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有一種情況都要面對,那就是不可避免地要進行數學問題的教學。巧設數學問題,培養數學情感,是數學教學的一個努力的方向。
關鍵詞:巧設;問題;數學情感
我們的傳統數學教學,絕大多數情況是“題型教學”,把非常重要的“應用與創新”給忽視了。就如機器一樣重復著機械練習,腳步停留在分類型介紹技巧和方法的層次上,假如孩子們照貓畫虎,反復練習,加之強化,那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只能說是考試的替代品,根本就沒有對數學學習的熱情,那我們的數學課堂絕無生氣可言。為此,我認為數學問題的設計應做到:
一、將數學問題寄予新奇的帶有情趣的情境之中,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有矛盾、有沖突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及強烈的好奇心,以我們老師的那份熱情去點燃學生的求知欲望,使他們產生那種想學、要學的欲望,并自始至終保持著積極的學習態度。
二、要將所呈現的數學問題適當分層,使每位學生都能有所收獲
我們的認知過程都曉得,那就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由表及里、螺旋上升的過程。假如我們的數學問題沒有層次,一個尺度,那就會使略微有差異的學生在解決難度稍大的問題時束手無策,解決不了,從而讓這部分學生失去學習數學的信心,失去興趣。讓他們感覺到數學是這樣的“難”,就會產生懼怕的心理,這就失去了數學的意義。相反,如果我們設計的數學問題一點難度都沒有,同樣會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原地不動,淺嘗輒止,會令學生處于同一個高度,也達不到我們數學教學的目的。所以,數學問題分層勢在必行,讓能力較強的學生解決難度略大的數學問題,讓能力較低的學生解決一些基礎性的數學問題,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層次的發展。
三、數學問題要有現實情境,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息息相關
數學問題假如脫離了我們的現實生活,就絕不利于學生去理解抽象概括的數學知識,更不利于學生去體會學習數學的意義了。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身邊的事物來引出我們所教的數學知識,這樣我們的學生就會感到親切、隨和、容易,從而達到認知的再次提升,即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到實踐中去。
參考文獻:
劉云章,馬復.數學直覺與發現.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作者簡介:尤玉明,男,專科,就職于吉林省敦化市黃泥河鎮中心小學校,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