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一些部門對資金價格不敏感,部分低效率企業占用大量信貸資源,擠占了其他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的融資機會?!睙o獨有偶,在一個月前的2014銀行業發展論壇上,央行副行長劉士余直言,當前很多企業處于“僵尸狀態”,占了大量的信貸資源。
不難看出,占用大量資源的“僵尸企業”擠壓了小微企業的融資空間。這些僵尸企業在市場沉浮已久,整肅起來無疑如逆水行舟,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小微企業可以從資本市場中尋求新的融資力量,并且小微企業自身亦可發揮其內生性動力。
吸糖\"僵尸\"
從負債看,這些低效率的僵尸企業盈利能力差,難以通過經營形成穩定的現金流,到期債務需要償還,無奈通過不斷加杠桿賴以維持。而資產端的銀行為了資產質量,防止不良貸款率快速上升,也多選擇續貸。
對此,劉士余在論壇上坦言,企業好像用了銀行的糖做成了冰棍,還在不斷地融化。債權人、債務人沒有主動申請破產或者破產保護,這會對債權——不管是金融債權還是其他商業上的貿易伙伴的債權,還是職工的勞動債權造成潛在的損失。
表面上,對于僵尸企業的貸款,有時銀行在賬面上仍然體現為正常貸款,無法從貸款分類中體現出真實風險。然而,企業借新還舊對債務滾動的剛性需求,不斷推高杠桿率,也讓企業距離崩盤越來越近。同時,銀行執迷資產負債表上的“安全”卻把自身推向一個無底洞。一旦企業倒閉,銀行資產質量問題反而會積聚爆發。
從經濟結構調整的宏觀角度分析,僵尸企業對信貸資源的占用,對小微企業產生擠出效應,造成后者融資難、融資貴。一方面,在地方經濟穩增長、保就業的壓力下,低效經濟部門搶奪大量信貸額度,形成結構性融資難題;另一方面,由于這些部門的財務軟約束,導致其利率不敏感性,推高了利率中樞。融資障礙對小微企業的擠出,影響了新興產業的發展;而由于廣大小微企業提供大多數就業崗位,這也給就業帶來壓力,容易形成社會矛盾。
低效率僵尸企業的表面風險更低,融資利率更高,像洼地一樣吸走了信貸資源,也給中央銀行的逆周期總量政策帶來隱患。
雖然遵循以上邏輯,對僵尸企業繼續授信好像百害無利,但停止為其輸血卻需要智慧和勇氣,不能一蹴而就。劉士余在公開場合強調,在調研過程中發現有大企業出現經營困難,而且此類企業是當地經濟支柱,甚至還有其他民營公司進行擔保,形成擔保圈。此外,銀監會在半年工作會上也強調了防止信用風險擴散,重點監控房地產、政府融資平臺、產能嚴重過剩等領域風險,及時處置互保聯保、擔保圈、擔保鏈、企業群和各類倉單融資風險。
以擔保圈風險為例,此類風險的形成最初源于中小企業互保聯保增加銀行授信,但在經濟下行期,卻難以抵御系統性沖擊,形成較高的風險集中度。隨著宏觀經濟減速,企業的經營狀況和現金流水平受到影響,如果銀行貿然抽貸,可能禍及為貸款企業擔保的其他經營主體,形成火燒連營的局面,對銀行體系的資產質量形成較大壓力。
此外,局部地區產業結構單一,過猛地進行信貸調整可能會對當地的經濟穩定造成沖擊。因此,此前有媒體反映,當前金融監管層希望通過以時間換空間的方法平穩化解風險,防止風險集中爆發。
平穩化解不同于止步不前。目前,金融監管層緩釋風險,釋放更多資源調整結構的態度很明確。劉士余在銀行業發展論壇上對于充分運用破產法處理僵尸企業的講話,可見一斑。在中國銀監會半年工作會上,銀監會主席尚福林也強調,促進產業結構加快轉型升級要有保有壓、有扶有控、有進有退。
從數據看,截至6月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08%,較年初上升了0.08個百分點,不良貸款余額比年初增加了1024億元。該不良率再創2011年一季度來最高水平。而與此同時,商業銀行不斷加大不良核銷的力度 。一季度銀行業金融機構撥備覆蓋率單季降幅達9個百分點,創2008年以來降幅新高。兩項數據反映出,銀行業正在更加務實地釋放風險,騰挪資源,同時積極應對資產質量問題。
小微融資二元路徑
近期,監管部門正籌劃更大的金融業不良資產處置力度,擬在江蘇、浙江、安徽、廣東和上海五省市設立或授權地方資產管理公司(AMC),從金融機構購買不良貸款,通過更加市場化的手段幫助銀行處理包袱、輕裝上陣。這亦釋放出經濟結構調整的積極信號。
在整肅僵尸企業,避免擠出效應的同時,金融業也通過定向扶持的手段幫助小微企業快速成長。比如今年央行的兩次定向降準:4月25日起,央行下調縣域農村商業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2個百分點,下調縣域農村合作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6月16日起,對符合審慎經營要求且“三農”和小微企業貸款達到一定比例的商業銀行下調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定向降準的手段更多體現的是一種事后追認和獎勵。獲得定向降準的金融機構在央行的賬戶上獲得了超額存款準備金,增加了流動性和可貸資金。不過,之后銀行機構如何使用這筆超額儲備,監管部門無法精準定位。因此,比定向降準更精確的貨幣政策工具應運而生,這便是抵押補充貸款PSL。PSL的誕生沿襲了歐洲在逆周期調節時的經驗,通過抵押物約束等方式,把定向寬松和商業銀行的信貸操作結合起來,可以防范商業銀行機構惜貸等行為。
對商業銀行的寬松刺激可以增加其貸款能力和風險偏好,但這不意味著小微企業必然能獲得銀行授信。中國目前企業部門的負債率不低,由于商業銀行的硬貸款需要企業具備一定的資本金,不斷加杠桿的結果就是企業的資本金比例越來越低,低成本融資越來越難。就好像給病人吃藥,是藥三分毒,倒不如強身健體。因此,解決企業尤其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治本之策還是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增加企業的資本金補充渠道。
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在銀行業發展論壇上表示,企業的債務杠桿已經達到歷史較高水平,這既降低了企業進一步融資的條件,也增加了企業的融資成本。王兆星在公開場合直言,中國不能搞次貸,次貸危機是導致國際金融危機的重要導火索。銀監會高層官員的表態也清晰地顯示出,銀行業把握商業可持續原則,嚴格防范風險的底線。
談及支持實體經濟,王兆星指出,這不是銀行業可以獨立完成的事情,更不僅僅限于銀行信貸支持,應該有大金融的概念,發展更多的融資渠道和服務。對此,亦有不少經濟學家表示贊同,認為在貨幣信貸刺激邊際效用遞減時,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不能光從信貸做文章,需要關注資本市場。
從此前人民銀行發布的區域金融運行報告也不難看出,去年委托貸款、信托貸款、未貼現銀行承兌票據等表外融資規模在社會規模中的比重較上年度提高7個百分點,側面透露了銀行表內貸款難以為繼的尷尬。當然,表外非標融資也非長久之計,增加了企業的財務成本,容易引起新的風險。
注意近期的公開場合和金融數據,金融業監管部門促進行業緩釋風險、調整信貸結構的態度明朗,但要在不違反商業原則的前提下,做到政策的有效傳導,還需要小微企業端發揮內生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