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分析案例化教學法(CBS)應用于消化內科教學的效果。方法 在我校隨機選出2012年9月—2013年1月消化內科的學生80人,將40名學號為單數的學生歸入實驗組,用案例化教學法進行教學;將40名學號為雙數的學生歸入對照組,用傳統教學法進行教學;分析兩組學生對案例教學的看法及對教學案例的掌握程度;結果 認為案例教學法教學效果更好的學生占93.33%,兩組學生成績差異顯著,實驗組學生成績要優于對照組,經計算P<0.05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
關鍵詞:案例化教學法 消化內科教學 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b)-0097-02
案例化教學法(CBS),簡而言之就是一種將案例結合于課程教學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的主要教學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與思維發散能力。消化內科的醫學知識具有邏輯推理性強、涉及醫藥知識廣泛等特點,消化內科課堂教學內容除了基本醫學理論之外,還包括臨床診斷、救治、檢查等實際操作教學[1]。
治療實例是消化內科課程的珍貴教學資源,要想提高消化內科課程教學效果應該將治療實例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實現案例化教學方法。案例化教學方法能對多種治療實例進行模擬,為消化內科的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讓學生在模擬實例中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探究分析,這樣不但可以鞏固所學的醫學知識,還可以提高臨床實踐能力,因此,案例化教學方法有利于提高消化內科課程教學效果,是良好的輔教手法[2]。為分析案例化教學法應用于消化內科教學的實際效果,從本校選出2012年9月—2013年1月消化內科的學生80人進行隨機分組,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實驗組用案例化教學法進行教學,對對照組用傳統教學法進行教學,并分析學生學習效果和考試成績,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本校消化內科2012年9月—2013年1月的學生中隨機選出80人,按學號單雙數進行分組,學號為單數的40名學生分成實驗組,其中包括男生28人,女生有22人,通過案例化教學法對實驗組進行教學;學號為雙數的40名學生分成對照組,其中包括男生27人,女生有23人,通過傳統教學法對該組進行教學;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的考試成績、性別等情況接近,組間差距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1.2 教學方法
1.2.1 傳統教學法
用傳統教學方法給對照組的學生進行授課,授課程序按消化內科教學大綱進行。
1.2.2 案例化教學法
用案例化教學法給實驗組的學生進行授課,將醫學實例和治療案例與消化內科課堂教學相結合[3]。教師給學生解釋某種病癥時,可有意識地引入一些治療案例。如講授消化內科疾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可舉具體的病例:某男性患者,35歲,有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病史,飲酒后突發上腹痛2 h,中上腹肌緊張、壓痛、反跳痛明顯,叩診肝濁音界消失,腹部X光片顯示膈下有游離氣體。等學生大致讀過案例后,教師再對學生進行指導,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通過瀏覽案例從中尋找問題,帶著探究問題答案的興趣來聆聽教師講課,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當教師給學生講述案例時,可以讓學生開展討論,鼓勵學生積極提問,教師要認真傾聽學生的問題,并幫助學生尋找答案,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程度[4]。
此外,教師在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后,要檢驗學生對知識點和案例分析的掌握程度,教師可以把另一份疾病案例資料分發給學生,讓學生運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來分析案例,并將診斷結果做成報告上交給教師,教師在評定學生成績時可以將學生案例分析的成績納入考試成績中。通過案例化教學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還可以幫助學生強化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將他們對病癥的認識從感性升華到理性。
1.3 教學效果評定方法
1.3.1 問卷調查
通過分發問卷的方法來調查實驗組40名學生對案例化教學方法的評價,問卷的具體問題包括:(1)案例化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是否優于傳統教學法;(2)相對傳統教學方法而言,接受案例化教學是否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課堂知識。
1.3.2 評定成績
分析學生在接受案例化教學后的期中成績、期末成績和平時成績。
1.3.3 學生學習效果評分
