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大眾化教育背景下以及價值多元化的社會轉型期,高職生的就業思想狀況影響著高職生能否順利就業以及就業質量的提升。分析高職生就業思想特點以及成因,充分發揮就業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作用,幫助高職生合理定位、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職院校 就業 思想現狀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b)-0220-02
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時期進入到“大眾化教育”時期,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競爭越來越激烈。2005年溫家寶同志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必須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著力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盡管教育部思政廳在【2009】1號文件明確界定了就業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但各高職院校就業思想教育的實施參差不齊,高職生的就業思想動態勢必影響著高職生能否順利就業以及就業質量的提升。加強高職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積極有效地解決高職生思想和就業過程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及時糾正高職生在求職擇業時思想和行為上出現的偏差,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和人生觀。
1 高職院校畢業生思想特點
為深入了解在校高職生的就業思想狀況,本課題組在廣泛查閱了相關研究文獻的基礎上,編制了“沙洲職業工學院畢業生思想狀況調查問卷”,在2010級、2011級學生中隨機發放問卷800份,回收問卷766份,回收率為95.8%。其中有效問卷739份,有效率為92.4%。
1.1 高職生的專業與學習情況
對所學專業的態度,36.3%的高職生選擇了喜歡自己的專業,42.7%的學生對專業態度一般。56.3%的學生希望最好從事與本專業相關的職業。45%的學生認為大學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提高綜合素質,23%的學生期望發展個性和創造力。影響求職的個人條件學生主要選擇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大學期間所得榮譽和獎勵、學生干部的經歷。調查顯示,高職生對自己所學專業滿意度不是很高,大部分高職生選擇了盡量從事與本專業相關的職業,認識到專業知識對自己將來就業的重要性。同時也表明高職生注重大學期間的各類實踐活動鍛煉,個體自我發展意識較強。
1.2 高職生的思想教育狀況
76%的學生認為大學的思想教育很有必要,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水平,但必須改變形式。18.7%的學生認為是走形式、沒有多少實際作用。當國家利益他人生命面臨危險時,56.3%的學生選擇了挺身而出見義勇為。這表明大部分高職生能充分認識到思想教育的必要性,但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相對滯后。現在的高職生都是90后,他們具有時代的鮮明特點,如個性張揚、崇尚個性自由、過于以自我為中心、相對功利化等特點。高職院校就業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應針對時代特點進行革新,必須更新傳統的教育觀念,改變原有的教育教學形式,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方可取得較好的思想教育效果。
1.3 高職生的擇業心理
面對擇業的準備情況,48.7%的學生選擇了有準備,但有31.7%的學生準備很不充分,甚至有12.7%的學生沒有這種概念。面臨畢業,58%的學生選擇了情緒有變化。擇業中碰到釘子,52.3%的學生會有挫折感,但不會退卻,僅有8.3%的學生選擇打退堂鼓。學生認為自己在校期間優先要加強的是實踐技能、社會活動能力、專業理論。 42%的學生認為不能違約,要注重大學生誠信觀念,但仍有24.3%選擇了可以違約或無所謂。這說明高職生面臨擇業時心理壓力較大,情緒變化顯著,挫折與憂慮交織,需加強高職生擇業心理疏導和輔導,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擇業心態,坦然面對擇業中的挫折。
1.4 高職生的就業觀念和就業意向
34.3%的學生已主動對自己做過職業生涯規劃,49%的學生考慮過職業規劃但未詳細做過,甚至有16.7%的學生從未想過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79.3%的學生月薪預期為1500~3000元左右,在求職時首要考慮的兩種因素是薪酬、興趣與愛好。學生的職業價值標準大部分學生選擇了能夠發揮個人才能和豐厚的經濟收入。對于擇業區域,40.3%的學生選擇了東南沿海等經濟發展地區,仍有34.3%的學生選擇了回到家鄉就業。關于求職方式,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到人才市場上去應聘、用人單位到學校招聘、網上求職。對高職院校的就業教育形式,53.7%的學生希望學院能經常性地開展就業指導和心理及求職技巧指導,請畢業生傳授成功就業經驗占25.7%。26.6%的學生會經常關注學院的就業網站,一般關注的占46.7%。這表明一部分高職生的就業態度還是積極向上的,就業意識和就業意愿較強,已初步有職業生涯發展意識,就業自我定位比較合理,就業觀念是積極、健康的,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高職生職業生涯意識還處于模糊期,主動關注就業形勢的意愿不是很強,折射出以經濟利益為導向的功利色彩,就業期望趨于利益化。
2 影響高職生就業思想的因素分析
2.1 社會轉型期價值多元化影響了高職生的價值取向
隨著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的不斷發展,價值觀作為精神文明的核心觀念,呈現出日益復雜的多元化。同時,由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育還不成熟,西方國家的各種思潮對高職生的價值取向產生了負面影響。在社會轉型期的價值選擇中,高職生更傾向于以時代的價值體系解決當下現實的價值問題。部分高職生在價值取向方面存在功利化、實用化的傾向,片面追求自我價值、個人利益,崇尚滿足自我需要和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導致自我就業期望值過高,從而忽略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有的高職生在擇業、就業和繼續深造等方面自我期待值偏高,不能將自我價值的實現與社會貢獻統一起來。相當一部分高職生熱衷于熱門行業、高薪、經濟發達地區等求職方向,忽視社會的實際需求與動態發展,導致高職生的擇業期望與社會實際需求錯位,尤其是一些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如紡織、機電等出現了用工荒的局面,也就是“有人沒事干、有事沒人干”的就業怪象。這種急功近利的價值取向使得部分高職生重物質輕精神,只注重眼前經濟利益,而不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和自我概念的發展。
2.2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與市場需求的矛盾
