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當前各方提出的種種問題與挑戰,文言文教學該如何應對?本文擬通過文獻綜述和探索研究等方式,總結目前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探求對今后文言文教學的可操作性策略。
關鍵詞:文言文 教學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b)-0093-02
教材、教師、學生是教學中的三個主體,這三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緊密相連,筆者主要選取了這三個角度來敘述和分析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1 教材
教材存在的三大問題,首先有待于教材本身的修訂與改進,其次要靠教師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智慧來解決。
在教材的編寫方面,栗洪武(2011)[1]在探討民國初年由學堂向學校嬗變過程中傳統文化的斷層問題時,提出了在現有的課程中增加一些關于中國歷史文化的經典課程的補救方法,比如從小學開始教兒童誦讀啟蒙經典,注重兒童良好的行為和習慣的養成,到中學和大學學習部分經學課程,形成年輕人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童志斌(2009)[2]更是大膽地建議應“不囿于現實因素,專門編寫文言課本甚至單獨設置文言閱讀課程”。
在教材的銜接方面,黃三榮(2010)[3]提出,要想解決好小初高中的銜接問題,語文教材要做到文言低齡化、加大文言比重、選材內容彰顯文言知識、開發校本課程與教材擴展經典教育。誠如張志公先生[4]在《傳統語文教育初探》中所說:“要是小學早一點——比如三、四年級,念過一些經過仔細斟酌、嚴格編選的類似《蒙求》之類的文言文,也許五、六年級就能念點短而淺的文言文,這樣到了中學就可以不花過多的時間而能達到預期的目的了”。
關于教師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智慧,我們放在下文針對教師教學問題提出的策略中詳談。
2 教師
針對文言文教學“有言無文”和“有文無言”兩極分化的現象,筆者認為教師應從以下四點原則入手,改進教學方法。
(1)合理運用教材,補充相關材料。
面對教材內容上的偏誤和編寫上的不足等問題,教師不能被動地被教材牽著走,而是要能動地選擇教學內容,靈活地調整教學方法。比如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然后得出他們認為合理的結論。具體的流程可以是:課堂上進行批判性閱讀,學生提出質疑并討論交流,將其中有價值且仍存爭議的問題交給感興趣且有余力的學生組成的興趣小組做進一步的探究,然后再回到課堂,由興趣小組成員匯報探究過程與初步結論,其他學生進行觀察學習并參與討論,教師全程予以及時的支持和糾正。
對于初高中銜接不暢的問題,教師也應當有所作為,而不能坐等課程標準或教材的改變。正如黃三榮(2010)[3]所說,語文教師應具備整體觀念,樹立大語文觀,“關注相鄰學段的文言要求,主動學習相鄰階段的教材并閱讀相配套的教材”,除此之外,筆者認為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初中階段加強課外閱讀,培養語感和興趣,為高中階段打好基礎。
(2)找準教學定位,激發學習興趣。
進行文言文教學之前,教師首先應對文言文教學的內核有所了解,即弄明白文言文教學的價值取向何在。將課標在這方面的要求用四個字概括,就是傳承文化。而無論是工具論一統天下時的唯言獨尊,還是當下人文性凸顯的以文代言,都忽視了經典文本中“言”與“文”的相融相生和不可分割性,二者不可偏廢其一。程永超(2011)[5]將尋求兩極間平衡的方法概括為要“在解讀文言經典的過程中,通過欣賞‘言’之精確而智慧的組合,來領略漢文字的語言魅力;通過感悟‘文’所賦予文化意蘊的深層內涵,來傳承中華文化的精髓”。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文言文的語言美和意蘊美,真正在精神層面和知識層面都有所收獲,從而達到素質與應試的雙贏。
(3)教學由淺入深,準確把握學情。
由于文言文具有不同于白話文的特殊性,教師在教學中更容易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對學情把握不準,是導致教學走向兩個極端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極端的教學模式,又反過來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筆者在《文言文教學實錄》一書中,看到了劉鳳玲老師對扭轉這種局面做出的有益嘗試。她十分強調要讓學生主動參加到文言文的教學情境中,講《曹劌論戰》,她讓學生當將軍,讓學生到古戰場去“實踐”一番,拉近了學生和曹劌的距離;將《醉翁亭記》,她讓學生通過給太守打分,體驗作者的醉翁之意,等等。
(4)鼓勵自主閱讀,重視含英咀華。
錢夢龍老師在《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中指出,教材中幾乎沒有過于簡古難讀的文章,建議教師樹立“文言文中的古代書面語,對本國學生來說,也是一種母語,而不是外國語”[6]的觀念,盡量放手讓學生自己閱讀。筆者認為這確實是文言文教學改進的關鍵點之一。現代漢語是對古代漢語的繼承和發展,二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學生學習文言文時雖然會在語言上遇到一些障礙,但絕不會像學外語那樣從零開始。因此,教師若用教外語的心態來教學生,必然會導致課堂的低效與枯燥。而教師如果把閱讀的自主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獨立閱讀,就能一箭雙雕:一方面鍛煉其自主閱讀的能力,鞏固其文言知識,加深其對課文內容和情感的理解;另一方面使學生體會到閱讀的成就感,從而提升其閱讀文言文的興趣。程永超(2011)[5]探索出的粗讀、細讀、研讀三部曲,鐘春曉(2006)[7]提出的創設民主教學環境、鼓勵學生合作質疑探究等等,都是保護學生閱讀自主性的有益嘗試。當今的很多研究者和一線教師也越來越重視含英咀華在文言文教學中的作用,比如黃翠梅[8]所做的文言文朗讀教學探究,肖家蕓[9]著力于記誦積累、著眼于浸潤承傳的教學實踐,等等。
