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研能力是研究生所應具備的基本能力,也是研究生和本科生的重要區別。科研能力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的標準,科研能力的培養也一直是研究生教育和培養中的重頭戲。碩士研究生教育作為整個研究生教育鏈的初級階段,更加強調對學生科研能力和擔負專門技術工作、解決工程技術問題能力的培養。而我國碩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有待于提高。本文圍繞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及原因,從學校、導師、學生三方面論述了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的一些對策。
關鍵詞:碩士 研究生 科研能力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b)-0142-02
1 當前我國碩士研究生科學研究能力不足的現狀
自1999年開始,我國高校連續大規模擴招,啟動了高等教育大眾化工程。與之相伴的,研究生招生規模也隨之擴大。2013年,全國各高等學校、科研機構、黨校共招收研究生60.8萬人,比2012年增加了約2.35萬人,總量擴招約4.04%。全國研究生招生規模在過去10年翻了一番,早期是經濟發展的需要,現在更成為緩解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的一種手段。研究生數量龐大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然而,在大規模擴招下研究生的質量卻逐年下滑。不管是學校還是用人單位,對碩士研究生的評價都不高。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的通識教育,更看重對其學科范圍內某些問題的科學研究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這恰恰是當前我國碩士研究生最薄弱的環節。
清華大學“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和發展狀況”課題組在2006~2007年展開了三次大規模地研究生教育質量調查,調查范圍涉及全國9所高校、41家研究生用人單位,調查對象包括研究生本人、碩士導師、學校管理人員和社會用人單位共3000余人次,統計得出:53%的導師、51%的碩士生、47%的管理人員以及68%的用人單位認為碩士生的創新能力“一般”和“差”。
我國研究生科學研究能力的不足,不僅體現在研究生教育各個主體的主觀評價,一些客觀的指標更能說明這一點。論文是反映一位研究者尤其是在校學生科學研究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的最好載體。北京大學教育學院2011年“首都高校學生發展調查數據”對人文社科類、理工類、農醫類專業共10000余樣本調查,得出研究生讀研期間產生學術成果的比例十分低:在SSCV/AHCI國際期刊、SCI、全國性學術會議上發表或提交論文的比例分別為2%、8%和10%。就中文期刊發表過文章的比例也不過16%。
面對目前我國碩士研究生所存在的科學研究能力能力不足問題,要積極地尋找其產生根源,并采用合理措施促使我國碩士研究生科學研究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提升我國高等教育水平。
2 導致我國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不足的原因
碩士研究生科學研究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既涉及到教育部門的管理機制,又涉及到導師的管理方式,以及學生自身的情況。
2.1 碩士研究生的管理機制存在缺陷
我國目前碩士研究生從招生到管理制度且存在一些不利于培養研究生科學研究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的因素。
第一,選拔機制。目前我國研究生選拔機制分免試保送生和統考生兩種。不管是哪種方式,都看重的是對已有的書本知識的記憶和考試成績。不同的是,保送生憑借大學三年的平均成績,而統考生憑借每年一月份舉辦的國家碩士研究生統一招生考試。中國農業大學社會學系為例,2013屆招收保送生和統考生各4名共8名學生。全國統一考試共有英語、政治、社會學方法和社會學理論共4科目,社會學方法和社會學理論兩門專業課皆給出了兩三本參考書目,所考試題基本在書目范圍內。保送生和統考生都要參加面試,面試的題目也很少有發揮的空間,問的大多是社會學名著的觀點。不管是筆試還是面試,都注重基礎理論和知識的考查,很少有反映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測試題。因此,大部分本科生都是靠死記硬背來應試,甚至專攻與考研相關的課程,應付其他課程。雖然入學成績較高,但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不強。
第二,考核機制。我國高等教育實施的“嚴進寬出”體制,缺乏淘汰競爭機制的制度不能保證學生的培養質量。碩士研究生生一旦被高校錄取,一般只要選修規定的學分,上完所學課程且考核合格,完成學位論文通過答辯,即可獲得研究生學位。即使有和國外高等教育同樣的中期考核制度,也只是形式而已。在某種程度上,學院跟研究生導師將對碩士的嚴格管理、拿不到學位證看作是“麻煩”或“丟面子”的事情,主觀上也同意采取寬松的學位授予機制。雖然很多學校對碩士研究生畢業有發表學術文章的硬性規定,但是對于文章的質量沒有明確要求。既沒有對發表雜志核心與非核心的要求,也沒有第一、第二作者的區分。還有相當一部分學校,碩士學位連發文章的硬性規定也沒有。“嚴進寬出”的政策導向嚴重導致了碩士研究生對科學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忽視,不重視學位論文的創新點,也不去關注所研究領域學科面臨的問題和挑戰,這樣不利于激發研究生的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制約了其科學研究能力的發展。[3]
