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分析初中作文教學現狀的基礎上,探討在作文與閱讀之間架設橋梁的方法。
關鍵詞:閱讀;作文教學;橋梁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是重要內容之一。從學生的作文內容來看,內容空洞無物,且缺乏真情實感,且存在嚴重的辭不達意,無法表達心中所想、所感的情況。而這種情況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學生的閱讀量少,作文練習比較少,無法運用小學閱讀到的語法、句式等來準確表達所要表達的意思。
一、目前初中作文教學的現狀
1.閱讀與作文教學脫節嚴重
在作文課堂教學中,語文老師總是抱怨學生的作文內容空洞,重復上一段的內容,缺乏實質性的東西,不懂得運用學到的知識和觀念等。從實際情況看,從上小學開始,學生已經學習了很多的文章、詩歌,但卻無法在作文寫作中應用。筆者發現這一情況的原因包括兩個方面:
(1)作文教學與課本教學脫節
學生寫作的主要目的是得到分數,作文教學的目的也正是圍繞這一目標,因此,為了得到高分,學生不得不根據教師提供的范例進行寫作。各類的小學作文大全便是一個證明。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只能按照標準寫作,而無法有效發揮,所以,寫作的內容趨于一致、趨于空洞、言之無物。眾所周知,作文并沒有一定的成法,如果按照要求寫命題作文,學生的思維便被限制了。
(2)教學內容與作文寫作的內容脫節
學生從語文課本上學到的知識,在考試中可以用到,但是在作文中卻很少引用或者應用。因此,學生的作文中無課本中的知識,也就不足為奇。
2.學生的閱讀范圍狹窄
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強調的是閱讀量和范圍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小學生的閱讀范圍很狹窄。除了教科書之外,小學生幾乎無其他的閱讀經歷,印象深刻的閱讀經歷。另外,學生認為閱讀對學習幫助不起作用,或者是在短期內效果不明顯。由于作文教學注重分數,而通過閱讀提升寫作水平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因此,二者之間存在矛盾。
學生閱讀范圍狹窄,加上沒有經過系統的寫作訓練,則寫作水平在短時間內無法提高是必然的,作文內容必然空洞無物。
二、閱讀與作文之間架設橋梁的方法
1.有效閱讀與作文分層次訓練的結合
學生在寫作時,可模仿文本結構、修辭手法和句式等,然后再尋求個性表達,從而把文本內容的感悟運用到作文寫作之中,讓作文的思想活躍起來,內容充實起來,體現語言的趣味性,這樣便可把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比如,在宋詞的閱讀中,由于宋詞意境深遠,可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空間,把事情的起因、過程和結果用白話文描述一遍,通過這樣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通過自身的經歷、閱歷和文化積淀等,使其感悟、體察作品中所蘊含的豐富哲理和思想,從而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獲得“內功”的提升。
2.注重閱讀方法,提升閱讀的有效性
有效的閱讀方法,是個性化的閱讀方法,旨在通過調動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通過積極的思維活動和情感體驗,獲得獨特的閱讀體驗。因此,提升學生閱讀的有效性,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創造性閱讀,二是發展性、思辨性閱讀,三是批判性閱讀。閱讀貴在提出疑問,俗話說:“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閱讀中應采取有效的方法,讓學生敢于質疑課本,質疑教科書,讓學生從“被動挨打”轉變為掌握主動權的“舵手”。
3.拓寬學生的閱讀面,提高學生的閱讀量
筆者在上文中已經分析指出,學生的作文言之無物,很大一個原因在于學生的閱讀面比較窄,在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時,存在著“言不由衷”的現象,寫下的語言往往無法準確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這一方面是由于天賦不足,另一方面是因為閱讀量達不到,沒有掌握良好的表達技巧。因此,教師在閱讀訓練中,應與學校配合,拓寬學生的閱讀范圍,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既要閱讀名家名作,又要閱讀無名小作,吸收各種作品中思想精華,從而使自身的寫作水平得到升華。
4.寫作訓練的科學化與系列化
寫作水平的提升,需要經過大量的訓練,但是訓練又不能盲目開展,如果訓練缺乏科學性,則無法收到預期的效果。比如,在第一階段的訓練中,可單一注重語言的生動、形象和活潑,不關注準確性,而在后一階段,則注重描述的準確性等。通過系統的、科學的訓練,提高學生的作文寫作水平。
閱讀與作文之間需要架起一座橋梁,這樣才能夠把小學閱讀到的知識運用到寫作當中去。但是目前這一橋梁的架設還有很多的困難,比如,作文教學與閱讀教學脫節嚴重等。因此,這就要求我們重視這些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比如,拓寬學生閱讀面、進行系統的、科學的寫作訓練等,提高學生的作文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李有利.架設閱讀與寫作之間的橋梁[J].語文教學:寫作教學,2012(09).
[2]齊德峰,王曉紅.關于閱讀與作文之間橋梁的架設[J].教學改革,2010(03).
作者簡介:李小慧,女,1979年12月出生,本科,就職學校: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昆都侖區鋼鐵大街第三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