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雙清路上怎么也找不到6號院,因為北京煦聯得節能科技有限股份公司就在6號院里。經過反復查詢,終于在一家超市旁邊發現個玻璃門,門上貼張紙,寫著“找北京煦聯得節能科技有限股份公司請沿樓梯上二樓”。到了公司,見到北京煦聯得節能科技有限股份公司副總裁劉建永,他的第一句話就是,“這兒不好找吧,沒辦法對于我們這樣的中小企業需要把有限的資金用在生產經營上,公司的辦公環境就不那么重要了,這也算是一種務實吧。”
資金難求
北京煦聯得節能科技有限股份公司成立于2008年,公司應用物聯網技術,集成太陽能光熱等新型節能設備,為用戶提供熱水系統的全套節能服務。劉建永向記者介紹,公司成立時只有200萬資金,做了6個項目。公司做的是節能服務行業,這和傳統的賣設備不一樣,因為單純賣設備會讓用戶的體驗不好,大家感覺這種節能產品用起來麻煩,而且未必節能,其實主要原因是沒有專業的使用技巧和保養服務的跟蹤。“我們改變了這種傳統商業模式,而是先由我們來投錢,并提供后續的服務,這樣用戶就不用考慮這些復雜的技術問題和商業投資的問題。通過長期的服務來收取我們的服務費。這樣的模式,就決定了我們對資金的需求比較大。我們項目做得越多投得錢就越多,意味著我們的現金流始終處于負的狀態。回收盈利可能是3-5年以后的事了。”
在2010年公司的錢已經花完了,需要新的資金進來才能支撐下去。如果沒有新的資金進來,公司就要倒閉。“找了很多投資機構談合作,但由于企業未來發展有很大風險和不確定性,所以人家對初創期的企業沒有興趣,純商業資金不好找。”劉建永說道。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煦聯得遇到了啟迪創業投資管理公司。劉建永說,就是吃了一頓飯的時間,投資的事情就定下來了。2010年公司取得啟迪創投以啟迪匯德基金注入風險投資900萬元。這筆啟迪匯德基金是啟迪創投管理的環保專項基金,是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北京市政府設立的“國家新興產業創投計劃”首批創業投資基金之一,被指定為“北京市新能源與環保創業投資基金”。用劉建永的話講,這筆錢就是企業的救命錢。
啟迪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創始合伙人羅茁向記者介紹,政府的引導基金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我們管的第一支基金是由海淀金融辦出資5000萬做引導基金和我們共同成立的,叫啟迪中海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后來國家發改委出資5000萬,把社會其他資金吸引過來,我們又做了節能環保基金,煦聯得就是這支基金投的,是典型的合同能源管理項目。這家公司和我們基金的政策導向完全一致,商業模式也好,但確實需要一個過程。就目前為止公司還在虧損,但這是前期發展必須要經歷的階段。可以說,沒有政府的引導基金,就不會吸引大量的社會資本做風險投資。”
在中國的投資市場,對投資年限的承受能力是一道門檻。國外很多PE基金的年限是10年加2年的寬限期,但在經濟高速增長的中國,這個年限已經大大縮短到7年加2年甚至5年加2年。對此,仍有很多中國投資者表示難以接受。
對此,羅茁解釋道:“節能環保基金是2010年成立的,是8年加2年的期限基金,我們可以從容的給公司時間。我們已經投了4年,去年煦聯得的商業模式才真正確立,走上一個快速成長階段。煦聯得只有達到一定規模,這種規模的效益才有價值。前面幾年,還是打基礎的階段,今年過后才能真正盈利。在中國,經濟型連鎖酒店有上萬個店,同煦聯得簽框架協議的如家快捷酒店就有2000個店,按公司現在的規模,煦聯得做到三五百家店是沒有問題的,除去固定成本能有三四千萬的凈利潤,這就是IPO的標志,要給企業多一點時間,這是我們的邏輯。”
企業發展遇瓶頸
