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禮是一種美、禮是一種德、禮是一種善。人們常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商人有商德、醫生有醫德、教師有師德。播音主持人更應“知書達禮”且成為遵循道德法則和道德標準的楷模。屏幕上的言談舉止所表現出來的,是播音主持人的道德品質和文化修養,沒有內在的修養外在的形式就失去了根基。德輝動于內,只有內心樹立了德,行為才能合于理的禮。
關鍵詞:播音主持 道德規范 禮德修養
中圖分類號:G2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b)-0235-02
“涵泳心性,修身立德,則德輝動于內,文質彬彬之君子風范行諸于外”(《禮記》)。道德并不神秘,五四運動時期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在《答淮山逸民(道德)》中曾說:“無論人類進化到何種程度,但有二人以上的交際,當然發生道德問題”。古人云:“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們的新聞媒體在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承擔著重要的使命,被譽為黨、政府、人民的喉舌。
國際上,由于文化背景、信仰特別是語言表達不同,形式、思維、價值觀、目的性等存在較大差別,但人類文明卻是共同的主流。日本學者松平靖彥說:“禮儀本身包含了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應予遵守的道德和公德,人們只有不拘泥于表面的形式,真正使自己具備這種應有的道德觀念,正確的禮儀才得以確立。”禮儀的本質是道德,它所表現的是一種善良的人性,是一種高尚的人格,是一種規范的人倫。張頌大師在《關于傳者素質的思考》一文中指出,播音員主持人的倫理道德素質不應是“泛素質論”或“唯共性論”,而應更加重視倫理傳統與道德規范。
1 禮儀修養的道德本質
1.1 公共之善—— 正確導向,注重效果
我們國家新聞傳播所具有的輿論引導功能和它所擔負的輿論宣傳任務,決定了一切新聞媒介和廣大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傳播中必須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并力求導向的最佳效果。作為播音主持人需要具備很高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覺悟,要具有很好的思想道德修養,要有責任感和事業心要不斷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新聞工作的重要不是它改變了什么,而在于它提供新聞,擴大新聞事件的影響力,并向社會傳播“正能量”。
2011年10月28號深圳市寶安區發生了一起惡性案件。聯防隊員楊某手持鋼管、警棍闖進受害者家中,一通亂砸后,對女受害者進行長達一個小時的毒打和強奸。而受害者的丈夫躲在雜物間不敢出聲,直到一個多小時后才敢悄悄報警。這條新聞被報出后,受害者的家就被各路媒體、記者重重包圍,那個躲在雜物間不敢出聲的丈夫被某媒體稱為“中國最窩囊的丈夫”經常被一群記者“圍攻”,鏡頭里出現的都是他蹲在墻角痛哭流涕、女受害者精神時常嚎啕大哭、以及床下的一大攤血跡。更有某記者采訪時對受害者丈夫說:“你太懦弱了!”看到這里不禁要問:這樣的一條新聞,這樣的一種采訪,這些記者的導向是什么?想要達到什么輿論效果?為什么要把這樣一些鏡頭一遍遍的放大?不得不說這是這些記者本身的認知局限性導致輿論導向的偏差。因此,每一個新聞工作者的新聞工作活動當中表現出的道德狀況,不僅關系到輿論導向正確與否,還關系到整個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和道德水準的提高。
1.2 尊重之善—— 客觀公正,自卑尊人
第一,尊重客觀事實,按照唯物論的認識,在事實和新聞之間,是先有事實,而后才有新聞,事實是新聞的本源,是決定新聞存在的基礎,新聞只是事實的報道,是對客觀事物的描述和寫真。因此,確保新聞的真實、準確應是新聞工作者的基本道德規范。
第二,尊重被采訪者,“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無論我們的被訪者地位高低、財產多寡都應一視同仁。《新聞調查》是中央電視臺的深度調查類節目,節目提出“樹立平衡平等平靜的理念”,形成公正、文明、時尚的采訪風格。在一期節目中采訪的對象是殘疾人,主持人說了這樣一些話:“夫妻倆都干這個?”“那很辛苦,你要擔心他,她要擔心你”“對于你,對于你們這個群體,你們最希望從人們的目光中看到什么?”正是這種發自內心的平等理念和人文關懷,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使采訪和諧融洽。
1.3 處“事”之善—— 忠于職守,勤奮敬業
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人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就要扮演某種社會角色并達到所充當角色的要求。這些要求體現在道德、禮儀當中,要忠于職守,要有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要把國家和公眾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要時時、事事、處處考慮國家和公眾的利益,要努力做到在自己的工作崗位和業務環節上不出差錯,決不允許絲毫的馬虎大意,不負責任,更不應該把新聞工作作為謀取私利的手段。