2.2 實行導師負責制的負面影響
我國研究生教育普遍實施導師負責制,這一制度有著積極的作用,同時也存在一些負面影響。導師負責制加強了學生對導師的依附性,尤其是有些高校實施的由導師負擔學生的學費和生活費更是如此。在信息高速發達、工作節奏加快的今天,碩士研究生導師尤其是一些知名教授其社會兼職十分繁多,不僅要申報多個課題,還要參加眾多學術與非學術會議。精力有限,很難有時間或心情去指導學生的科學研究或培養其創新能力,更可能是當作廉價的勞動力,幫助導師從事課題,撰寫課題報告。還有一部分碩士研究生承擔了導師會計和秘書的職責,負責項目的報賬和整理導師在各個會議上的發言。導師負責制讓碩士研究生對老師的安排沒有商榷的余地,一方面能否拿到順利完成畢業論文拿到學位需要導師的支持,另一方面兩年的學費和生活費都是導師來支出。整天忙于報銷或是撰寫項目報告的碩士研究生很難提升自己的科學研究能力。
2.3 社會、研究生管理機制給碩士研究生帶來的壓力
從2009年開始,我國每年畢業的碩士研究生為40萬余人,而每年博士研究生的招收規模為6萬余人,也就是說相當于百分之八十多的近30萬碩士研究生畢業之后不能繼續深造而是選擇就業。近年來我國就業形勢嚴峻,高校及科研單位對人才引進也相應提高標準,多數要求博士學歷。因此,相當一部分碩士研究生畢業之后要進入企業或政府、事業單位工作,不從事與科學研究相關的工作。此外,部分研究生讀研的動機也不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或技術創新水平,只是為了獲得一張學歷證書,使自己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在社會上研究的就業形勢下,再加上我國目前大部分高校實施兩年培養制,碩士研究生很難定下心來,集中精力放在科研上。
3 加強碩士研究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的具體建議
3.1 研究生選撥偏向考察研究潛力和創新思維
在現有的研究生招生、選撥制度中增加考察學生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能力的機制。如果國家統考即初試重視基礎理論和知識積累的考察,那么復試時應該偏向于考察考生的科學研究潛力和創新性思維,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測試,減少高分低能學生的錄取成功率。
3.2 引進淘汰機制,建立研究生質量考核體系
充分重視期中考核制度,引進淘汰機制,建立起良好的研究生質量考核體系。在碩士研究生第一年結束時,考察其入學一年來所做的科學研究成果和其中蘊含的技術創新量,對于沒有任何科學研究成果的碩士研究生可以給予警告甚至直接淘汰。
碩士研究生有專業碩士和學術碩士兩種類型,我們可以建立起互通機制,對于部分科學研究能力較強的專業碩士可以轉為攻讀學術碩士,同樣,對于那些科學研究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較差的學術碩士可以轉為實踐性強的專業學位。
評價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不能僅從形式或表面現象出發,簡單地計算發表文章數量,考核應更側重于科學研究能力和創新思維。
3.3 完善導師責任制
在導師責任制的研究生培養體制狀況下,碩士研究生導師的綜合能力直接影響了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的培養。導師的業務水平和指導能力直接制約研究生的科學研究水平、論文質量和研究生的發展方向。因此,必須重視研究生導師隊伍的建設,提高碩士研究生導師的水平,也應該建立一個碩士研究生導師的競爭淘汰機制。
此外,像有些省部級高校由于科研經費充足完全取消了碩士研究生獎學金制度,全部轉為導師支付學生的學費及生活費某些程度上也不利于學生科學研究能力和技術創新的能力的培養。設立一定額度的獎學金,可以減少學生對導師的“經濟”依附,有選擇性的從事自己感興趣的科學研究領域。
總之,碩士研究生科學研究能力提升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直接關系到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和社會發展。我國的高等學校應當自身實際出發,努力探索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袁本濤,延建林.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質量調查的結果[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9(2):12-20,188.
[2]朱紅,李文利.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現狀及其影響機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74-82.
[3]李小昱,王為.對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100-103.
[4]查振高.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系統分析及對策[J].煤炭高等教育,2010(6):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