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少年的自尊心比較強,尤其對于青少年中的貧困生而言,在對待這部分學生的時候,教師一定要注意重點照顧貧困生的特殊心理。結合具體的案例,就如何呵護貧困生的自尊展開闡述。
關鍵詞:貧困生;自尊;案例
一、教育理念
以你所期望的別人待你的方式待人,真誠、友善地對待每一個學生。
二、案例陳述
記得所帶的第二屆學生中,有個看起來很文弱的男生小博。他平時不愛與其他的同學來往,無論是課間還是午休,總是自己一個人默默地學習。不論是平時的測驗,還是期中期末考試,總能在年級名列前茅。寡言少語的小博,不被逼迫到一定程度,是不會跟任何同學主動開口說話的,一旦開口講話包括回答老師的提問,就漲得滿臉通紅通紅的,因此同學們總愿意逗弄他。這樣的一個孩子,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他的性格是天生如此嗎?
帶著這樣探究的心態,我開始密切地關注他。通過在和小博小學同班級學生的閑聊中,我側面了解到:小博的父母都是下崗工人,還有個姐姐是大學生,家里生活很拮據。母親身體不好,不能出去找工作,只得在家操持家務。父親沒有一技之長,只好在外面打零工,找到活時就能掙一些錢,沒活時家里的生計就難上加難。為了解決家里的困境,姐姐從大一的時候就開始利用課余時間給別人當家教,以貼補家用。家庭的困境,使性格本來就內向的小博更加沉默了。
三、案例分析
1.家庭經濟困難增加了貧困學生的生活壓力和學習壓力
沉重的經濟負擔促成學生自己及家庭的期望值過高,造成學生因心理壓力過大而產生自卑心理。
2.家庭教育環境造成了貧困學生性格上的缺陷
大多數貧困家庭因父母忙于生計而忽略了對孩子心理上的疏導,再加上教育方式方法不得當,對孩子的要求不切合實際,進而逐漸導致孩子性格上出現偏差。
3.不良社會環境的影響
在物欲橫流的社會環境下,學生間產生盲目的攀比心理,個別學生或老師對貧困學生的歧視與冷淡,都造成貧困學生精神上的孤獨和痛苦。
4.對貧困學生資助方式的不當
由于學校和社會上一些資助方式不妥,無意中加劇了貧困學生的心理負擔和精神壓力,挫傷了他們的自尊心。
四、解決策略
像小博這類家庭貧困的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障礙,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自信心。那我們的家長該怎樣做才能呵護好處于青春期貧困學生脆弱而又敏感的自尊心呢?
1.正確引導孩子思維
初中階段的生活,正是孩子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此時的他們看待問題帶有很大的片面性和被動性,極易受到外界輿論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們一定要在百忙之中隨時關注孩子的心理動態,不能對孩子不聞不問,甚至是呵斥、責罵,應該是擇機對孩子進行開導和勸慰,關注孩子的全方位成長。當孩子遇到問題或困難時,在他愿意告訴你,并想尋求家長幫助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心平氣和地因勢利導,幫助孩子想辦法,告訴孩子如果自己已經盡力了,但仍無法解決的話,那就要量力而行。更要恰當地利用身邊耳熟能詳的事例,教育孩子“人窮志不短”,父母雖然沒有給你提供優越的生活條件,但你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去改變,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也可讓孩子多看一些勵志的書籍或影視作品,和孩子一起去討論,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2.改進家庭教育模式
無論是家長自身遇到困難,還是家庭遇到暫時的困難,都不要因為我們做父母的無意識的負面情緒流露而影響到孩子,更不要因為生活的困頓當著孩子的面去爭吵,而應用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來影響孩子。不當的家庭教育模式,會使孩子的性格愈發地趨向偏激,只有消除令孩子焦慮的不良因素,才能讓孩子在溫馨、和諧的氛圍中幸福地健康成長。當家庭遇到經濟困難時,家長應該面對現實,自強自立,苦中作樂,為孩子做出榜樣。同時,既不要對孩子夸大目前面臨的困難程度,也不要隱瞞著孩子,粉飾太平,應該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經濟管理中。通過每日每月的家庭收入與支出的管理,使孩子體會到父母的艱辛,理解父母的辛勞,這樣既能讓孩子為家庭盡一份力,也能培養他們的責任感,更能養成勤儉持家的優良品德。此時的父母,應該俯下身來,與孩子成為貼心的朋友,經常與孩子談心,了解孩子的思想動態,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地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
參考文獻:
[1]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06.
[2]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07.
[3]趙恒烈,馮習澤.歷史學科的創造教育.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09.
作者簡介:韓嵬,女,1973年8月出生,本科,就職于吉林省吉林市第九中學,研究方向:中學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