著名記者范長江曾說過:“一個記者,如果能為一個偉大的理想而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鳳凰衛視記者閭丘露薇曾受到溫家寶總理的接待,被人們稱為“戰地玫瑰”。她是2003年伊拉克戰爭中唯一出現在巴格達市區進行現場報道的華人女記者;她是從戰火紛飛的前線直接趕往抗擊“非典”第一線進行SARS報道的女強人。他們對于新聞事業的摯愛和他們盡其全力為新聞事業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堪稱楷模。
1.4 為人之善—— 嚴于律己,以禮待人
“君子以德服人”,在新時期新階段,媒體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不僅要有高文憑、高水平,還要有好人品、好人緣。羅素說,他自己一生有三個追求:愛情、知識、關心人類的苦難。這后者,恰恰是很多人所缺失的。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的人,會得到社會的承認和贊許,并用自己的行為為社會創造一個良好的人際環境。一些主持人“自譽”為明星,不但在工作中擺架子、居高臨下,在生活中也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緋聞”頻出。為了虛榮心喪失自我,為了商業利益喪失的做人準則,不僅會助虐社會風氣日益敗壞,而且對廣大青少年的心智帶來不利影響。
一次央視白巖松接受記者的采訪,記者問他:“無論你承認不承認,你已經是一個明星,一個傳媒明星。如何在明星和記者之間擺正自己的位置?”白巖松答道:“有一位年輕人曾求救于一位大提琴家,‘我如何能成為一個優秀的大提琴家?’大提琴家回答說:‘你先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再成為一個優秀的音樂人,然后很自然地成為一個優秀大提琴家。’這對我們也一樣,先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再成為一個優秀的主持人。”德輝動于內,教育就應該注重道德的培養,一個人的品德有多高,他的人生留下的腳印就有多深。
2 加強禮儀修養的途徑
2.1 內外兼修
禮儀是由“禮”和“儀”兩字構成的。宋代理學家朱熹說:“禮者,理也”,即“禮”是規矩和準則。而“儀”則強調的是按程序進行的儀式。春秋時期政治家管仲說:“進退無儀,則政令不行,”意思是說,君主的舉動不合乎儀式,政策法令就不容易貫徹。同理,播音主持人無論在國人心中還是在外國人眼里,既是黨和國家的“喉舌”和“發言人”,又是黨和國家形象的“窗口”。這就要求不僅要具備過硬的政治、思想、業務素質,而且必須具備高雅的文明禮儀形象,才能擔負起黨和人民賦予我們的職責。然而現在卻有一些人不自覺的走入了“教條化”的誤區,把一些無謂的東西都“標準化”,比如怎么微笑,說是要露八顆牙,才符合標準。人的嘴有大有小、牙齒也有大有小,怎么能用“八顆牙”來統一呢?貴州電視臺某女主播面帶微笑播報某國家領導人逝事的新聞,這里的“微笑”又該作何理解呢?!
2.2 知書達禮
優秀的播音員、主持人、記者等媒體從業人員,應該是一專多能型人才,更應該是一個懂得文明禮儀的社會交際家。不同類型的節目要求主持人去學習和掌握不同領域的知識:新聞評論類節目主持人和時政記者,如果沒有一定的新聞敏感度,不了解大政方針政策,不善于和政界人事相處,怎能把正確的握輿論導向和黨的喉舌的作用;生活服務類節目主持人和記者,如果沒有豐富的生活閱歷和生活常識的話,試想,一個五谷不分的主持人如何主持好一檔有關農村生活的節目,一個不懂道路交通法規的主持人,又如何在節目中讓大家正確駕駛車輛,注意交通安全;綜藝娛樂類節目主持人和記者,如果沒有較強的藝術理解力和靈活幽默的語言功力,如何才能讓觀眾放松身心、陶冶情操、雅俗共賞。要想真正做好節目的基本功或者通俗地說“敲門磚”,就是社會閱歷和知書達禮。
2.3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最早由明代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提出。“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中華禮儀最顯著的特點是講究內外兼修,不僅要求言談舉止溫文爾雅、循規蹈矩,而且內心要有鮮明的德行。《禮記》中說:“德輝動于內,禮法諸于外”,德輝動于內的德,是言談舉止處處合于禮的原動力,也是禮之所以合于禮的根本原因。
總之,禮儀與道德的關系密不可分。亞里士多德說:“禮的本質是一種大善。”“禮”是內在的道德要求,“儀”是外在的表現形式。新聞工作者的行為關系到千家萬戶,與整個社會息息相關。屏幕上謙恭的態度、文明禮貌的語言、優雅得體的舉止所表現出來的,是播音主持人的內在文化修養、道德品質、精神氣質和思想境界等。沒有內在的修養,外在的形式就失去了根基。學習禮儀、規范道德修養,歸根到底就是學做人。唯有如此,才可傳遞正能量,弘揚真善,營造大美!
參考文獻
[1] 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件匯編(下冊)[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0.
[2] (日)松平靖彥.正確的禮儀轉引自胡銳主編現代禮儀教程[M].浙江大學出版社,1995.
[3] 張頌.播音主持藝術關于傳者素質的思考[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