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小學的教育模式隨著時代的變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初中的歷史課堂也踏著這場變革的步調,不再囿于傳統的灌輸式教學,而是提倡學生采取自主學習的方式來了解課本上的知識,并開展運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引起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探究的興趣。基于這樣的背景,小組合作的模式深入人心,不但提升了歷史課教學質量,還提高了教師的上課效率。
關鍵詞:小組合作;歷史課堂;初中教學
學習歷史其實并不枯燥,它在形成過程中有過太多的偶然,太多的出人意料,時而讓人欷歔不已、時而讓人心生惆悵、時而又讓人感慨萬千,它記錄著中國千百年來在風雨飄搖中幾經變遷王朝,帝王將相,權術陰謀,王孫貴族,興盛衰落,都自一本簡單的教科書上娓娓道來,讓人捧書讀罷,仍覺意猶未盡。那么到底該如何有效提高初中歷史課堂的上課效率呢?以下就是筆者的一些個人淺見:
一、選擇適當的討論主題
在上歷史課時,教師應該挑選適于討論的問題,比如,學習美國獨立戰爭時,如果老師讓大家僅僅探討獨立戰爭形成的原因、過程、結果等知識點,那么大家很有可能照本宣讀一通后,就開始嘰嘰喳喳地聊天,因為這些問題在書本上很快就會尋找到答案,根本學不到什么實質性的內容,所以教師更應該設計一些富有挑戰性而又不脫離課本的問題,筆者在教學這一課時,就曾向學生拋出了幾個需要深思的問題:你認為獨立十三州最終能統一的原因是什么?華盛頓為美國當今民主制度做了些什么?為什么如此年輕的美國會是當今時代的霸主?對比分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兩次革命有什么異同點?通過這些問題,使學生加深對于史實的印象,同時還訓練了學生獨到的見解能力。
二、制訂課堂規則,加強紀律性
在這個年齡階段,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自控能力較差的時候,往往比較叛逆,不受管教,所以,老師在分組的時候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意愿,鼓勵他們積極參與課堂的實踐活動,而不是硬性規定各種教學任務,強迫他們去完成。此外,還應采用民主選舉的方式,讓每個小組都推薦一名優秀組員來擔任小組長一職,然后讓組長分配學習任務以及協調組員的關系。這樣一來,不僅使組員們信服,還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課堂的良好秩序,共同營造出一個勤學、善思的學習氛圍。
三、教師采取指導監督手段
在小組進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必須掌握一些課外學習資料,沒有資料,知識就略顯貧乏,難以支撐課堂上的討論,所以,老師就要在關鍵時刻給予學生幫助,可以讓他們去圖書館查閱指定資料,也可以推薦幾個知識型網站,讓他們尋找與課題相關的文獻,并督促他們對于相關知識進行整合,提取有效的內容以便于課上交流。例如,教學“尋訪絲綢之路”這一課時,筆者給每一小組都規定了具體任務,有的小組是尋找絲綢之路周圍的名勝古跡,有的是研究絲綢之路上的名人事跡,還有的則去了解絲綢之路邊上的民族風俗及飲食習慣。一到下課,大家紛紛跑去圖書館或電子閱覽室查閱相關資料,并進行整理和記錄,在第二天,每個小組都做好充分準備,并將合作成果以實踐報告的形式上交。在課堂討論期間,筆者翻閱了學生準備的課堂資料,并根據組長對組員的評價進行雙向打分,這樣一來,不僅能督促學生認真學習,也能讓他們了解到合作的真正意義。
四、正確評價小組合作
用考試成績衡量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的學習效果是片面且不科學的,小組合作學習是從不同層面上來影響學生的思維拓展,它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并讓他們在各自的能力范圍內有所發展,實現小組合作效力的最大化。只要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合作,老師就應該給予公正的評價,以贊賞的態度鼓勵他們再接再厲,繼續為集體奉獻一份屬于自己的力量。除此之外,還可以采用互評的方式,讓小組和小組之間互相打分,組員和組員之間互相打分,推動整個班級交流互動平臺的建設。
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創造精神,而不是培養“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書呆子。自教育改革伊始,中國就格外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無論是融入社會與他人的共事能力,還是日常交際圈中與他人交流溝通的能力,只要是教育隨手可及的地方,都能創造出學生與眾不同的智慧和才能。學生的思維想象空間具有無限潛力,教師需要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來激發這股蘊藏在他們體內的能量,感受學生所擁有的無與倫比的學習熱情以及團隊成員間互幫互助共同進取的合作精神。
參考文獻:
戴必文.初中歷史教學中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J].科教文匯:中旬,2012,17(10):115-116.
作者簡介:竇志新,男,1970年12月出生,本科,就職學校:樂山市沙灣區踏水鎮初級中學,研究方向:九年級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