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這是決策層對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最新定位,引起各方人士的強烈關注。
今年5月,“新常態”首次出現在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的表述之中,他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在戰術上要高度重視和防范各種風險,早作謀劃,未雨綢繆,及時采取應對措施,盡可能減少其負面影響。”
而近期,包括《人民日報》在內的多家官媒,對“新常態”進行連續的解讀和闡述。“新常態”究竟“新”在哪?“常”在哪?在此種背景下,又該開辟一條怎樣的發展路徑?
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民族證券研究院院長管清友對“新常態”的解讀頗有見地。他認為,結合中共中央提出的“三期(經濟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政策刺激政策消化期)疊加”,新常態的核心特征可以歸納為三點。
一是增長速度的新常態,即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換擋。二是結構調整的新常態,即從結構失衡到優化再平衡。三是宏觀政策的新常態,即保持政策定力,消化前期刺激政策,從總量寬松、粗放刺激轉向總量穩定、結構優化。
在此等語境下,“新常態”帶來的可能是整個宏觀調控模式、產業扶持、區域振興、企業發展等一系列的路徑變革。
比如,產業結構的新常態:由工業大國向服務業強國;質量結構的新常態:由“吹泡沫”到“擠水分”,實現有效益、有質量的增長;區域結構的新常態:從各自為戰到協同發展;金融結構新常態:打破金融壟斷,讓利實體經濟。
那么,回到我們重點關注的財政政策,同樣面臨著新常態的歷史選擇。財政政策源于當時的整體經濟形勢。在經歷了吃飯財政、建設財政、公共財政等多個歷史階段后,現代財政走向了歷史的前臺,從國家治理的要求來搞好財政工作,或是“新常態”下對財政政策的要求。
簡而言之,財政政策的新常態,即是從建設型財政到服務型財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