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數學課程中,教師需積極探討以培養學生思維意識為目的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通過求異、求同、類比、聯想等多類思維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思維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維能力;方法
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為素質教育的一項主要內容。因此,教師需積極探討以培養學生思維意識為目的的教學方式。
一、培養學生運用數學意識的能力
對學生應用數學思維能力以及意識的培養,作為新時代數學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需貫穿全部教學的始終。教育應當盡可能地為學生利用數學知識給予各種各樣的實際背景資料,讓學生親自體會,嘗試把本質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環節。注重從本質問題出發引出新型課題。
1.聯系實際,創設問題語境
由形式上來分析,數學知識為抽象的,但實其內容卻是具體、客觀的,由學生所知悉的生活、生產活動與其他科目的本質問題出發,來提出問題。如,在講“實地測量——目測與步測”知識的時候,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導入:你能不能不用皮尺與其他測量工具測算出學校操場的寬與長?你能不能不用皮尺與其他測量工具測算出你家到學校的距離?由此,可使學生一開始對新的知識興趣盎然,產生學什么知識能解決這類問題的求知欲。
2.選準知識點,啟發學生的創造思維
學習“圓面積計算公式”時,學生已經理解了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有了運用割補學習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初步經歷,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應當體現在協助學生構建假設,一步一步地進行推理、驗證,尋找到處理問題的方式。教師可以設定如下四個思考題:
(1)能不能把圓轉變成已學過的圖形?
(2)這一長方形的寬與長同圓的半徑與周長有什么聯系?
(3)假如圓的半徑為r,那么這一長方形的寬與長各是多少?
(4)根據長方形面積計算方式,整理出圓面積計算公式。
經過以上四個問題的思索,啟發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主動地掌握規律、發掘規律,從而創造性地獲得新的知識。
二、培養學生的思維批判能力
沒有批判就沒有創新。因而,批判性思維同樣是思維品質的一個主要內容。思維的批判性,顧名思義,是指思維活動當中善于嚴謹地估測思維材料以及細致地檢測思維環節的思維品質,設定一些陷阱式的思維問題,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比如,在教學中我們常常能見到這樣的現象,當某一個問題正面學習完之后,只有大約60%的學生基本理解,有的學生由于用錯了法則、概念、定理、公式而將題做錯。所以,應當加強從反面培養學生的思維批判能力。在教學實踐當中,當說完某一個數學知識之后,我故意設置陷阱給學生,設立了下列情境:一是使學生心欲求而不得,欲言而不能;二是誘使學生“中計”“上當”,通過分析批判以后才恍然大悟,這種對于事物的認知正確程度是正面培養所無法實現的。
三、展示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意識
問題的本身常常就是激勵學生主動解題的動力。教師藝術性地設定了以下問題:各位同學,你們猜猜老師今年多大了?老師年紀比你們大,可是生日過得卻沒有你們多,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呢?為引起學生的注意,教師設定了一個十分特殊的問題,學生均爭先恐后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而課堂一開始的問題則作為了整堂課的一個懸疑,抓住了每位學生的注意力,給主動處理問題以動力。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需積極探討以培養學生思維意識為目的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通過分析與理解,明晰整個分析過程,使所學知識真正實現“融會貫通”的目的。與此同時,引導學生通過類比、聯想、求異、求同等思維方式,來培養其思維能力與思維方法。
參考文獻:
[1]代峰.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探索[D].華中師范大學,2006.
[2]曾淑英.基于數學課堂教學的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與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6.
[3]李艷瑩.培養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教學策略研究[D]. 天津師范大學,2007.
[4]陳和珍.新課程下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及其培養[D].上海師范大學,2007.
作者簡介:黃國建,男,1967年1月出生,專科,就職于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赤湖中心學校,研究方向: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