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課程都是以“閱讀為中心”來組織教學的。閱讀教學只是教“閱讀”,或只是教“理解”,忽略了借助課文中規范的語言和表達形式教會兒童說話、寫文章這一中心任務。
關鍵詞:語文課;閱讀教學;語言訓練
閱讀教學只是教“閱讀”,或只是教“理解”,忽略了借助課文中規范的語言和表達形式,這樣的課程取向存在嚴重的錯位:就是大量的閱讀活動擠壓了“說”“寫”活動的時間和空間,難以保證“表達”在語文課程中的重要地位,致使許多學生課文讀過了,理解了,但積累的書面語言太少,能運用的更少,結果“話說不好”“文章寫不通”。
閱讀教學如何回歸語文本體去關注表達呢?下面談談自己的拙見。
一、品詞析句與培養語感相結合
葉圣陶先生說:“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多品詞析句,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因此,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應腳踏實地地立足于文本,重在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品詞析句領會文字的神韻,體會揣摩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圖和情感。
有個老師在教學《小鷹學飛》這課時,能結合本文特點和二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緊緊以讀為主線,注重教給學習方法,讓學生理解語句,在表達中積淀語感。
在教學第一、二自然段時,注重教給方法,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抓住“高興”“喊”“已經”“啦”這些詞,再結合插圖,讓學生理解、體會小鷹高興、滿足的心情。教學第三、四自然段時,采用半扶半放引著學生讀。通過討論、朗讀,抓住“又高興”“喊”“真的”等體會小鷹此時自滿、得意的神態。第五、六自然段,適度放手。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明白,“鼓起勁”“拼命向上飛”“飛呀、飛呀”等詞所表達的意思,并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通過情境導讀、合作交流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性閱讀中去,學習語言,感悟語言。由此可見,把品詞析句與培養語感結合起來,不但品味了語言,發展了語感,而且有效地進行了語言文字訓練。
二、讀中感悟與積累語言相結合
在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中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就是積累語言,而積累語言材料,最好的方法莫過于多讀,通過引導學生多讀積累起來的語言材料,不僅易于理解它們的意思,還可以熟悉它們的運用方法。課文中有些詞雖然并不深奧,表層意思也不難理解,但都用得精妙傳神,體現了作者的獨具匠心,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通過反復的朗讀,比較、揣摩、品賞、挖掘其隱含意義,誘發學生的語感,使其達到“感悟”。
如,在教學古詩《望廬山瀑布》一課時,“遙望瀑布掛前川”在學生理解了“掛”這個詞后,教師就可啟發學生反復地朗讀,在朗讀中邊讀邊琢磨,不用“掛”還可以用什么字?有的學生說用“流”,這瀑布從上流下來,也有學生說用“沖”,因為瀑布從山上流下來速度很快,用“沖”能突出快。這時教師不要急于表白自己的觀點,讓學生同桌之間或分小組之間,讀一讀、議一議,再讀一讀,哪一個更能表現廬山瀑布的浩蕩氣勢。學生通過在朗讀中感悟到的“流”看不出方向,體會不到速度,因為平白,斜的都可以說是流,沖只有速度,感受不到垂直,而“掛”字可以說明瀑布的流向——自上而下,還能充分體現瀑布的筆直、嚴整、美麗。如書畫一般掛在山中,從而使學生不僅充分感悟了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還學到了準確用詞的方法。在閱讀教學中有效落實語言訓練,同時也進一步提高了鑒賞語言和積累語言的能力,讓學生充分地去感受這種和諧之美。
三、語言文字訓練與情感熏陶相結合
語言文字既是反映客觀事物、負載文化的工具,也是人們表情達意的工具。小學語言教材中的諸多課文都是情文并茂的佳作。編者的目的是讓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進行情感熏陶,以發揮閱讀教學的語言訓練和形象感染的雙重功效。
四、語言文字訓練與文本拓展相結合
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語言積累的意識。課文里的語言是經過加工、提煉的,合乎規范的,背誦若干這樣的文章,對于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會有不小幫助。除了背誦以外,還有聽寫、摘抄等,這些都是記憶性積累。另外,我們要適當地安排具有創造性積累的訓練,如復述課文、改寫等。復述課文時,不必要求學生非要用自己的語言,如果能將范文語言放在口頭上來練,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那實際上已是學生在初步內化范文的語言了。改寫也是一種積累語言的好方法。呂叔湘先生說:“改寫,各種方式的改寫,各種范圍的改寫,實在是作文的最好準備。”改寫這種訓練方式,要求學生除了要記住課文中的內容,還要運用新的語言表達形式,這就要動腦筋,要靠思維去創造。如果安排得當,就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不游離于閱讀教學之外,起到讀寫相互促進的作用。
這樣的語言文字訓練,融會文意,展示想象,模仿借鑒,抒發感受,產生情懷,從而達到了“工具”與“人文”的和諧統一。
“教亦多術矣,運用在乎人。”語文教師如果能增強訓練意識,并堅持追求實效,選取靈活多樣的訓練方法,就可以讓學生的“言語”與“精神”同構共生,讓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心靈世界攜手走向更加豐妙的境界。
參考文獻:
田春芳.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語言訓練[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1(3).
作者簡介:施雅敏,女,1977年11月出生,本科,就職于福建省晉江市龍湖鎮衙口中心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教育。