劉建永告訴記者,啟迪創投之所以能夠看出煦聯得的發展前景,敢于投資,就是因為他們是專業的機構投資人。雖然政府對于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財政補貼,財政專項股權投資,以及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在對企業的利弊考量當中,劉建永說:“政府有節能獎勵,對企業有財政補貼,但這個政策有一些缺陷,一個是中央的錢撥到各地財政,各地財政再給項目所在地財政,由當地的財政來撥給企業。可是由于地方保護,這些錢很難撥給外地企業。再一個是這個政策比較偏向于支持大的節能項目,就造成很多公司為了拿國家補貼去做大項目。而我們本身單個項目規模比較小,能夠按條件補貼的錢就不多,可能就有幾萬元錢,對我們于事無補。雖然政策是挺好,但到了實施階段,就存在比較現實的問題。”
從現實角度,劉建永直言更傾向股權投資方式,對中小企業更有幫助。但是那種財政資金股權化,也存在一些問題。“這屬于財政直投,需要行政審批,我們的企業小,項目小,盈利報表不是很好看的時候,很難得到支持。那些大企業有關系,又強勢,我們競爭不過人家。這里面存在大量權力尋租的可能性。”
劉建永認為,“在股權投資的處理機制上政府要講究科學,要由專業的投資機構來管理,他們來判斷項目是否值得投。如果這個項目是要通過政府審批,一定會有尋租空間,無論程序弄得多么復雜,看起來多么透明,但只要由人來操作,還是有可利用空間。所以我們覺得政府做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對中小企業更有幫助。同啟迪創投的合作就,完全從商業角度考慮,他們既有和其他投資機構一樣的價值判斷能力,又有一定的政府公益職責在里面。政府要做股權投資,這是一個好模式。”
不過,煦聯得在現階段的發展中,遇到的最大問題還是缺少資金。“以前缺錢是因為公司規模很小,盈利能力很差,現在到了大發展的時候,需要更多資金支持,能夠借用的財政工具是很少的。政府補貼指望不上,銀行貸款很難拿到,如果借高利貸,那就是無底洞。我們屬于資金密集型的商業模式,需要很多資金,并且屬于長期投資項目,而高利貸是短期投資,短貸長投是大忌諱。這時候我們不得不放慢自己發展腳步,去年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我們寧可忍痛把拿到的訂單推掉,也不會冒險借高利貸。”
羅茁也和記者做了分析,今年煦聯得的報表狀況有了顯著改善,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了,將來更多的融資還是要靠資本市場。做好融資,兩條路,股權融資和債權融資。
煦聯得的發展畢竟靠資本依賴,這樣的企業等做到一定程度時,真的是應該IPO。
回歸資本屬性
劉建永根據自身體會認為,政府的資金要少而精,看重關鍵節點就夠了,解決中小企業發展問題,就要從政策上鼓勵風投機構,促成真正風險投資市場。在國外,一家小公司就會有機構給他投錢,因為他們有專業的管理能力和有暢通的退出渠道。整個資本環境好了,政府只要花很少的錢,就能把整個市場帶動起來。
羅茁也分析,只有資本純市場化,大家才敢冒風險去投資,將來在資本市場上獲得成功,拿到高倍回報再去投更多中小企業,這就是良性循環。“如果錢都放高利貸了,或去買房子,誰還給企業投資?初創企業風險大,不知道什么時候上市,上市還要排隊,就造成沒有人愿意把錢投給初創企業。因此支持中小企業,還需要商業驅動。整個金融市場需要有良性環境。”
針對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在實際當中還要解決的問題,羅茁認為:“首先要在國家政策下,尊重基金的資本屬性,資本屬性是要盈利的,引導基金總會有行業和區域的限制,這就不符合資本屬性。所以要找專業人士來做專業事情,政府直投肯定是有問題。再一個是要理順資本市場通路,本來做創投引導基金的錢就不多,市場處于沒有資金來源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要是再把創業投資的出口(資本市場)卡住,資本就停滯了。只有資本活躍了,才能有更多的錢去投中小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