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部公布的《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征求意見稿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它給身處教育最前線的教師敲響了減負的警鐘。作業量過多、作業內容枯燥是造成學生課業負擔的重要體現。優化語文作業設計是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提高語文學習效率的最優舉措。由此可見,語文減負的錦囊就在于優化語文作業的設計。圍繞如何優化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簡述心得體會。
關鍵詞:減負;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優化;錦囊
近年來,關于學生減負的呼聲越來越高,然而現實情況是“只聽雷聲,不見雨點”。究其原因就在于在高考這根指揮棒下,整個社會評價大部分基于升學率。而對于小學生而言,課業負擔主要體現在作業布置的量多、內容枯燥、形式單一,導致學生每晚做作業的時間長,甚至提不起勁寫作業。漸漸地,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被耗盡,創新能力被消磨,學習效率呈下降趨勢。《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要有啟發性,分量要適當,不要讓學生機械抄寫,以利于減輕學生負擔。”那么,在減負的背景下,怎樣做作業,做什么作業才能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試著從以下幾方面去探討。
一、增加作業的趣味性,減少內容的枯燥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賴于興趣。”教學的實踐也證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因此,教師的作業設計應富有創意,形式新穎,內容聯系實際并有一定的趣味性。如何才能讓學生在作業的同時產生愉悅的心情,體驗到尋覓真知和增長才干的樂趣呢?我們應該拋棄一切機械的、重復的、無價值的作業,可以布置一些形式新穎、富有創意、聯系實際并有一定趣味性的作業。
如,在教學完《小柳樹和小棗樹》一課時,我根據教材特點設計了以下作業:(1)自由選擇一個同學,說說他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2)請你寫寫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這樣的作業設計,目的是能從生活實際出發,緊扣學習的重、難點,讓學生通過對身邊人、身邊事的了解采訪,深刻體會到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我們要多看看別人的長處,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長處和別人的短處。
此外,我還根據不同的課文內容,讓學生通過完成“演一演”(演課本劇)“畫一畫”(為課文配圖畫)“讀一讀”(回家看與課文同一題材的文章)等作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感受,學生都饒有興致地去完成。你瞧,同樣是作業,只要我們試圖去改變,學生就會做得興趣盎然,不亦樂乎。
二、增加作業的自主性,減少教師的操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我常常讓學生用素描紙自主設計語文作業。當我第一次嘗試讓學生自己出一份練習題后,我為他們巨大的創作潛能所驚嘆!單是這份自我設計的練習卷題目就有“語文世界杯大賽”“語文游樂園”“語文趣味園地”“語文樂園”等,光看這些,就知道學生對這份語文作業是多么的喜愛。再看出題內容,有饒有趣味的“漢字加減法”“詞語接龍”,有腦筋急轉彎、“猜字謎”等等。看著一張張設計精美、色彩鮮艷的融圖畫與練習于一體的語文作業,我深深被學生的設計能力所感動!因此,放手讓學生做自己作業內容的設計師,是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之一。
三、增加作業的多樣性,減少形式的單一
語文作業如果只是抄抄寫寫,那么就一點語文味兒都沒有了,也就失去了語文教學的意義。語文應該是生活的、開放的、多維的,所以語文作業也應該是鮮活的。我平時非常提倡并鼓勵學生每天收聽新聞、閱讀報刊,開展各種形式的閱讀活動……
每天語文課前,我會開展“小喇叭廣播站”的活動,給學生幾分鐘時間,搭建交流平臺,交流一下大家關注的新聞、話題、活動等。其次,我還進行班級日記交流活動,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每天輪流寫一篇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也可以在日記中盡情表達,在小組內交流。這樣做既培養了學生聽、說、讀、寫的意識和能力,也讓學生從彼此的日記交流中,豐富了視野,提高了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覺得語文學習就在身邊,語文作業就是實踐與感受,這樣的作業是教師和學生心靈的高架橋,立體高效。
參考文獻:
[1]張洪玲.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小學語文.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4.
[2]褚麗霞.讓作業不再是負擔.新語文:教育教學研究,2011(9).
[3]王奇燕.有效作業設計的三個關注點.教學月刊:小學版,2011(4).
[4]龐芳.創新小學語文課外作業設計.小學語文教學,2010(29).
作者簡介:林慧娟,女,1979年12月出生,本科,就職于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洛溪新城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