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強名片:
遷安隸屬河北省唐山市,位于河北省東北部,屬半山區縣級市,總面積1208平方公里,總人口73萬。該市處于“京津唐秦承”城市圈中心位置,西距北京市195公里,天津市160公里,東距秦皇島市75公里,北距承德272公里,南距京唐港90公里。在2014年中國最具競爭力百強縣排名中,遷安市位列第23位。
遷安屬于典型北方資源型城市,現已探明的礦藏達20多種,其中,金屬礦藏主要是鐵礦,儲量達27.2億噸,礦石品位在30%左右,素有“鐵遷安”之稱。
遷安,再次充滿了加快發展的氣氛。
面對河北同省武安市、三河市迅猛的發展勢頭,面對同市(唐山市)豐南區和路北區的緊緊追趕,遷安強烈地感覺到,“首強”地位已經受到了嚴重挑戰。對于一個依礦而起、依鋼而興的資源型城市來講,遷安也一直在思考——資源能維持多久、靠什么保住首強地位。
2013年,遷安市按照河北省委書記周本順提出的“要立足‘有中生新’,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要加快‘無中生有’,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要求,確立了“3+5+6”產業體系的發展目標,即打造精品鋼鐵、裝備制造、現代物流3個超千億產業集群;發展煤化工、包裝建材、食品醫藥、文化旅游、高新技術5個超百億產業板塊;構建教育培訓、養生養老、文化創意、消費購物、金融服務、總部經濟六大區域性功能中心。著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做精做強支柱產業,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力爭在轉型提升上打一個翻身仗,實現一個新的突破。上半年,該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75億元,同比增長5%;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1.5億元,同比增長0.9%;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43.6億元,同比增長5.2%。加快發展與轉型提升必須要同時進行,搶先一步就是機遇,落后一步就意味著災難,遷安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一鋼獨秀”亟待轉型
遷安,作為一個依礦而興、依鋼而起的資源型經濟城市,自“七五”以來,依靠資源開發實現了較快發展。1990年,經濟實力由改革開放之初的全省第127位躋身河北省十強行列;自2002年以來,綜合經濟實力一直位列全省縣級30強之首;在2014年第十三屆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評比中列第23位。但這種高能耗、高污染,大量消耗資源的發展模式所帶來的一系列經濟社會矛盾和問題,也開始逐漸顯現出來,資源支撐、生態環境、經濟持續增長均難以為繼,2008年開始的國際金融危機讓遷安對此有了深刻的感受。由此,遷安市委書記李忠認為,遷安不僅要把現有鋼鐵主導產業做精做強,還要在鋼鐵遷安的土壤上,培育出非鋼產業的“參天大樹”。

鋼鐵產業是遷安發展的優勢和基礎。而在遷安財政的視角下,首鋼對遷安最大的貢獻不是GDP,而是示范樣板作用,無論在工藝、設備上還是產品研發上,更為重要的是首鋼遷鋼還帶動了當地物流產業和服務業的發展,依托首鋼遷鋼發展起來的飲食、住宿等服務業己經形成了一條產業鏈。遷安市財政局局長孔祥會總會算一筆賬,“遷安的礦產資源是我們的一大筆財富,是我們的一大優勢,但是現在比較分散,沒有實現規模化和規范化,產能還沒有100%發揮,這是巨大的潛力。”而通過對鋼鐵企業進行整合,每噸鐵、鋼最少可以提高50元效益,有的甚至可以增加到100元,大概可以增收4-5億元。
在年初的財政收入調度會上,遷安市委書記李忠在談到做大鋼鐵產業的時候指出,“延伸,是最大的一篇文章,鋼坯要延伸到材、板材甚至更高檔的產品,延伸到硅鋼、冷軋板,潛力非常大,如果延伸這篇文章做得好,我們仍有大的發展的空間。”2014年,遷安市實施了彥博65萬噸彩涂板、南辰龍泰50萬噸硅鋼等8個項目,已形成160萬噸硅鋼、1000萬噸線材、50萬噸焊絲、100萬噸鍍錫板及冷軋板的生產能力,精品鋼材比重達到30.5%。
“必須要走出固守鋼鐵產業的誤區,打破路徑依賴,培育出新興戰略產業。”這是遷安定下的目標。
遷安已經將著眼點從“依托鋼、發展鋼”轉向了“資源型城市轉型”,瞄準“全面提升”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一步一個腳印,扎實前行。在裝備制造業上,正大250萬噸焊管、鼎安特種車輛加工、仁創綠源環保設備制造等19個項目進展順利,全部完工后可年新增耗鋼能力近600萬噸。在現代物流業上,投資26億元的天津物產綜合物流服務中心項目正在加快建設,投資11億元的中鐵物產鐵礦石物流基地項目預計10月底可全部竣工。投資10億元的神華煤焦產品物流園、投資8億元的中鋼鋼鐵物流產業園正在加緊跑辦開工前期手續。在煤化工業上,投資12.3億元的中海油LNG、投資27億元的翅冀LNG項目進展順利,竣工后可新增58.5萬噸的液化天然氣生產能力。在包裝建材、食品醫藥、文化旅游、高新技術產業上,項目質量和發展態勢均呈現出高起點、集群化的特點。思文科德金屬包裝印涂鐵二期、明潤達玻璃建材產業園、英諾特生物制藥產業基地、葵花藥業、龍灣游艇俱樂部、高峰100萬噸果糖等27個項目正在加速推進,當年已完成投資10.8億元。在金融危機影響持續加深的大環境下,遷安朝著科學發展、集約發展和規劃發展,產業產品結構不斷優化邁出了根本性的一步。
“首強”的重新定位
財政,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推進器”,在遷安快速發展的背后,遷安市財政部門也是經濟發展大潮的先鋒官。今年以來,遷安市緊緊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外溢效應正在逐步展現的歷史機遇,立足自身優勢,明確功能定位,抓緊謀劃對接,選準主攻方向,積極承接京津功能疏解、產業轉移和要素輻射在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加快實現綠色崛起,為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撐。確定遷安在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打造“四大基地”的角色定位,即先進制造業的轉移目的地、京津高端服務業轉移疏解的承載地、吸引京津人群消費的聚集地、科技成果的轉化地。制定對接招商的重點和路線圖,明確了“3+5+6”產業和現代農業工作組的對接重點和年度目標。
同時遷安市把北京作為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主戰場,依托山水融城的特色優勢、毗鄰京津的區位優勢和省級園區的承載優勢,成立14個產業小組,積極開展專業化招商、以商招商、產業鏈招商、點對點敲門招商等精準招商活動。圍繞打造“四大基地”,該市篩選意向外遷企業,進行優勢對接,敲門招商,走向對接招商一線,先后對接了世紀源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大學園投資公司等8家企業,洽談推進了北商泵閥產業園、凱美特煤氣提純等10個項目。結合全民創業和民企二次創業活動,充分發揮企業在對接京津中的主體作用,組織企業家“走出去”,有針對性地對接目標企業;同時,該市依托遷安通達京津“1小時通勤圈”的優勢,先后組織了三批“周末遷安行”活動,吸引了北京企業聯合會、中國電子商務協會及會員企業共130余名知名人士和企業家走進遷安,邀請了中國通用集團、韓中日經濟文化交流協會等有投資意愿的企業家來遷實地考察,搭建了兩地對接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