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審視傳統的語文教學幾十年下來依舊是“師問課堂”,學生成了課堂上的觀眾。特別是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自主閱讀的時間幾乎沒有,無視學生自主閱讀的個人感悟,語文教學效率不高,讓閱讀變得陌生。
關鍵詞:語文教學;教學理念;語文課堂
調查數據顯示:一至五年級的閱讀量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相差甚遠。面對這樣的現狀,我們迫切需要一種能引領我校語文教學走出低谷的“媒介”。如何改變目前語文教學,將課堂學習時間盡量多地留給學生自主閱讀,主題學習給我們開啟了語文教學的新思路。
一、理念先行,明確語文課堂改革的方向
我們面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就是在教師固化的所謂教學模式中輸入新的語文教學理念。2011年四月,我校組織骨干教師到濰坊觀摩韓興娥老師的課堂教學,在韓老師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聽到的是學生朗朗的讀書聲,看到的是韓老師抓住教材的主要訓練點對學生進行指導訓練,引導學生積累教材中的經典語言,對整篇課文主要內容的精準把握,一篇課文僅僅抓住兩三個問題引導學生解決疑難語句,把握文章主旨,通篇讀書、整體閱讀感悟,沒有條分縷析,但學生學習興趣盎然,一節課的時間實現了多篇課文的閱讀學習,實現了閱讀量的積累和質的飛躍。學習歸來,老師們對閱讀教學有了新認識:語文教學讀為根本!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二、行動跟進,探尋語文課堂教學的本色
我校特色建設發展規劃中特別提到“以人為本”的理念,語文教學的改革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在語文學習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提出了兩個要求:
第一,把課堂還給學生。這不是單純地把時間還給學生,重要的是把思維過程還給學生,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累個人的感悟,增加求知的體驗。我們要求教師將課堂時間大致劃分三個板塊:教師講解不超過30%,學生自主讀書學習不少于50%,檢測反饋大約20%。觀課議課也以此為標準,強化教師精簡課堂上講解的時間,將大量時間留給學生。
第二,關注學生的學,讓課堂活起來。(1)在引導學生進行主題學習的過程中注重培養探究習慣。借助導學案指導方法、培養能力。研究過程中,老師們都能充分認識到通過“學案導學”這一策略,能夠解決“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參與、自主學習為主體地位的問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實現兩個前置:即學習前置和問題前置,使學生能夠在學案的引導之下,通過課前自學、課堂提高、課后鏈接等環節的調控,降低學習難度。而教師則借助“學案導學”這一策略,能夠將教材有機整合,精心設計,合理調控課堂教學中的“教”與“學”,從而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饋等學習活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2)主題學習重視學生個體的朗讀感悟。教科書以及教師給學生選擇的相關主題閱讀材料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朗讀感悟的佳作。課堂上更多的時間組織學生自由朗讀默讀、開火車接讀、齊讀等,在語文課堂上聽到更多的是朗朗的讀書聲,學生呈現更多的是盎然的參與熱情。
三、書香人生,貫通課內、課外學習的通道
我們在學校、班級、家庭營造了立體的讀書氛圍——“讓讀書成為習慣,讓書香溢滿校園”,每學期開展一屆讀書節活動。我們分三個層面來推進:(1)教師層面,開展“主題閱讀”:倡導“把學校辦成讀書的地方”。(2)學生層面,推行“圖書漂流”:把圖書室的“死書”變成“活書”,配發給每個班級,按低、中、高年級,每季度循環流動一次,并通過每學期一屆的“讀書節”活動,帶動家長的“親子閱讀”、教師的“師生同讀”和學生的“經典誦讀”,我校“讀書節”的口號是:“讓閱讀成為習慣,讓書香溢滿校園。”(3)課堂層面,實踐“三個關注”:一是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關注學生的“學”。教師要堅持“反三歸一,質從量出”的學習原則,提醒自己:到底是誰在學習?二是簡簡單單教語文——關注教師的“教”。簡單的語文,是簡明的教學目標、簡約的教學內容、簡化的教學環節、簡便的教學方法,是將三分之二的課堂時間作為學生主導的時間,結合我校現在推行的“352課堂教學模式”,就是建構一個簡單教學的課堂結構框架。三是把閱讀納入課內——關注學生的“讀”。在課內補充大量與本課、本單元相關聯的文章和書籍,讓學生學會閱讀,喜歡閱讀,用語文的方式學習語文。
我們還將繼續探尋語文教學的本真,逐步實踐課堂是學生的學堂,是學生生命成長的沃土。
參考文獻:
陳志華.“有效教學”的實踐探微[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02).
作者簡介:鐘曉燕,女,1968年2月出生,本科,就職于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道恕街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