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教材是教育專業人士從多角度考量學生的心理及生理特點、教學授課方式、數學教材的特點等多種因素花了很多的心思精編寫成的,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明確學眼;弄清表象;質疑解惑;旁征博引;舉一反三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不同的閱讀方式,不能用教師的理解來替代學生的閱讀行為。”但我們很多數學教育者卻把閱讀看成是語文課程的專利。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學習都是學習者自主建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習主體是學生,離不開與文本之間的交互作用,學生與文本的交互作用必須在閱讀中完成。然而,新課改后的數學課堂,教師只注重情境的創設,多媒體花樣的翻新,學生合作學習的熱鬧……數學課本的使用往往被忽視了,只是學生做習題時才偶爾翻一翻,久而久之,學生慢慢喪失了閱讀數學課本的興趣和能力。我以為,數學教科書是諸多專家在充分考慮學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學原理、數學學科特點等因素精心編寫而成的,具有極高的閱讀價值。本文擬從數學課本上的課題、插圖、例題、結語、習題等內容談談數學課堂教學如何引導學生有效閱讀課本,提高學生數學閱讀的能力。
一、讀懂課題——明確學眼
著名教育家邱學華先生在談到數學課堂教學時,曾說過:“數學課堂教學應以點激發,以問激發,讓學生抓住課堂的‘眼’。”那么,什么是課堂的“眼”?課題就是教學或學習內容的重要的“眼”。課題是一個課時的授課或教學內容的精華,引導學生去理解課題的內涵,去研究課題所講的內容,明確這節課講的什么知識內容,可能和以前學過的哪些知識有聯系,對于這個問題我已經知道了些什么,從中可能學到什么樣的知識,這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比如,教學“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面積”時,教師這樣引導學生:
師:看到課題你想到以前的哪些知識?
生:長方形和正方形。
師:請你們每人畫一個長方形和正方形,然后同桌說說它們的特征。
學生做完后,教師稍作總結,再問:今天我們要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關于面積你們已知道了什么呢?
讓學生充分說完后,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材料,從教材中尋找答案,這樣訓練有利于學生形成對課題進行反思的習慣,達到自學的良好效果,同時也訓練了學生自學的能力,為后續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讀通插圖——弄清表象
新教材中的插圖內容簡明、主題突出,形象直觀生動,具有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的作用,具有文字不可代替的作用。在課堂中,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本上的插圖,善于引導學生通過操作、推導、想象等過程,充分感受插圖中的知識場景,獲得對知識更深入的總體理解。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下冊解決問題中“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時,引導學生觀察課本上的插圖,擺一架飛機用5根小棒,用10根小棒怎樣擺出飛架,它與擺一架飛機有什么聯系,讓學生根據插圖動手擺一擺,通過擺學具,使學生感受到用10根小棒可以擺兩架飛機,就是用了2個5根,也就5的2倍,這樣學生就建立了初步的表象;接著再觀察用15根小棒擺出了幾架飛機,并用學具擺一擺,然后討論與擺一架飛機有什么關系?學生在觀察插圖、擺學具、討論的過程中得出了倍數間的關系,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更加透徹地理解了“一個數是另一個的幾倍”的知識,培養了探索的精神,又提高了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讀透例題——質疑解惑
例題是提示數學知識的具有典型意義的題目,閱讀例題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數學表達能力、規范學生的數學解題書寫格式等都有益處。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預習,帶著問題讀透例題,使學生初步領會其中解決問題的思路,運用數學知識的方法,以及數學思維方法的應用,從而舉一反三,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在引導學生閱讀例題時,教師要注重點撥和指導,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在閱讀中發展學生的思維。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的“比的意義”時,教師設計如下問題引導學生閱讀課本:
(1)幾比幾怎樣寫、怎樣讀?
(2)比的各部分名稱是什么?
(3)比值可以怎樣表示?
(4)比和比值有什么區別與聯系?
學生閱讀后進行交流總結,教師輔之以必要的指導,學生基本掌握了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節省了大量的時間,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這種讓學生帶著問題針對性地閱讀課本例題,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同時,學生的問題意識、解決問題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四、讀破結語——旁征博引
數學課本上的結語是經過千錘百煉而得出的,具有高度的濃縮性和嚴密的邏輯性,教師要引導學生咬文嚼字,讀破結語。通常采用“三部曲”:一讀印象,二讀細節,三求突破。其中第三環節尤為重要,首先,教師可指導學生用擴句的方式,把結語以外顯的形式擴展出來。其次,幫助學生對結語中的字詞句嘗試替換,體會原字詞句的凝練型和嚴密性。最后,對結語做必要的旁注,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幫助自己理解。
例如,“小數的基本性質”: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教學時,教師可讓學生弄清以下幾個問題:
(1)文中為什么用“小數的末尾”而不用“小數點的末尾”?
(2)小數的基本性質指的是什么不變?
(3)這里添上或去掉幾個0有沒有具體指出來?你認為可以添上或去掉幾個?
(4)小數的基本性質特指小數的大小不變,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小數的哪些內涵可能產生變化?
(5)讀完小數的基本性質后,你有什么話想說?
如此讓學生閱讀結語,勝過教師千萬遍的解說。
五、讀活習題——舉一反三
習題是數學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數學知識的應用,一道好的習題是檢驗學生數學知識掌握情況的工具,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閱讀習題,挖掘出習題中的豐富資源,以達到學習效果的優化。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兩位數乘兩位數中的“口算乘法”的練習十四的第11題時,教師是用乘法口算解決的問題,教材以文字敘述給學生提供實際生活中的信息和問題,同時配有情境圖呈現不同的信息和問題,內容豐富。練習時,引導學生閱讀習題,弄清要解決哪幾個問題,找準解決問題所需要的信息數據。學生通過閱讀,理解了習題的相關信息,再思考解決的方法和結果,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事物的習慣,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先了解有關練習題的相關信息,再去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結果,這樣對學生用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和鍛煉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有很大的好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會學習首先要學會閱讀,一個閱讀能力不好的學生,就是一個潛在的差生。”新課改后的數學課堂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掌握,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閱讀數學課本,學會閱讀教材,使學生能主動獲取信息,汲取知識,發展數學思維,使學生真正練好數學閱讀基本功,獲得終身學習的本領。
參考文獻:
高向紅.指導小學生閱讀數學課本的三點策略[J].考試周刊,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