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敘事類文章在初中語文課本中占據的比重比較大,但對敘事類文章的教學較容易陷入“重知識,輕能力、情感、態度”的老路,因此,借助情節實現敘事類文章的教學目標不僅能讓學生學到知識和方法,而且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道德和審美能力。
關鍵詞:敘事類;情節;質疑;思維
敘事類文章就是以記敘、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以寫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要內容來抒情或說理的一種文學形式,它一般包括記敘文、小說、記事、記敘性或寫景狀物類的散文等文體,它幾乎占了語文教材的半壁江山,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經過十多年的教學實踐和反思,筆者深刻地認識到故事情節在敘事類文章教學中的核心作用,那么如何借助情節實現敘事類文章的教學目標呢?筆者總結出以下三點認識。
一、從了解情節大意出發,以復述為依據
在執教這一類文章時,語文教師一般要先復述情節梗概,從而讓學生了解本文的背景、人物、事情、景物等等。由此可見,了解課文情節是課堂一切教學活動最基本的出發點,那么,教師如何判斷學生對課文情節的了解程度呢?最好以學生的復述為依據,看看學生的復述是否完整,是否有序,是否突出重點情節(也可以幾個學生互助完成)。例如,魯迅的《故鄉》,學生在充分了解了這篇課文之后,幾個學生合作概括復述出本文的情節:離家二十多年的“我”為了搬家,回到家鄉,看到眼前故鄉人(閏土、楊二嫂)的生活更加的貧困和艱辛,精神更加的隔膜和麻木,心中悲傷之極,于是離開家鄉的“我”希望打破故鄉的現狀,積極地探求人生新路。這個復述是比較好的,為什么?首先,復述的情節很完整,有起因、經過和結果。其次,復述是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順序。最后,這個復述重點突出:重點的事是“故鄉人的生活更加的貧困和艱辛,精神更加的隔膜和麻木”;重點的情是“‘我’希望打破故鄉的現狀,積極地探求人生新路”。如果復述的完整性、有序性和重點突出三方面缺少任何一方面,就說明學生對文章的了解還不夠充分,這將直接影響以下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因為充分了解文章的情節大意,是學習這類文章的基石。
二、從故事情節出發,以質疑和求異為切入點
在學生較好的復述之后,教師如何讓學生從故事情節滲入文章的深處?筆者認為,用質疑法和求異法效果較好。“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深入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不斷啟發學生生疑、質疑,同時要組織學生析疑、解疑,這樣學生的思維和注意力就會始終處于主動積極的狀態,這種狀態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更能使學生把握課堂重點、突破難點。那么如何讓學生生疑和質疑?筆者采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1.質疑源于童心的自然流露
“童心”能把一些簡單枯燥的東西,變得豐富有趣,它需要具備豐富的想象力、足夠的好奇心、喜歡思考和發問等一些特點。它是孩子的天性。這種天性也體現在初中生的讀書活動中,清代的張心齋在關于讀書境界的論述中說道:“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如宋學孟的《柳葉兒》,當學生了解整篇課文情節之后,提出一系列問題:柳葉兒是什么?柳葉兒好吃嗎?為什么吃柳葉兒還要起早?為什么我要拼命地吃那又苦又澀的柳葉兒?從成人角度看這些問題似乎很簡單,但對于涉世未深的初中生來說,這就是問題,這就是好奇心的體現,這就是童心的自然流露。教師只要緊扣學生的好奇心,較好地滿足學生的童心,這堂課就能有效、愉快地進行下去。
2.預習了解時提出疑問
鑒于學生中,有的敢于善于質疑,有的反之,筆者對全體學生提出一個要求:每個學生在預習了解課文時必須提出疑問(問題記在課本上或心中)。當然,僅有要求還不夠,教師必須指導學生如何發現問題,一般有以下幾種方法。