3 學生
(1)轉變學習態度。
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方面受教師教學方法、考試評價方式等因素的影響,但歸根結底還是取決于其主觀認識。有些學生不喜歡文言文,是因為沒有認識到文言文的重要性以及學習文言文對其個人的重要意義,有些則是因為覺得文言文太難、怕學不好而放棄。
對以前者,張中行先生[10]有這樣的一段話:“接受文化遺產的事相當模棱,怎么樣算已經接受了,接受了多少,都不是尺丈升斗可以量出來的。吸收表達方法以充實現代語也是這樣,多少,好壞,不容易說清楚。但我們總當承認,讀多了,理解了,心理確是多了些什么,有時候這多的什么還會成為至少是加入社會生活的力量”,雖只有寥寥數語,但不乏當頭棒喝、醍醐灌頂之效。
而對于后者,則更要施以有針對性的引導。筆者曾在一次有關文言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的課堂展示上,將展示的標題定為“那些年,我們一起學的文言文”,改編自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兒》。這樣“糟改”,不僅是因為筆者回憶并結合了自己初高中學習文言文的經歷來談這個話題,也因為在筆者看來,文言文在某種程度上確實與近乎完美的女孩兒有幾分相似,美好莊重,也因此難免有些復雜與矜持;而文言文之于學生,也正如女孩兒之于不甚成熟的男孩兒——她的秀外慧中令人仰慕,卻也因此讓不夠自信的仰慕者以為她在可望不可即的遠方。由此產生的畏難心理影響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動力和積極性,而主觀上的怠惰帶來的習得性無助感又會反過來拉大學生與文言文的心理距離,形成又一個惡性循環。因此,我們應當幫助學生轉變這種思想:正如最終只有一個人能娶到那個女孩兒一樣,不必、也不能指望所有人都喜好并且精通文言文。作為普通的學習者,無論是在傳統文化、文學素養還是語言知識方面,學生只要能盡自己所能從中有所收獲和提升,就算是不辜負所學的文言文和自己的努力。學生放下了心理負擔,帶著輕松愉悅的心情品讀文章,就更容易建立起自信,這種自信又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從而扭轉此前的惡性循環。
(2)調整學習方法。
有了良好的學習態度,還要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達到事半功倍、學為己用的效果。葉圣陶先生在指出文言文教學走兩個極端的弊病之后,強調學生學習文言文時惟有將討究與吟誦并重,于吟誦中體會和感悟文章的內容和理法并將其化為自己的東西,才能全而不偏。也就是說,學生只有將自己的生命體驗與文章的內在情味相結合,將自己的閱讀經驗和文章的外在語言相銜接,保證誦讀的質和量,才能建構屬于自己的文言文閱讀語感、思維和習慣。此外,還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運用其他一些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比如王長富(2011)[11]提倡的“逆譯法”、黃方芳(2010)[12]認知心理學角度提出的知識分類學習法、林青(2010)[13]總結的文言文研究性閱讀模式等。
參考文獻
[1] 栗洪武.民國初年由學堂向學校嬗變過程中傳統文化的斷層及其補救[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2):83-89,96.
[2] 童志斌.不同版本高中語文新課標教材文言文編排的比較思考[J].語文學習,2009(4):12-16.
[3] 黃三榮.淺議初高中文言文教學的銜接[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0(2):13-15.
[4] 張志公.語文教學論集[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1.
[5] 程永超.將文言文教學進行到底——淺談如何走出文言文教學困境[J].基礎教育研究,2011(1):32-33,36.
[6] 錢夢龍.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J].中學語文教學,1997(4):25-27.
[7] 鐘春曉.試談文言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6(10):43-44.
[8] 黃翠梅.文言文朗讀教學探究[J].中學教學參考,2009(28):20-21.
[9] 肖家蕓.著力于記誦積累、著眼于浸潤承傳——初中文言文單元的閱讀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2005(11).
[10] 張中行.張中行作品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11] 王長富.“逆譯法”在文言文教學中的應用[J].語文教學之友,2011(4):15-17.
[12] 黃方芳,龐維國.知識分類學習論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教育科學,2010(18):13-15,33.
[13] 林青.芻議高中文言文研究性閱讀模式[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0(7):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