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勞技課是一門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課程。雖然新課改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然而當前農村中學勞技教育仍是有無可無,大多數是口頭重視,實際輕視,而且很多學生對勞技課也是上不上都一樣的態度,這種教學局面十分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因此,結合教學實際,就新課改下農村中學勞技課的課堂教學模式加以探討。
關鍵詞:新課改;農村;中學勞技;課堂教學
中學勞技課對于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提升學生整體素質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發展,中學勞技課越來越受到教育部的重視。
新課程標準下的中學勞技課教學理念應是:把勞技課建立在各門學科基礎之上,運用到綜合知識基礎上。在勞技課中要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因此,我們要積極響應新課改,創新教學模式,提高中學勞技課堂教學質量。那么在新課改下將如何進行中學勞技課教學呢?下面淺談幾點策略。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在中學勞技課教學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從而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具體做法:
1.從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
中學生活潑好動、求知欲旺盛、自尊心又很強,喜歡被表揚、鼓勵,但是他們的注意力仍是不夠持久,基于這些特點,教學中可以設計一些實踐活動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教師可以利用校內的教室、寢室、食堂等場所,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或是利用校內的生物園、當地社區的鄉鎮企業、農業技術推廣站、家庭農田基地等資源作為學生的勞動技能實踐基地和生產學習基地,從而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得體驗,形成技能和創新實踐能力。
2.運用問題激起學生的創新興趣
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或是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進行設疑,以此增強學生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望,讓學生更加主動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中,從而促使學生主動思考,逐漸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善于發問的良好習慣。
3.給予學生成功的享受
每個學生都渴望成功,他們想要獲得那份成功的喜悅,因此,教學中教師應多給學生一些體驗成功的機會。
二、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是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所在。因此,在中學勞技教學中我們要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具體做法:
1.轉變教學理念,實施中學勞技創新教學
就目前農村中國勞技教育情況來看,仍得不到教師和學生足夠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師和學生的發展。因此,我們要積極響應新課改要求,教學過程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尊重學生的個性及其創新精神,把勞技教學的重心逐漸轉移到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上來,促使學生想要學,想要創造,在探究學習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2.從生活出發,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
中學生已經具備了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在勞技課中,教師在引導學生掌握勞動技能的同時要鼓勵學生積極動腦、動手,把自己想到的制作出來,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逐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我校有很多少數民族的學生,在這里引入他們喜歡的課題,更能激起他們的創造興趣。如,拉祜族的圖騰,在拉祜族民間廣泛流傳著葫蘆孕育人種和人類源自葫蘆的傳說,他們至今仍將葫蘆視為吉祥、神圣之物。人們喜將葫蘆籽縫在小孩的衣領或手帕上,而婦女的服裝及圍巾、包頭上也多有彩線繡制的葫蘆和葫蘆花圖案。以“動手制作拉祜族的圖騰”為活動,對熟悉圖騰的學生來說,他們更想要去親自創造,對不熟悉的學生,也可以更好地激起他們參與創造的興趣。
三、以勞技課為依托,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
勞動技術課程是對中學生實施勞動技術教育的基礎教育課程。教學中教師要以德育為主導,以勞技教學為主要內容,既要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活動或是與他人合作勞動,在實踐于社會、服務于社會中感悟勞動的樂趣、道德的境界,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判斷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主動遵從道德規范,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和人生觀,又要注重捕捉其中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有機地滲透到勞技教學中,從而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總之,新課改下的勞技課不僅要重視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提高,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更要在教學中滲透德育,從而促使學生更加健康、全面地發展。
參考文獻:
宋曉智.在勞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優良品質[J].神州,2013(22).
作者簡介:周文興,男,現就職于云南省普洱市瀾滄縣糯福鄉中學,研究方向:勞動技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