評定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具體參考數據是學生的期末成績。運用同一個醫療病例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考核,考核采用5分制。1分:對案例具有淺層了解,無法分析出病癥的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法;2分:大體了解案例情況,能分析出正確的診斷情況,但無法得出治療方法;3分:不但了解案例情況,基本掌握了病史關鍵,還能準確分析案例并進行診斷,但無法得出診治方法;4分:能熟練分析案例、迅速診斷出結果,并且懂得治療方法,但醫囑書寫有缺漏;5分:診病明確,能快速確定治療方法,醫囑書寫無缺漏。
1.4 統計學計算分析
運用SPSS 15.0統計學軟件計算分析實驗組與對照組成績數據,計量數據以±s代表,用t來驗證,x2表示檢驗率,經計算P<0.05,兩組數據比較差異明顯,存在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學生對案例教學法的評價
采用問卷調查方法收集學生對案例化教學的評價,本次筆者共發出80張問卷,并全數收回。根據問卷收集到的數據顯示,認為采用案例化教學模式比用傳統教學模式更好的學生有93.33%,認為采用案例化教學法講解知識更容易理解的學生有96.67%,認為案例化教學容易接受的學生有95%。
2.2 兩組學生期中、期末考試成績及平時成績比較
把實驗組和對照組80名學生的期中考試、期末考試和平時分數進行比較分析,計算數據結果指出:實驗組的期末測試平均分數是88.6±8.3分,期中測試平均分數是89.3±9.2分,平時測試平均分數是91.4±5.8分,實驗組的期末、期中和平時測試分數都高于對照組。
2.3 學生案例掌握情況評分
分別評測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在診治病例、分辨癥狀、分析病史以及擬定治療方法四個方面的能力,評測數據結果指出,實驗組學生在四個方面的評分都比對照組要高,經統計學方法計算P<0.05組建數據對比差別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詳細數據見表1。
3 討論
根據上述分析,案例化教學方法運用于醫藥學授課效果顯著。要想提高醫科學生的診斷能力、病理分析能力,必須將實際病例與醫理講解相結合進行授課。尤其是在對消化內科知識進行講解時,將治療案例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對病癥的分析鑒別能力。在實際臨床診治中,不存在兩起完全一樣的病癥案例,學生將來正式從醫后將會面臨各種各樣的病癥情況。所以在課堂教學中,不但要將醫學知識傳授給學生,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尤其是要提高學生獨立分析、診斷病情的能力。
就實際教學情況看,在消化內科教學中采用案例化教學方法可以提高課堂授課效果。采用案例化教學方法對實驗組學生進行教學,采用傳統法給對照組的學生進行教學,認同案例化教學法教學效果更佳的學生有93.33%,認同案例教學提高知識點掌握程度的學生有96.67%,認同案例化教學方法授課更容易理解的學生有95%。就兩組學生的分數對比情況來看,實驗組的期末、期中和平時測試分數均優于對照組,在診治病例、分辨癥狀、分析病史以及擬定治療方法四個方面實驗組學生的評分也優于對照組,局統計學方法計算P<0.05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
依照上面的研究,筆者總結出案例化教學模式具有以下幾點特征:
(1)教師在對課堂只是進行講述時,將與教學內容相配合的治療案例融入課堂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加強師生互動,提高教學方案的科學性,營造教學相長、師生互助的良好課堂氛圍。教師在講課之前先把醫療病例資料分發給學生,給予學生足夠的瀏覽材料時間和互相交流時間,加上教師從旁引導指點幫助學生自行發現問題,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合作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在交流資料病例時,學生不但可以盡情發表自己的看法,還可以傾聽別人的看法,相互之間取長補短,在討論中探究出最好的治療方法。
(2)運用案例化教學方法能夠將醫學理論與實際臨床治療有機結合,在消化內科的課堂教學中通過病例進行醫理講解,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學習,讓學生自行分析病例資料,通過討論分析可以提高學生診治病例、分辨癥狀、分析病史以及擬定治療方法的能力,讓學生通過課堂醫療案例模擬培養臨床治療思維。
(3)通過案例化教學方法進行課堂教學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進而培養起學習興趣,學生在分析了醫療實例后對實際臨床治療的積極性很高,希望能盡快投入到醫生救治工作,運用自己的醫學知識、發揮自己的醫療能力,救死扶傷貢獻社會。采用案例化教學方法教學,可以給予學生展現才能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分析案例一展所長、盡情發表自己的想法,把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與生動的病例相結合,幫助學生培養學習興趣,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浩,楊仕明,趙晶京.采用多樣化教學提高內科見習質量[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0(3):12-15.
[2]梁宏軍,吳多芬,李曉輝,等.以問題為基礎教學模式在內外科學消化系統疾病整合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1(3):5-7.
[3]賓文凱,鄧立普,周克兵,等.案例教學法在急診實習帶教中的應用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2(4):101-103.
[4]劉華,周小蘭,宋梅,等.淺談案例教學法的作用及實施[J].衛生職業教育,2011(16):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