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境化教學是根據情境化認知理論進行教學設計。有效的情境教學設計要素包括:全面客觀分析學生現狀;認真分析教材,設計教學活動;優化教學環境等。有效實施情景教學法的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情境教學設計要緊貼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中專語文 情境教學法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b)-0205-02
1 情景教學法的理論基礎
情境化認知理論是情景化教學的理論基礎。情景化認知理論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充分考慮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形成了情景化認知理論的知識觀、學習觀和教學觀。情境認知理論的知識觀,認為知識是與文化情境密切相關的,知識的展示不能夠獨立與它所處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的建構依賴于教學情境的設置,通過情境的創設知識才能得以傳播。同時,知識不是客觀的,知識是一種心理表征,是與學習者的情感體驗、認知圖式密切相關的一種關系活動,知識的學習不是一種事實知識的記憶,而是在情境中加以運用的工具,即知識的本質是一種工具。情境認知的學習觀,認為學習是以生活情境為基礎,已解決問題為目的展開的。知識的本質是一種工具,學習者的學習固然需要對工具本身進行充分的認識,但是更為重要的是對工具使用情境的認識。該理論反對傳統的去情景化知識的機械學習,認為這種與真實任務和真實情境相脫離的知識,會引起學習的無效性,學習者只具備對知識的再現能力,卻失去了知識的創造和應用能力。該理論指出,學習本身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是學生在情境中通過合作協商建構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生對知識適用體系的一個適應過程。情感認知的教學觀,指出教學的目的不是培養出色的記憶者,而是訓練學生的思考和問題解決技能。這就要求,教學的開展必須與有效的教學情境相結合,通過情境的設置,建構知識和真實生活聯系的橋梁。情景化教學觀認為,教師只是在學生學習遇到瓶頸的時候,提供指導,或者說建構支架,然后撤去支架,讓學生在情境中自主學習。
2 情景化教學的適用性分析
情境化教學指的是根據情境化認知理論來進行教學設計,該理論指出,知識的本質是一種工具,學習不僅是對知識本身的認識,而且包括對知識使用規則和體系的認識,而這樣的認識是依托于教學情境的。教學情境設置的有效性關系著學生學習的有效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為基礎的情境,并以此支撐教學的過程就稱為情景化教學。
中專學生的年齡是與普通高中學生一致,但是語文水平較之后者卻呈現出明顯的弱勢,很多進入中專院校的學生連一份規范的總結或者思想匯報都不會寫,要發揮創造性的板報設計大多數學生表示無從下手。這些學生中關于語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都存在較大的問題,關于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掌握的不夠牢固,但是中專學校不同于普通高中的一個本質特點是中專學校的實踐性特征,具體到語文學科就是注重發展中專學生使用語言的能力,能夠利用語文知識進行工作的能力,因此,知識基礎差與知識高水平要求的矛盾就成為目前中專語文教學的瓶頸。
情景化理論指出,知識的靈活應用不僅需要對知識工具本身形成動態的認識,而且要對知識使用的情境和規則進行認識。而在情景化指導下的情景教學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教學方法,一方面通過教學情境的設置,可以將教學內容的難度較低。情景的設置將語文放在文化情境中進行理解,為學生課文內容的理解搭建了支架,其次學生在情境中的合作交流,使得句子內涵的分析更加透徹;另一方面,通過情景化的交流,學生對語文知識的使用體系和規則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學生也能夠從中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樂趣,逐漸突破語言應用的障礙。
3 有效情境教學設計的要素
3.1 對學生的分析
情景化教學反對知識的機械記憶,強調在知識和情境的融合中理解運用知識。學習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知識理解和運用學生結合已有知識和已有經驗的主動建構。因此,情景化教學的設置首先必須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分析我們的學生在知識學習前已經掌握的知識,與新知識密切聯系的舊知識,學生以建立對舊知識的認識對新知識理解可能造成的正負方面的影響;其次還要分析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學生的日常生活,考慮學生通過非正式學習的知識積累,對新知識的學習的影響。
3.2 對教材的分析
教材是新知識的呈現方式,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明確新課程的教學目標,包含的主要教學內容。對教材的分析要做到三點:第一,在對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分析的基礎上,分解課程目標,設定能夠衡量的課時教學目標;第二,明確新知識和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知識的差距,思考需要提供的支架;第三,根據教學內容對學生的分析,進行課堂教學情境的設置。通過對教材的分析,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情景化教學的情境設計包括故事、案例、表演等。
3.3 對教學環境的分析
