、演示)幾方面的培訓;送教師到企業頂崗實習,進行專業實操訓練。
3.4 建立新教師培養的有效機制
新教師培養是一個系統的育人工程,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是主客雙方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觀上教師要積極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和能力,客觀上學校必須建立一個培養機制,讓新教師在學校的統一指導下提高水平。
3.4.1 建立和完善“五制”機制
新教師的培養需要學校各個部門負責人的呵護和指導。從校長到教研室到教學管理部門對新教師的培養各負其職。即建立校長責任制、師資專干班主任制、名師引領制、教學導師制、實操師傅制的培養制度,有計劃、有措施、有檢查、有反饋、有評價,全方位培養新教師的教學能力。
3.4.2 建立公平競爭的激勵機制
激勵是調動教師積極性的有效手段與途徑,競爭為新教師提供滿足各種需求的機會。公平競爭的激勵機制可以讓教師真正地感到“天生我才必有用”,他們會更加努力工作,發揮自己的最大能量展示自我。在對新教師個人激勵的同時,更應注重對教師群體的激勵。開展比學趕幫超的教學活動,多表揚,多肯定新教師的成績,如評選優秀教師、教學新秀、教學能手等;開展多種教學比賽活動,如說課比賽、演講比賽、板書設計比賽等;鼓勵新教師參加教科研、培訓學習、撰寫論文等;新教師置身于一個團結協作、和諧相處的環境中,會感到一種“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壓力,同時會產生一種成就感和幸福感,能注重自身素質的和專業水平的提高,教學能力會快速提升。
3.4.3 完善教學能力評價制度
教學評價是一個外部的因素,是新教師成長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目的是促進教師學會反思,認清自身存在的問題,幫助新教師提高業務水平,逐步確立工作目標。要摒棄傳統的評價觀,把教師評價與教師專業發展緊密聯系起來。教師評價要以發展教師、幫助教師、激勵教師、服務教師為目的。在每一個培養周期結束時,設計教學能力評價表,由“五制”負責人和學生分別給新教師作出公平、公正、客觀的評價,量化教學能力的水平。
4 結語
新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是要求教師能夠全面完善自我和發展自我的過程,是學校師資建設的重要內容。教學能力作為教師最基本的最核心的能力,隨著職業教育的新要求將會越來越高。培養新教師教學能力的策略也會越來越有效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黃鄭.中職教師教育比較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10.
[2] 徐靚.廣西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培訓效能研究[D].廣西大學,2012.
[3] 金臺政.“以學校為中心”教師在職培訓模式的構建[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5(1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