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整個消費品,特別是一些高端消費品行業而言,2013年,是備受挫折的一年。”在中投顧問《2013中國高端消費品研究報告》中,開篇就給出了這樣的結論。
該報告顯示,自2012年以來,隨著“八項規定”、限制“三公消費”等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包括白酒、高端餐飲業、旅游業、汽車業在內的很多行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并且這種影響在2013年得到集中體現。
但該報告同時指出,盡管從短期來看,這些行業“元氣大傷”。但從長遠來看,隨著政務消費的逐漸下滑,更契合商業發展規律的私人消費將逐漸完成對“三公消費”的替代。因此,從此種意義上來說,限制政策對“三公消費”領域內的各行業影響仍將是正向的,“可以預見,一些行業將會逐漸實現復蘇,盡管,所需要的時間,可能會稍顯漫長。”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張瓊琳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幾年之前,白酒行業確實曾有過一段好日子。“特別是在政策上,由于白酒行業具有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特性,在拉動地方經濟、解決當地就業等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對于白酒企業,尤其是五糧液、茅臺這樣對地方經濟貢獻突出的大型白酒企業,給出的政策支持不可謂不大。”
但2012年底,隨著“禁酒令”的出臺,白酒行業低迷期不期而至。受影響較大的一些一線酒企,逐漸開始推出自己的腰部產品。這些酒企的“平民化”戰略,也對二三線酒企的市場空間產生了較大程度地擠壓,整個白酒行業的競爭日趨白熱化。
但張瓊琳也強調,政策上的高壓態勢,絕非白酒業整體陷入低迷的主要原因。“其根本原因主要還是在持續多年的產能過剩上,只不過限制‘三公消費’政策適時地做了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張瓊琳認為,雖然對于白酒企業來說,過去的2013年已經非常難熬,“但白酒企業最壞的時刻還沒有到來。”一方面,從政策層面來看,目前國家對于“三公消費”的抑制性政策已經常態化和制度化,政務對于白酒消費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弱;另一方面,從行業發展狀況來看,目前整個白酒行業仍然處于深度調整期,復蘇時點難以把握,行業未來將會是擠壓式“緩增長”階段,即使有所恢復,也難以像往年那樣實現高增長。
除了白酒業之外,還不得不提到高端餐飲和酒店業。由于和政務消費過分緊密的關系,餐飲業在此輪反腐浪潮中同樣飽受困擾。
自去年以來,陸續出現的一些星級較高的酒店主動棄星的現象,便是反腐高壓態勢下酒店無奈應對的真實寫照。比如北京錦江富園酒店,在今年7月1日,被全國旅游星級飯店評定委員會取消五星級旅游飯店資格。盡管錦江富園酒店官方稱,此次主動棄星是為了節省成本。但在一位不愿具名的酒店從業人士看來,在“三公消費”受限的背景下,錦江富園酒店的解釋“明顯沒有說出實話。”
該人士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家反腐政策對于高星級酒店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餐飲收入上。“比如在年末宴請上,在反腐政策未動真格之前,來自一些地方政府、國企或者一些事業方面的訂單,往往能占到酒店整體訂單的40%左右,個別酒店甚至能達到50%以上,但自從限制‘三公消費’政策出臺后,這部分訂單就大幅度減少。甚至,就連一些民營企業在下單時也開始變得‘膽戰心驚’起來。”
除了管住官員的嘴巴之外,國家對公務接待住宿標準的限制,客觀上也對酒店收入產生了一定程度影響。“現在無論級別多大的領導,來了幾乎都被安排入住普通套間,連水果等都不予配備。”該人士說道。
除此之外,一些酒店舉辦大規模會議的次數也明顯減少。該人士也承認,“八項規定”、限制“三公消費”政策對于高星級酒店的影響程度,其實和酒店所處的地理位置、酒店自身定位或者酒店背后的政府背景,都存在一定關系。“比如有些酒店,地理位置較偏僻,本身政務消費在其收入中就占比不大,或者一些酒店,本身沒有政府背景,或者酒店本身定位為商務型酒店,這種情況下,酒店受政策影響就不會太大。另外,不同城市的酒店,所受影響也會有所差別。”
在尷尬行情下,如何轉型求生存,便成了很多高端餐飲企業和高星級酒店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如上所述的星級較高酒店棄星行為就是策略之一。但在該人士看來,酒店的棄星行為實在算不上高明的手段。“因為在當前社會環境下,政務消費的減少已是不變的事實。因此,就算酒店棄星,作用也不大。如果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是需要從收入源頭上下功夫,比如逐漸削減高端業務的比例,而更多地發展一些中低端業務,以吸引更多的散客加入到行業消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