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職學生的流動性實習實訓是以學校為中心,輻射全縣鄉鎮和社區的一種實習實訓模式,是中職學校實習實訓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以學生流動性實習實訓過程中出現的實際情況為依據,探討學校在校外教學實習模式下有效的教學改進對策。
關鍵詞:流動性實習實訓;問題;對策
流動性實習實訓是以學校為中心,輻射周邊的鄉鎮和社區,組織學生利用專業知識和技能為當地群眾進行服務的一種實習實訓模式。流動性實習實訓是學校教學的重要補充,是學生從學習到就業的過渡,是培養技能型人才、實現培養目標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對我校流動性實習實訓學生和帶隊實習實訓指導教師的訪談,以及對流動性實習實訓的管理進行跟蹤調查,發現了流動性實習實訓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適當的解決方法。
一、校外教學實習中存在的問題
1.有效性問題
由于流動性校外實習實訓地點具有多樣性、分散性的特點,在實訓時間、實訓地點、學生組織、教師管理、實踐崗位、實習任務等問題上經常存在協調不一致的問題,導致學生實習實訓效率不高。
2.綜合職業素養差,溝通能力弱
學生的社會化過程很重要的是要學會生存,增強參與社會的競爭意識,學會與他人合作、共事。中職學生普遍缺乏與人交談、傾聽的藝術和技巧,不知道如何同外界相處,如何協調各方面的關系。一旦有矛盾,就有可能出現爭吵甚至使用暴力等不文明現象,不少實習實訓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處世能力、耐挫能力較差。這些勢必為他們將來的職業生涯帶來負面影響。
3.課程設置、教學模式的改革滯后
中職學校專業課程標準和課程設置大多是由國家統一規定,沒有體現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有的陳舊落后,難以適應科技發展與職業提升的要求。另外,中職學校師資薄弱,教師理論教學有余而實踐經驗不足,教學方法上多采用灌輸式,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生可持續發展空間小。
二、針對上述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法
1.加強實習實訓的組織管理
(1)實習指導教師依據對農村鄉鎮和社區群眾技術服務需求的調查報告制訂流動性實習實訓計劃。
(2)將計劃上報實習實訓處,安排參與實習實訓的班級。
(3)相應班級的班主任確定參與實習實訓的學生。
(4)實習實訓處對學生進行分組,并安排相應的指導教師。加強實習前崗位指導,確保實習實訓的有效性。
(5)要求學生完成實習實訓報告和總結,并進行自評,指導教師進行審核和評價。
(6)學校制訂相應的獎罰制度,以調動指導老師和學生的積極性。
2.進行實習實訓前的專題講座
(1)制訂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
(2)學習崗位職業道德規范。
(3)預先了解實習實訓環境。在實習實訓前,簡要介紹校外流動性實習實訓場地的環境、特點、位置,觀看實訓地錄像,了解當地概況、文化、生活習慣等,讓學生在實習實訓前做到心中有底。
(4)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強調實習實訓過程中的團隊意識和法律意識,加強中職學生的法制觀念。
(5)學習實習實訓的安全規章制度和技術操作規范,如安全用電制度。
3.加強心理輔導,增強職業素養
受知識、技能、環境、經驗、閱歷的限制,部分中職學生的心理素質較差,特別是人際交往、溝通能力更為薄弱。大部分中職學生在實訓前擔心與群眾難以溝通,害怕自己難以得到老百姓的認可和滿意。實習實訓指導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況,及時給予疏通和輔導,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引導他們正確處理人際交往中的沖突,學會同群眾、同學融洽相處,虛心接受老師給予的工作安排和老百姓的批評。
(1)通過流動性實習實訓,把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嘗試性地應用于實際工作中,并通過親身實踐,學生體會到了一個“準技能型人才”的感受,積累經驗,發現差距,為以后的就業做準備。
(2)流動性實習實訓達到了專業教學的預期目的,學生普遍感到實際動手能力有所提高,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專業興趣,培養了社會適應能力,積累了從業經驗。學校針對校外實習實訓中存在的問題作了深入的研究,制訂了相應對策。
(3)流動性實習實訓使學生能把在學校中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并且融入專業的發展理念,為學生較快、較好地適應社會做了一定準備。
參考文獻:
董文娟.職業院校實習實訓的危機防范機制研究.山東師范大學,2013(6):14.
作者簡介:劉玉云,女,本科,就職于湖南省常寧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研究方向:中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