教學環境包括學校所具備的硬件和軟件設施,包括多媒體、圖片、模式等硬件設施的配備情況,也包括課程教學案例、課程學習資源、教學圖書資料等軟件資料查詢的配備情況。同時,也包括對學生生活環境的分析,學生所學習學校班級的文化,學生所處城市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狀況以及學生的課外生活內容等,只有通過對學習環境的充分分析,才能夠真正了解學生非正式知識積累的情況,才能夠真正了解學生,明確新知識對于學習者的重點和難點是什么,也只有通過對教學環境的分析,才能夠設置與學習者更加接近、更加真實的教學情境。
4 在中專語文教學中有效實施情景教學法的策略
4.1 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情境教學
情境教學反對傳統的教師中心教學模式,強調突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情境教學。情境教學內容要從學生學角度進行設計,而反對以教師的教進行設計,情境活動的設計要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在活動中的參與度,而不是以問答的形式進行情境問答。同時,也反對新課程背景下的虛假情境教學,指的是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并未需要學生對新知識進行理解便能回答,直接引導學生年初正確答案,或以實現設計好的教案為標準,只重視情境活動中答案指向和教師預期一致的學生,對于持不同意見或者答案超出教師預期的答案不予理睬的虛假情境教學都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情境教學的起點是學生,包括學生的思維發展特征、認知發展特征、學生的基礎知識等,情境教學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積極主動建構,感知語文知識的魅力,掌握語言使用的情境和規則。
4.2 情境內容的設置要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
中專語文教學情境的設置要從學生已有的基礎知識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進行設置。具體而言,包括三點:第一,教學情境要與學生的基礎知識相關。語文情境的創設是為促進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這就要求情境的設置要與學生已有的語文知識相聯系。第二,教學情境要能夠激發學生的思考。教學情境的創設是搭建學生已有知識和通過學習所能實現目標的支架,也就是最近發展區,因此,情境的創設要高于學生的已有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愿望。語文教學情境的設置是為新知識和學生已有的知識搭建支架,通過構建熟悉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語文的語言和語言的使用規則和情境。在實踐中,一些教師以活躍課堂氣氛為目標,一節課設置多種形式的情境,這樣的情景教學達到了形式上的完美和教學的無效,也就是說,從形式上不無論是學生的參與度,還是課堂氣氛都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但是涉及到課堂內容的理解學生們則顯示出不知道或者不明確的態度。歸其原因,在這樣的虛假情境教學中,教師的問題即使學生沒有掌握課文內容也能夠回答教師的問題,或者教師的問題以暗示或明顯的提示告訴學生,使得學生的教學沒有集中在語文學習的內容,而只是對多彩教學形式的關注。第三,教學情境的設置沒有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而是以教師的個人偏好,教師認為有趣的地方便設置教學情境。
4.3 教學情境的設置要與學生產生情感共鳴
情境的設置重要的是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不是簡單的形式教育,在實踐中許多教師出現繞大圈導入新課,畫蛇添足等引不起學生興趣的情境教學。那么,什么樣的情境教學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那就是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貼近生活、趣味十足的情境。語言知識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點是,語言知識是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集合,語言的學習不僅需要學生在理論知識上的理解,而且需要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體會語言的美,體會語言的使用規則等隱性知識。情境教學的設計是教師根據課程目標進行教學內容的選取和設計,教學內容的選取要結合中專學生的發展特征,選擇與中專學生的生活學習密切相關的內容,通過聯系學生專業知識的內容促進學生學習的興趣。
4.4 在真實化的情境中促進語言知識的使用
中專教育不同于普通的高中教育,其突出特點是發展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實踐技能,通過的課外實踐,學生的理論知識得到了一定的豐富和充實,而應用技能的掌握還是需要理論和實踐的不斷結合,需要學生的不斷實踐。情景教學模式的第二點重點正是突出知識的實踐性,建立第二實踐課堂。現在的許多中職教育開展的校園文化活動、社會性實踐活動對中專語文實踐教學具有重要的見解意義。校園文化活動在目前的中專院校開展的形式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學校的廣播,學校語文專刊報紙,以學院為中心轉開的板報宣傳等,促進學生在實踐中結合一定的情境和對象切實使用語言知識的技能,其次學校組織的演講比賽、作文競選,促進學生掌握不同題材的語文表達。同時,社會舉行活動的企劃書等都是學生語文知識實踐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