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準(以下簡寫為“課標”)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guī)范和要求,它是教材編寫、教學、評價與考試命題的依據(jù)。課標是教師教學的依據(jù),也是學生學習要達到的標準,只有教師嚴格按課標來教學,學生才能正確掌握知識。最近教育部一位專家在甘肅高中校長培訓會報告中說:有一種意見是將課標修訂后直接頂替考綱;西北師大附中一位老師在一堂公開課后感言:上課不依托課標,不解讀課標,何談新課改下的教學。言論足以反映課標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的重要性。
現(xiàn)以高中歷史必修3第五單元“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為例就本人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認識和做法予以說明。
一、明確課標內容分層次的描述
本單元結果性目標:
第一層次,了解水平的有:(1)了解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歷程;(2)簡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史實。
第二層次,理解水平的有:(1)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2)理解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fā)展進程中所起的作用。
第三層次,應用水平的有:探討新文化運動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
體驗性目標第二層次,認同水平的有:認識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重大意義。
二、以課標為依據(jù),進行問題式教學
“少教多學”課改理念下問題式教學是大多數(shù)教師認可的有效的教學法之一。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把準自己的位置,不能全全包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多多啟發(fā)學生,讓學生產生問題意識,然后提出問題,并進行思考。本單元可設計如下問題:
1.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你對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歷程有多少了解,可以和大家共享嗎?
2.哪位同學能根據(jù)學習歷史用關鍵詞造短句的識記方法,快速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
3.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后備力量,哪位共青團員能簡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主要史實?
根據(jù)體驗性目標的特點,可設計如下問題:對歷史現(xiàn)象、歷史事件的認識及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可以正確地借鑒歷史事件,更能體現(xiàn)一個人對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關于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重大意義,比一比,誰的認識更多、更深刻,更具有啟發(fā)性和時代感?
根據(jù)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相關的問題情境,這樣的教學效果比起平鋪直敘、枯燥講解要好很多。當然,對體驗性目標問題學生超出教材的答案,教師應該更加予以關注。特別對創(chuàng)新性的見解要高度評價,充分鼓勵,切忌置之不理。
三、以課標為依據(jù),把握課堂教學的詳略
少教多學、高效課堂,教師務必在課堂教學時把握好教學的重點、難點,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在課堂教學中詳略得當,把時間花在該花的點上,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浪費。例如,在結果性目標中了解水平和理解水平層次的內容,可以通過上述問題設置的辦法讓學生在預習中自己完成,教師在課堂上只需進行抽查,這樣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來完成結果性內容目標第三層次應用水平和體驗性目標內容的教學。
四、以課標為依據(jù),注重教材的聯(lián)系和整合
本單元課標第1條:“理解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fā)展進程中所起的作用。”通過聽課和本人實踐,感受頗多:(1)教師對課標把握不正確。如,有位教師用講述法僅僅將教材第70頁最后兩句黑體字內容讀了一遍。(2)如果教師不引導學生進行引導性思考,學生的思維就容易僵化,答案就會如課本上一樣。針對上述情況,在后來的教學中我先預設問題一:請同學們分析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fā)展進程中所起的作用。絕大多數(shù)學生答案千篇一律,照本宣科,單方面答出上述答案。緊接著又設問題二:請同學們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fā)展進程中所起的作用有哪些。學生恍然大悟,我故意又問:答案可以在什么地方找?齊聲答:必修1、必修2、必修3。
因此,在教學中要高度重視“模塊鏈接”的引導,加強教材內容的聯(lián)系和整合,特別是必修3和高三教學,方可全面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
五、以課標為依據(jù),有效發(fā)揮課后練習題的作用
高中三本必修,課后兩道練習題,第一題“本課測評”,往往體現(xiàn)課標結果性目標第一、第二層次水平的測試,且問題設置與課標內容表述一致,如第14課“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fā)展中起了什么作用?”或者具有概括性和拓展性,體現(xiàn)課標多層次水平測試,如第15課“結合本課所學知識,談談20世紀出中國出現(xiàn)了哪些進步思想?各有什么影響?”第二題“學習延伸”,往往體現(xiàn)課標內容目標第三層次應用水平或體驗性目標水平,大有探究之處。
因此,教師應該充分挖掘課后習題,讓學生深度思考其潛在的問題價值,并對其進行擴展、延伸,真正起到舉一反三、探究總結的效果。
總之,充分發(fā)揮了課標在課堂教學中的引領作用,對教科書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就能起到“少教多學”、打造高效課堂、減輕學生負擔、突出學生主體、全面提升學科能力等課改教學理念的實踐作用。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新課程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科書的探索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