(1)情節困惑處要質疑
如今的語文課堂,教師提問較多,學生提問很少,這樣的課堂教學其實是從教學大綱和教師出發,而忽略了教學的對象和主體——學生。“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解惑”是解學生的“惑”,如果不知學生的“惑”是什么,如何解?因此只要學生感到困惑不解的地方,都可以發問,以求幫助。如,“尷尬”這個字如何正確書寫;《送行》中主人公勒羅送行的淚水是真是假;《鼎湖山聽泉》中為什么寫了三段關于慶云寺的內容——這些問題都提得較好,教師只有讓學生吃透了這些問題,才是真正的“解惑”。
(2)情節對比處要質疑
問題一般產生于兩者的碰撞或差異,因此文章中對比的地方容易引起學生的思考,進而產生疑問。如《送行》中,勒羅的送行感人之深,而我們的送行尷尬滑稽,同樣的送行為何反差如此之大?又如《故鄉》中,二十多年前小英雄般的少年閏土為什么變得麻木、與作者有了一層可悲的隔閡?《甜甜的泥土》中,作者寫了親媽和后媽對小亮截然相反的態度,他想告訴我們什么?這類問題一般都圍繞文章中心展開,教師可以把它作為課堂教學的突破口。
(3)情節違背常理處要質疑
違背常理即不符合正常的思考習慣或生活習慣。既然有別于常態,那么肯定是特殊的原因造成的,什么原因呢?這就產生了疑問。如《背影》中,刻畫人物一般是描寫人物的正面肖像,但朱自清為什么偏偏寫父親的背影?再如《送行》中,主人公勒羅以送行為職業,還動之以情、感人肺腑,這可能嗎?這樣安排的目的又是什么?一般情況下,文章中出現違背常理之處都體現了作者獨特的思考角度,此處引發的問題也較多地揭示了文章異乎尋常的主題,它理應是這篇文章的重、難點,教師應合理地利用這類問題,順利地實現教學目標。
3.教師從不同復述和質疑中再生疑
由于學生對文章復述和質疑具有差異性,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中找出可比處或矛盾處,主動激起學生的思考。如《故鄉》一文,由于篇幅較長,初讀時少部分學生認為“我”厭惡如今貧困隔膜的故鄉,懷念兒時美麗的故鄉,這是“我”追求的希望,而且以“碧綠的沙地”“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為證。然而有一些學生認為,“我”追求的是一種更美好的新的生活。文中說:“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對于這個問題,大家討論熱烈而深入,各抒己見,全面且深刻地理解了本文的主題。
三、以情節發展變化為導火線,以思維的碰撞、鍛煉和提升為歸宿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最基本的理念就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其中較重要的一個素養就是發展思維。思維的鍛煉和發展,除了個體的獨立思考,就是思維之間的相互交流和碰撞。對于敘事類文章來說,背景、人物形象和各式情感都蘊含在情節之中,因此,思維激發和碰撞的導火線必須從情節開始點燃,思維的錘煉和提升必須從情節的矛盾處激蕩。矛盾產生于變化發展,情節的變化產生矛盾,并進而引發學生無盡的思考。如《柳葉兒》中,學生可能會提出很多疑問(例子在前文),但教師應側重解決后兩個問題(為什么吃柳葉兒還要起早?為什么我要拼命地吃那又苦又澀的柳葉兒),因為學生從文中得知:柳葉兒很常見,而且并不好吃,這一情節的交代與后兩個問題產生了鮮明的矛盾沖突,這是激發學生進行思維碰撞、鍛煉和提升的絕佳機會。經過大家的充分思考和交流,產生了許多智慧的火花,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梳理、小結,讓學生深刻明白那個年代生活的艱辛,要珍惜今天的美好幸福,憶苦思甜,從而達到語文課堂教學“思未盡,意無窮”的效果。
總之,敘事類文章課堂教學的開展離不開情節這一基礎,敘事類文章教學目標的達成離不開情節這一抓手。至于如何更合理地巧借情節提高這類課堂的效益,智者見智,筆者若有不當之處,希望同仁包涵、指正。
參考文獻:
羅春雷.語文教學要重視“悟性”培養[J].教育界,2011(3).
作者簡介:唐修才,男,就職于江蘇省吳江區藤村中學,研究方向: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