高職院校的學科專業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規模的擴張同步增長,沒有很好地考慮社會經濟、科技和產業結構發展以及人才市場的預期需要,高校學科專業結構、產業結構和社會需求矛盾突出[1],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直接導致培養出來的高職生與企業無法進行無縫對接,與社會需求失衡。很多高職院校因師資而開設課程的現象比較嚴重,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滯后,部分教師的教學模式仍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高職生作為教育的主體,高職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很難得以發揮,高職生的生產實踐技能的學習和訓練與企業實際需要的技能差距較大,高職院校與用人單位的無縫對接還只停留在理想狀態下。此外,高職生對職業的內涵和職業素質要求缺乏主動認識的意識,缺乏專業知識積累和分析能力[2]。
2.3 自我認知的缺失產生不良的就業心理
部分高職生在擇業過程中缺乏自我認知,不能根據自身實際和社會實際需求作出正確的擇業選擇,從而表現出一些不良心理。有的高職生盲目攀比,不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合理定位自己的擇業標準,造成“大事做不來,小事不愿做”;有的高職生盲目從眾,同學找啥工作他也找啥工作,擇業標準隨波逐流;有的高職生過于自卑,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缺乏勇氣和自信,而就業的受挫感又加重了他們的自卑心理;有的高職生產生消極悲觀心理,缺乏主動就業意識和開拓精神,尤其是看到自認為不如自己的同學找到稱心的職業,就怨天尤人,滋生不平衡心理,導致他們對前途感到迷茫和悲觀。
3 加強高職院校學生就業思想教育的途徑
3.1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為主線,引領高職生的價值取向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隨著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區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調整,高職生的擇業價值取向明顯呈現功利化的傾向。部分高職生在擇業過程中以自我為中心,出現就業材料弄虛作假、隨意違約或離職現象,甚至還有找不到心儀的工作干脆加入“啃老族”,體現出職業道德意識淡薄、職業素養缺失、缺乏愛崗敬業精神。因此,對高職生的就業思想教育一定要貫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這一主旋律,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通過多種宣傳陣地和渠道,注重教育形式和方法的因人而異,緊跟時代潮流,把握高職生脈搏,引導和教育高職生根據自身實際來確定自己的人生價值目標,實現個人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3.2 以職業發展理論為指導,引導高職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根據舒伯的職業發展理論,職業發展貫穿于人的一生,職業類型的選擇和生涯形態的建立是一個發展的、動態變化的過程。隨著大學生的年齡、教育、經驗及社會環境等因素的變化,他們的職業心理也會發生變化,而高職生的年齡正好處于職業生涯探索階段。部分高職生就業定位不準確、就業期望值較高,他們的自我概念比較模糊,自我認知存在偏差,尤其需要將職業發展理念融入到日常就業思想教育中。高職院校就業思想教育應通過社會調研、社會實踐、企業輪崗實習以及豐富多彩的職業類校園文化活動,結合當前時代發展特點幫助高職生建構健全的職業自我概念,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我、明確職業定位、調整就業期望值,確立與自己能力相適應的擇業目標,樹立職業生涯規劃理念和正確的就業觀,幫助他們找到適合高職生個體本身的職業發展道路。
3.3 加強創業教育,培養高職生創新精神和自主創業能力
通過創業帶動就業,如今各專家學者已達成共識,認識到創業是實現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有效途徑。創業教育除了可以緩解就業壓力、創造社會財富外,還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重要影響。目前各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以及創業活動的開展流于形式的較多,為創業大賽而大賽,為創業活動而活動,缺乏如何培育高職生創業的具體措施和實施辦法。各高職院校必須加快高職創業園區建設的步伐,探索企業孵化機制,給高職生提供一個真實、充滿機遇和挑戰的創業環境。通過高職創業園的有效實施與管理,理論聯系實踐,逐漸把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內化為高職生自己的自主創業意識,不斷提升高職生的創新精神和自主創業能力。
3.4 構建就業心理引導機制,提升高職生就業心理素質
大多數高職院校都設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大一期間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面向在校高職生定期開設心理咨詢或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對高職生進行心理疏導,重點針對大學生的適應性問題,而高職生的就業心理引導機制建設相對滯后。部分高職生在就業過程中呈現出的不良就業心理,如自卑感、消極悲觀等,不是通過一次就業心理輔導講座就可以解決問題的。這就有必要構建系統的就業心理引導機制,探索高職生的就業團體心理輔導,定期開展有針對性、系統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循序漸進地開展就業心理疏導教育,提升心理咨詢的影響力,從而促使高職生理性地認知理想與現實,正確對待求職挫折,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以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態適應社會。
3.5 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理念,提升高職生的自我教育
隨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念逐漸應用于我國教育理念中。自我教育是教育主體運用本真的意識對自我進行教育和約束,以滿足自身及社會需求的一種自我實現的活動[3]。自我教育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思想性與能動性的統一;二是情感性與目的性的統一;三是意識性與外化性的統一;四是自我努力與社會幫助的統一。在傳統教育中,教育者是知識的擁有者,受教育者只是被動的接受者,這種教育方式忽視了受教育者作為教育主體的獨立性和主動性。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注重人的可持續性發展,高職生真正從主體上把自我從知識的接受者轉變為知識的主導者。高職院校要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基礎,探究高職生自我教育提升的途徑,結合當前思想教育實際,營造良好的自我教育環境,有意識地培養高職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運用整體優化的思維方法和工作方法,極大地提高高職生的自我教育和全面發展的能力,促進高職生全面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廖海華,鄒燕矯.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大學生就業觀的誤區及引導[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8(4):122-124.
[2] 丁翠玲.基于就業問題分析的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4(3):91-93.
[3] 何一成,楊喆喆.論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提升[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8(4):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