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強調,運用任務型教學原則來活化教學過程,能在凸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和作用的基礎上,引導他們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
關鍵詞:高中;地理;互動
教學實踐證明,以互動探究①的方式來豐富教學過程,能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和團結協作的學習精神,形成更為輕松活潑的課堂學習氛圍。互動探究運用,一方面,能更好地活化資源,幫助學生開闊知識視野和思維,增強認知感悟;另一方面,能使學生在互動探究的過程中不斷形成多元化學習思維方法,將課程內容轉化為自覺主動探究過程,提高學生地理學科綜合運用能力。
一、設計任務問題,明確探究目標
地理互動探究需要一定的問題引導,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學習過程中。根據學生學習認知規律,發現問題、猜想構思、驗證推理等都需要借助一定的問題情境,形成有針對性的學習目標和思維。設計任務問題能讓學生更好地參與課程學習,形成一定的目標方向,推動地理知識內化生成。
在設計任務問題的過程中,可圍繞地理教學知識體系來確定相應的教學目標要求,并能夠使學生都有自由學習和主動表達的話語權。按照任務的要求設計問題,一方面,可給學生提供具有探究性的案例,幫助學生在主動思考和積極表達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激活自身的潛能動力,強化認知感悟;另一方面,給探究合作明確相應的目標,使他們在自我實踐探究過程中不斷調整假設、修改方案,將問題探究自動生成為主動探知的必然發展需要。按照任務話題的要求來設計相應的思考策略,本身也就體現了對課程教學的一種對話,能使學生在將學習感知由問題狀態逼近解決狀態的進程中,學習知識、積累經驗、不斷探索知識的奧妙。引導學生針對自己的疑難問題,以設計探究任務為導向,能使學生對自身的探究有更為全面的認知,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習潛能。
設計任務問題,能在體現地理教學要求,特別在關注性格內向和學習后進生學習需求的基礎上,幫助他們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思維方法,促進知識技能的內化生成。在設計過程中,應該體現問題導向性和過程的探究性,讓任務成為引導探究的重要基石,幫助學生豐富思維情感。
二、活化探究形式,豐富認知感悟
地理探究過程是學生對知識不斷質疑、理解、接受和轉化的過程,讓學生發現具有共性的規律價值意義則是探究的必然前提需要。引導學生在多樣化的探究過程中發現問題,不僅能幫助他們深化理解感知,還能夠使他們在探究的過程中發現更多有價值意義的知識,拓寬知識認知領域。
按照課堂教學中的資源組成,采取適合學生自我主動探究的形式來豐富教學過程,能使他們的認知更具有層次性和深度。在教學中,一方面,關注學生的地理學習發展需要,多鼓勵學生嘗試運用同桌交流、小組合作、師生討論等形式來進行互動探究,延伸任務問題的導向價值意義;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從教材文本、實踐活動、地域特色等方面中探尋可探究的模式,幫助學生在主動歸納中發現更多地理知識,增強學習的自覺主動性。以這樣的探究形式來活化認知,能使學生將自身的認知感悟有效轉變為自我實踐運用,不斷增強自身的認知感悟,促進知識技能的內化生成。
建立在這樣互動探究基礎上的教學,能使學生將任務話題作為提高自身綜合運用的有益嘗試,改變傳統被動學習的尷尬格局。這樣的多元化探究能使學生對自身的思維感知更具有感知認可度,將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實踐運用。以這樣的形式來豐富學習感知,能給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形式。
三、深化探究反思,提升運用技能
教師作為地理教學的主導者,理應發揮著引導者、組織者和促進者的作用。鼓勵他們將自我探究過程轉變為自我總結反思,能使這樣的互動更具有深度和廣度。深化探究反思能使學生將與文本對話、合作交流轉變為內在生成發展過程,不斷強化認知感悟。
在引導學生探究反思的過程中,可建議他們針對各自探究的過程,鼓勵他們嘗試運用多元化的語言表達形式來予以呈現,及時歸納學習探究的思維方法。在教學中,一方面,關注學生的學習發展,建議他們將地理學習中的經驗教訓歸納整理成材料,以筆記的形式來予以呈現;另一方面,突出探究反思成果的展示,引導學生在彼此交流點評的過程中相互學習和借鑒,以此來幫助他們形成有效的思維感知,將探究反思轉變為互動生成的外化形式。
教師根據學生的探究反思情況,多注重策略指導,引導他們主動和教師對話,幫助他們在反思的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形成有效的問題探究意識。這樣的探究反思,能使學生更好地進行自我回顧,讓他們將學習探究轉變為一種內在學習需要,增強探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他們大膽質疑的良好學習習慣。
由此可見,借助互動探究來活化課程教材資源,能更好地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增強認知感悟。運用互動探究來豐富教學過程,能在體現學生學習需求和創造力的基礎上,突出實踐運用和表達交流,提高學生的地理綜合運用素養。
作者簡介:金志永,性別:男,就職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茅村中學,研究方向:地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